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大学生婚恋特征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2020-03-12 06:11黎淑秀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婚恋观大龄婚恋

黎淑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团校,安徽 合肥 230061)

一、研究背景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的国家战略。为了更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青年在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等各方面一体化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把握他们在教育、医疗、婚恋、就业、住房、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现实状况,才能顺应青年特征,呼应青年需求,采取得当对策,保障青年优先发展。在此背景下,苏皖浙沪三省一市团校首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发起“长三角一体化与青年发展”大型专题调研,以期向全社会发布《2018长三角城市群青年民生调查》报告。笔者参与了婚恋部分的调研,青年婚恋也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列出的青年发展十大领域之一。本次婚恋调研涉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在职青年、大学生、中学生等三个群体。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大学生婚恋调查的相关实证数据,以他们的婚恋观念和婚恋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婚恋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共青团关爱青年发展、为青年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的初心出发,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为促进长三角大学生婚恋观向健康、文明、理性发展,帮助青年解决婚恋状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一步促进青年的全面、充分、优先发展,积极发挥青年研究工作者的智库资政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内容

课题组对长三角城市群大学生展开大型问卷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对男女大龄青年年龄界限的认定、择偶标准的选择、恋爱问题在大学生承受压力与困扰之中的占比、来自恋人的支持在大学生接受的援助和支持之中的占比、性行为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等问题,并就新兴婚恋观念如试婚等问题征询长三角大学生的认同程度。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152份。调研对象包括杭州、宁波、南京、苏州、合肥、芜湖和上海七个中心城市的大学生。他们所在城市的分布情况分别是:杭州5.2%、宁波11.2%、南京6.4%、苏州15.7%、合肥4.5%、芜湖3.8%、上海53.2%。受调研者中,男性1047人、女性2105人,分别占比33.2%、66.8%;独生子女1897人、非独生子女1255人,分别占比60.2%、39.8%。他们的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80年到2000年以后,95.5%的人为“95后”“00后”。调研时,这些“95后”“00后”的实际年龄为18~23岁,这也是人生求学迈入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接受硕博等更高层级教育、为人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黄金年龄段。他们具体的出生年份区间为:1980年之前出生的有24人,占比0.8%;1980~1984年之间出生的有17人,占比0.5%;1985~1989年之间出生的有22人,占比0.7%;1990~1994年之间出生的有78人,占比2.5%;1995~1999年之间出生的有2171人,占比68.9%;2000年以后出生的有840人,占比26.6%。学历层次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其中最多是本科,占比为82.5%,大专、硕士、博士分别占比为12.4%、4.6%、0.5%。

二、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的婚恋特征

(一)淡化对“大龄青年”的传统观念

多大的青年才会被称为“大龄青年”?课题组设置了“对男女大龄青年年龄界限的认定”模块。调查发现,对男性而言,51.8%的人认为30~35岁为大龄男青年;29.9%的人认为36~40岁为大龄男青年;仅有18.3%的人认为男青年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而对女性而言,7.7%的人认为28~29岁为大龄女青年;60.7%的人认为30~35岁为大龄女青年;15.8%的人认为36~40岁为大龄女青年。还有15.8%的人认为女青年应该在28岁之前结婚。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两成(18.3%)的人认为男青年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不到三成(23.5%)的人认为女青年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无论是男青年还是女青年,超过30岁还没有结婚,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了30岁就过了谈婚论嫁的最佳年龄”这个观念已经不再被他们顾及。而现阶段,他们似乎把35岁看作“大龄”的年龄红线,认为男女婚姻不宜超过35岁:超过七成(70.1%)的人认为,男青年初婚年龄应该在35岁之前;超过八成(84.2%)的人认为,女青年初婚年龄应该在35岁之前。

(二)“三观一致、两情相悦”是他们择偶的首选因素

在课题组设置的“择偶标准”模块中,55.3%的人认为“三观一致”最重要,18.8%的人认为“两情相悦”最重要。其他因素因各人状况的不同会有所不同,但都没有被他们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对待:选择“品德修养”的人占7.6%;选择“性格脾气”的人占6.4%;选择“相貌”的人占4.5%;选择“健康状况”的人占2.8%;选择“经济条件”的人占2.6%;选择“家庭背景”的人占0.9%;选择“户籍户口”的人占0.5%;选择“学历”的人占0.3%;选择“职业”的人占0.2%;选择“社会地位”的人占0.1%。

调研结果表明,长三角大学生更为看中的是两个人相处时的感觉,其他功利性、物质化的外在因素已经被他们置后对待了。这与该地区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不无关系。

(三)“烦恼的恋爱关系”也未必是多大烦恼

在课题组设置的“过去半年中,‘烦恼的恋爱关系’在学习和生活所遇到的困扰中所占的比例”模块中,选择“烦恼的恋爱关系”在所有困扰中所占比例只有7.2%,远远低于“学习负担重”(占比23.9%)、“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相符”(占比17.2%)、“就业竞争激烈毕业找工作难”(占比17.1%)、“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占比15.1%)等其他选项。与“家庭经济困难”(占比7.2%)、“家庭突发事件”(占比6.7%)、“同学关系紧张”(占比4.6%)以及“其他”(占比1.0%)等选项基本处于低位。

可见,对长三角大学生而言,处在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期,处在为未来职业生涯打基础的关键年龄段,为学业优秀而努力、为未来更好就业而打拼等相关问题是他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晰,把主要精力用来处理他们认为最紧要和核心的问题,如:如何努力以摆脱学业负担过重的阴影;认真思考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是否相符,为从业之后的生活质量谋划;在现代技术条件和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环境下,如何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如何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预备,以使自己在竞争强烈的求职市场脱颖而出,等等。在解决这些紧要问题的同时,因每个人所处家境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他们还要应付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突发事件、同学关系紧张等诸多非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所谓“烦恼的恋爱关系”真不是当今长三角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议程中的紧要事件。

(四)“来自恋人的帮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至关重要

在课题组设置的“‘来自恋人的帮助’在遇到问题和困扰时曾经得到的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帮助来源中所占的比例”模块中,选择“来自家人的帮助”占比最高,占到31.2%,接下来,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此为:“来自朋友的帮助”(占比25.6%)、“来自同学的帮助”(占比18.1%)、“来自老师的帮助”(占比10.4%)、“来自恋人的帮助”(占比9.1%)。其他处于低位的分别是:“无任何帮助”(占比3.1%)、“来自官方组织(如党团组织)的帮助”(占比1.5%)、“来自非官方组织(如社团、宗教组织)的帮助”(占比0.7%)、“其他”(占比0.3%)。

调研结果显示,“来自恋人的帮助”仅占9.1%,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占据较大份额。虽然来自恋人的帮助和支持也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看起来并不是“绝渡逢舟”和“雪中送炭”。对长三角大学生而言,遇到问题和困扰时,主要还是寻求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在高校求学、成长是他们人生的主要议题,与老师、长辈交流沟通,融入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才是他们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发展恋人关系和寻求恋人的帮助支持是这个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但不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一部分。本调研没有对此中原因作进一步挖掘,期待更多研究加以揭示。

(五)有较好的性行为安全意识

在课题组设置的“性行为安全”模块中,有56.6%的人选择“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性行为风险”;38.6%的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安全措施”,而另有3.9%的人选择“基本不注意”;只有0.9%的人表示“完全不注意”。结果表明,长三角大学生的性行为安全意识比较强,会为自己和他人作好安全防护措施。

(六)新兴婚恋观有流行趋势

在课题组设置的“青年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模块中,55.0%的人赞同“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67.6%的人对“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持否定态度;64.9%的人赞同“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61.8%的人选择“在找不到满意对象的情况下,不会降低择偶标准”;对于“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这个观念,53.2%的人赞同,46.8%的人反对。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福的标准、性行为等的认识、观点、见解[1]。长三角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极为活跃的区域,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人们思想观念更新节奏快,高校又是新兴观念、思想和文化在青年中传播最快的场所,大学生婚恋观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就在常理之中。

四、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一)倡导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对青年“大龄”问题泰然处之

共青团组织要借助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大力宣传,积极倡导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婚恋方面的观念和作法予以尊重、理解和支持,给年轻人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选择想要的生活。

首先,共青团要通过正面宣传,正视“大龄青年”现象形成的现实问题:第一,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和求职竞争的进一步加大,年轻人求学时间和职业发展预备时间普遍比过去延长,读研读博的人数也比过去大大增多,年轻人接受了完整的现代教育后,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更精准的规划,对个人事业发展的目标有了更高要求,以事业为重的人会越来越多。第二,年轻人入职初期还需要一段时间打拼事业、筑牢经济基础,先立业后成家,当然会把婚姻问题放在稍后的次序予以考虑。

其次,共青团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引导青年背后的家庭支持小体系和社会支撑大体系与时俱进,不能老是停留在过去认为男女在二十几岁就应该基本完成恋爱、结婚、成家、生子等人生大事这个节奏上,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男女青年要在比过去偏大一些的年龄上恋爱成婚的必然性,既然整个人类的生存寿命都在延长,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那么,年轻人在所谓“大龄”的时候才走入恋爱婚姻,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

(二)助力培育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引导社会对青年新兴婚恋观适度宽容

共青团要发挥自身组织化宣传优势,与教育、文化、民政、司法、媒体等部门横向联合、整体发力,通过全渠道的传播手段,高质量的内容建设,在全社会广为宣传和引导,助力全社会培育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对青年不同于上一辈人、有别于传统的婚恋观保持适度宽容。

青年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青年在婚恋方面的一些新兴观念和做法也未尝不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46.1万对,比上年增长2.0%。中国的离婚率已经从2014年的2.7‰逐渐攀升至2018年的3.2‰[2]。怀着神圣而严肃的态度、怀着责任感去试婚,那试婚行为本身也是严肃的,试婚也是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长三角大学生大多支持试婚就可以理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年轻人心目中,结婚未必是人生的必备议题,“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就不被他们太当真;他们大多同意“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表明长三角大学生注重当下相处的过程,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婚姻作为爱情的外在和社会形式加以看重;超过六成的长三角大学生在找不到满意对象的情况下,不会降低择偶标准,表明他们追求恋爱和婚姻质量,愿意慢慢等待那个对的人。

(三)强化青年主流婚恋观教育,引导青年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发育成长

婚恋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社会主义主流婚恋观,即是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能够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能够体现传统民族美德与新的时代内涵的婚恋观[3]。共青团要加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引导高校重视校园文化对青年人文素养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强化高校主流婚恋观教育阵地,引导青年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年轻人的婚恋观必然会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前进。但是,任何事情都必然要在一个合理的“度”的范围内发展。青年人可以拥有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但是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主流婚恋观框架内发育成长。共青团要引导青年以此为参照,来调整自己的婚恋观。对新兴观念,青年可以拥有,但不能走偏走歪,更不能过度。青年在婚恋观构建方面,必须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第一,不降低择偶标准不等于无端挑剔,因为世上本无完美之人,婚姻最可贵之处还在于双方之间的互相包容和彼此成就。第二,试婚是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男女双方,本着对自己、对对方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而进行的婚前行为,一旦滥用就会导致婚恋伦理道德降低,甚至引发欺骗、犯罪等严重社会问题。第三,年轻人在准备好将另一半带入家庭之前,应该多和父母交流沟通,争取父母和亲人的接纳、理解和支持。第四,年轻人可以晚婚晚育,但不要拒绝爱情,甚至信奉爱情虚无主义,等等。

共青团可以倡导高校在大学课堂开设课程,设置科学、开放时间合理的婚恋家庭辅导系列课程,将主流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开设包括婚恋行为科学、婚恋伦理道德、婚恋挫折调适、婚恋能力提升辅导等课程,请专家学者来授课,定期对全体学生开放,有效强化大学生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计学时、算学分的方法计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总分中。通过实施这些行之有效、有时代感、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强化高校主流婚恋观教育阵地。唯有如此,共青团才能更好理解青年心声,深刻明察青年需求,找准服务青年路径,有效实现了解青年、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和引导青年的组织职能,最终促进青年全面、健康、充分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婚恋观大龄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大龄儿童的春节萌囧CUT
大龄海蟾蜍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龄新妈瘦身也easy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