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环境,塑造幼儿品德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环境文化设计与创新

2020-03-04 03:33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幼儿园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2期
关键词:熏陶幼儿园儿童

■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幼儿园 李 琴

环境文化的设计是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化环境应该以美为中心,以幼儿的视角去设计与营造,让图案更富儿童特色,让色调的选择更加富有童趣童真的特点,通过色彩完美和谐的搭配,不仅给儿童以美的感受、情的感染,更重要的是发挥环境的综合教育作用,让儿童在优美的环境中以美的视角感受生活与学习。环境文化的建设要为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幼儿园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幼儿园环境文化设计为课题的研究必须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导向,切实按照《指南》中所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为原则,开发“地方文化元素创意表达”“异想天开”等富有园本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使活动各个环节富有儿童特色,让儿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获取美的体验,在展示中得到爱的激励,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让文化环境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设计多元互动的公共环境,激发幼儿审美

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认知与审美特点,通过营造多元文化环境,丰富幼儿的体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根据幼儿园的布局特点,可以建立美术长廊与音乐舞蹈长廊,让幼儿与经典、与大师直接进行“对话”,使幼儿的视野更加宽广。如设置“解读大师”“探索与发现”“创造与发现”等内容:“解读大师”的内容主要是呈现艺术大师的画像与大师事迹介绍,让幼儿受到大师的影响与感染;“探索与发现”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幼儿感悟中外大师的作品,对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有更深的感悟,理解体验大师创造的意境;“创造与发现”的内容主要是让幼儿再现大师作品,并且创作自己的童话心语。如让幼儿在模仿毕加索的作品《镜前少女》的基础上,创作《镜前妈妈》。幼儿受到大师的启发,以阿拉伯式花纹为背景,“妈妈的局部”被几何化,并形成各种圆形,然后用对称的手法构成富有装饰趣味的圆形图案。音乐与舞蹈长廊浓缩了音乐、舞蹈、乐器等艺术精华,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受到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发挥文化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作用,提高幼儿品德修养。

二、设计趣味性的文化环境,加深幼儿文化认知

环境文化设计要富有趣味性与儿童特点,这是幼儿园环境文化设计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文化环境创设中要创新思路,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如地方文化环境存在于幼儿的平日生活中,幼儿虽然置身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却熟视无睹,认识不到地方文化的内涵,也就很难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这是因为这些文化还没有引起幼儿的认知自觉。因此,幼儿园必须认识到地方文化对幼儿成长的熏陶作用,让生活中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灵,美化幼儿的精神世界,成为幼儿一生的精神财富。那么,如何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提高幼儿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切实在文化环境中受到教育,是摆在幼儿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了幼儿园环境文化渗透教育,如为了强化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我们就为幼儿设计与营造了本土文化环境,引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开展参观与感受文化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切的现实环境中去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让幼儿亲身感受地方文化的特色。如到美食街品尝地方文化美食,让幼儿体验地方美食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追溯美食文化渊源;引导幼儿去观看富有地方风味的戏曲,体验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参加童谣吟诵诗会和灯展,欣赏地方多样的建筑,感受民风民俗以及艺术品。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集相关资料,并且将典型资料和品德教育内容呈现在环境中,让幼儿踏入幼儿园就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设计可参与的文化环境,让幼儿接受文化的熏陶

《指南》强调,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更直接地感知环境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进行操作与亲身体验,满足幼儿获取经验的心理需求。幼儿园文化环境要充分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体现幼儿特点,满足幼儿需要,文化环境应该体现与满足幼儿强烈的表现欲望,给幼儿表达与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能够投入地玩、尽情地乐。如,我们创设混龄游戏区,根据地方特色,设立了地方旧时光照相馆、小茶馆、古玩店等,希望借此游戏加深幼儿对过去人们生活场景的理解,让幼儿体验今昔变化,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我们分析原因,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这就违背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也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活动对幼儿产生的吸引力很小。鉴于此,教师在旧照相馆、剪纸坊、缝纫店等设置了可以供幼儿操作的照相机、缝纫机、剪刀、针线、纸张等。通过这样的调整,幼儿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孩子们用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剪纸造型;尝试用缝纫机制作各种饰物,装扮在自己身上;到照相馆开心地排队拍照;在美食街学着制作食物,到此品尝的幼儿排成了长队……因此,文化环境的创设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动手操作与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加深幼儿的体验,使幼儿不断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四、设计开放的展示环境,让幼儿表达对文化的理解

我们提出了“幼儿是环境文化中受教育的主体,以幼儿为本”的环境创设整体思路。文化环境可以由教师为幼儿提供设计结构,让幼儿自主操作来布置内容。因为幼儿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怎样让这些作品都有“立锥之地”,并且能够“华丽变身”呢?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方案的反复修改与完善,确立了美观、牢固、多功能、可更换的环境创设原则,设计了艺术长廊、美术室、民间艺术宣传窗等,用来展示不同主题的作品,一次投入,长久使用。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这些色彩协调、造型美观的长廊、功能室、宣传窗,能让即便是很普通的作品都“华丽转身”。如,幼儿用版画的方式表现地方某处建筑,但要把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展示于环境中有些困难,于是我们改用集体作画的方式来创作。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有的画建筑轮廓,有的画花纹,有的涂色,最后组成一片建筑群,幼儿在建筑群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了环境创设的一部分,幼儿非常开心。以往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作品没有展示的机会与空间,使得幼儿很难产生创作的成就感。于是,我们和幼儿讨论研究,决定在场地的墙上悬挂大大小小的画框,让幼儿把自己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这些画框内,这些作品悬挂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再如,我们引导幼儿创作黑色纸版画。孩子们的作品尺寸较小,如果一幅幅上墙展示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们把几幅作品拼贴成一幅画进行展示。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孩子们建议办画展,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作品。幼儿的建议也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家长们纷纷参与到展览会的筹备活动中来,于是就产生了以班级、年段为单位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会、拍卖会。在这些活动中,幼儿通过介绍自己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了地方文化,促进了思想品德的提高。

五、构建多功能环境,促进幼儿文化认知的提高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要彰显美育功能,还要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我们要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并将其渗透于环境中,让环境发挥促进幼儿审美素养、社会认知、语言交流、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发展的作用。如,我们把“文化牌匾”挂在不同高度的户外场地上,让每个年龄班的幼儿都可以学习纵跳,触摸各个文化牌匾,我们还引导幼儿在上面写写画画,表达自己的想法;戏台是幼儿园的一个景观,也是幼儿每天表演、游戏的场所,有趣的地方戏曲每天都可在此上演;我们在校园周围放置了各种石头凳子,幼儿在此可写、可画、可贴、可欣赏、可随时擦掉重新再画……这样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幼儿与之互动,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对幼儿形成思想品德的熏陶,逐渐形成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总之,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环境文化,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研究与设计,运用幼儿园文化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运用地方文化特色加强幼儿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使幼儿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提高品德修养。

猜你喜欢
熏陶幼儿园儿童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我爱幼儿园
如此熏陶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