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有效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策略

2020-03-04 03:33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大街第一小学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2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育道德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大街第一小学 赵 亮

一、音乐欣赏课中德育的体现

(一)寓德育于“人文”中

音乐与音乐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以及时代性,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领会音乐知识与文化背后的人文语境与文化内涵,从中探寻到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等良好的高尚品德,学习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多样性文化等优良价值观,深化学生的爱国情、师生情、亲友情等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中,“人文”是德育的重要枢纽。

(二)寓德育于“实践”中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不仅能通过聆听、感受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能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编创等学习音乐文化与知识。音乐教学过程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在体验中可以通过音乐,让学生体验美好情感或曲意中作者所表达的积极态度;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以及系列教学活动体验音乐变化,感受情感,理解音乐内涵,从而理解人生的真善美;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合作、探究以及系列音乐的活动,学会团结合作和理解,发扬团队精神。音乐欣赏教学中,“实践”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寓德育于“审美”中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美育能潜移默化地建立健全学生人格,阻碍片段式人格发展,通过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表现特征的教学,用情感美、意境美、风格美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品德方面的素养。美育离不开德育,德育又蕴含在美育之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二、音乐欣赏课中德育的现状

(一)教师态度方面

经过系列调查,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就是美育的教学,整个教学的重心就应该是培养学生音乐相关理论知识与文化以及音乐技能,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在课堂中通过简单的师生交互“一笔带过”,而且学生不愿意听教师关于德育的长篇大论,只希望教师在课堂中多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活动。而同样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尤其小学音乐课,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道德教育,课堂内所学习的音乐技能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多为浅显易懂的知识,与其相比德育内容就重要多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德育与美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并不能分开,美育对人身心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有着对德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学生态度方面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对其十分受用,不过这些知识在家庭中也经常接触,并无新意。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讲述的德育知识内容确实十分重要,但是有时课堂中觉得有些枯燥,常有教师对着PPT念课件。也有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教师所讲授的有关德育方面的知识内容,认为该内容有趣,教师讲解生动,但似乎并没有被其内容打动,情感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三)教学设计方面

经调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方面的渗透应该多在教学中的音乐背景介绍、相关人文知识讲解中体现,并且最好多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示,这样更为学生所喜爱。在音乐情感分析中,学生学习的重心应该放在情感分辨、音乐旋律体验上,且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单纯的音乐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关联度较小。有部分教师认为德育知识的渗透,应贯穿整个音乐教学,在每一处都应该体现出德育的因素,但有时实施起来,会造成一定的德育知识内容重复、枯燥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德育虽然贯穿整个音乐课堂,但是有效性不一定会保证,其隐性目标以及相关隐性知识难以探测、评价。

三、音乐欣赏课中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

(一)解释音乐能力方面

根据道德品质发展和音乐教学活动的特点,分析出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因素是:概念评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音乐的解释能力。概念评价成分的水平是通过对道德价值观的感知和证实而表现出来的。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中,学生的概念评价成分水平并不高,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评价是以什么对自己最好为基础的,很明显这与学生应在课堂中理解到的“道德价值观”关联不大,与道德行为中实践创造的关联同样不大。

(二)情感体验方面

情感体验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之一,是道德决策、实践道德行为的动机之一。经过调查发现,情感体验影响的道德决策及行为与学生情感、情境经历、实际经验及其经验获得关联度较高,但依旧与价值观的联系较弱。在音乐欣赏课中,经过情感表现较为强烈的音乐学习与生动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应的德育渗透,学生对待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与理解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确实会更加成熟。此外女孩相比男孩更能认识并理解道德价值的意义,同时更多女孩可以予以解释。

四、音乐欣赏课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策略

(一)提供审美满足

音乐教学中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意义应集中于“提供审美满足”这一点上,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状态以及现有学情酌情鼓励学生道德发展。音乐活动的认知目标可以包括评价自己的愿望,从而发现与道德文化有关的新见解;音乐活动的强度可以在表演时感受到的情绪与活动的独立性之间产生显著的关系;个人意义和目的性表明,需要关注学生和音乐教师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调查中发现不到一半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数量的学生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关心他们。

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新教学三中心是:学生、经验、做中学。他指出,审美意识和道德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和力;他的“经验艺术”充满了支持这种关系的插图。如果一个人倾向于通过想象来把握另一个人,那么对另一个人的整体欣赏是可以实现的。想象力是善的主要工具,因此在组织音乐欣赏课知识内容时,应该首先选择好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这里除音乐相关素养外,还应该有德育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设计巧妙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与美育、德育有关的经验,这个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前人累积的间接经验。我们知道道德判断是同构的,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稍微复杂的理性分析能力。在学习经验中,理性、分析、线性、讨论式地处理道德困境可以是主要的学习模式,道德推理的完善应被视为等同道德敏感性的功能。学生参与的学习经验是有效道德教育方法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学生审美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学生行为、情感的变化,并将德育知识有机融合其中,在学生审美得到充分发展时让德育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合作性实践,增强团体体验

有调查表明,道德成熟与高度审美敏感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某些维度的近似性关系,而沿着另一些维度则是显著的相似性。并且也有部分研究表明,在一些学校合唱团、学校管弦乐团等具有社团性质的团体中,这些学生的道德成熟相比没有参加团体性活动的学生的程度要高,不仅是因为团体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尊重意识,还在审美倾向上有一定意义,审美倾向的人格结构与表征道德成熟的人格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亲和力。也就是说,当团体中出现优良榜样时,学生不仅能学会模仿,而且还可以从深层次对道德行为进行认同。由于审美发展是一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非线性的,经验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课程中注入德育,旨在提高审美敏感性的学习经验可能是有益的,促进这种认知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对以理性为主的分析取向的补充。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组织有效的团体合作性音乐实践活动,在合作学习、研讨性欣赏中让学生理解合作与尊重的重要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班级里的同学,也可以是教材中的人物。当学生出现审美倾向时,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向优秀“榜样”学习的同时,要做到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后及时给予有效的正向评价。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育道德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流行音乐对于音乐欣赏课构建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