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构建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0-03-12 06:11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潮培育价值观

张 琼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50)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代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探析大学价值观自信构建的困境与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驱动、制约和导向的作用[3]。自信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接受与认同,更是在实践层面的靠拢和践行。因此,价值观自信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对于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和自觉实践,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而在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指的就是培育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助推器,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现实意义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和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在价值观自信的潜移默化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不自觉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理念。同时,在价值观自信的积极驱动下,个人道德品质也会由量变进而引起质变,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二,培养价值观自信会唤醒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有助于大学生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的觉醒,培养价值观自信,要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国家和民族未来紧紧联系起来,将个人成才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进入集体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广大大学生在价值观自信的指引下,团结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着关键和决定的作用。而发展离不开人才,对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能够激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在价值观自信的引导下,大学生会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自觉为国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只有拥有了价值观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捍卫者。

三、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困境分析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社会思潮轮番上场。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这些社会思潮所蛊惑。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产生各种影响,减轻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培育价值观自信也受到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

(一)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愈演愈烈,有些社会思潮所鼓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培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各种社会思潮并不以观点的正确性、理论的完整性等内在原因来吸引高校学生,而是以理论观点的新奇性等外在原因来吸引高校学生”[4]。这些社会思潮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去甚远,但由于披着猎奇的外衣,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受众。某些西方国家的反华势力竭力向中国输出“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民主社会主义”,等等社会思潮,其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地,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这些社会思潮运用大胆的文风和泼辣的文字,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侵蚀和误导着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成长方向,造成他们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的极大混乱。这对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网络产品的尺度越来越突破道德和法律的下限,只要内容够新奇、够大胆,能够吸引人群观看,完全不考虑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某些直播平台,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完全不顾及个人尊严和社会公德。然而,它们的关注热度却很高,经济收益也十分可观。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择业观、审美观、劳动观——会不可避免地被这种现象影响,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这些言论很难做出正确评判,在其误导下甚至会信以为真,这会对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造成恶劣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特点增加了培育价值观自信的难度

首先,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于“4+2+1”(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非自发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地将会与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冲突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于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排斥,实践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其次,如今的中学教育模式仍然是“文理分科”,其中选择理科的学生占很大一部分。高中三年,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学后,他们再次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一是从心底觉得没用,不想学习;二是没有经过高中的系统教育,学习起来觉得很吃力。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认识不够。

最后,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在校学习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与自己的就业有关的才去了解、学习,与自己无关的内容,例如公共政治课,采取“60分万岁”的态度。不针对大学生这些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做到入脑入心。

四、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路径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任务,新任务需要具有更高素质的新人来解决。大学生担负着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培育其价值观自信有助于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因此,探析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效果更加明显的价值观自信培育路径刻不容缓。

(一)发挥思政课堂第一阵地作用,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渗透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思想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传导”“承续”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5]。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也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这一作用,将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堂的意识形态传导功能。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思政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评判功能,把评析社会思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理论界和社会上的热点思潮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客观评价社会思潮的本质、社会作用和发展趋势,并把社会思潮的相关内容与教学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讲清这些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和真实目的,从而用权威、准确的观点来消除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使价值观自信生命力和活力得到更大的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同时,也应该辩证地吸取其积极的东西,这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泛滥,是因为其本身在某些方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能够获得他们的关注。加强培育价值观自信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其他理论的价值,思政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对待社会思潮,吸取其健康积极的内容,从而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强大的说服力,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

(二)运用新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

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在当今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价值导向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投入,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打通与大学生直接对话的渠道,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看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其次,在进行主流宣传时,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避免枯燥单一的理论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将音乐、图片、影像和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方式更加直观清晰,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由表及里。最后,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何种形式的传播内容,都要结合大学生的浏览习惯,要紧跟时代步伐,有创意、有新意。高校的新媒体工作相关负责人要提高自己的理论能力,在运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中,传播内容和题材都要保证质量,并有足够的思想深度,确保内容能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弘扬真正的大学精神,为广大学子建设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家园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的个别大学为了吸引生源,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却丢掉了最核心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6]大学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精神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弘扬大学精神,要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弘扬者和继承者,只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让广大学子找准历史定位,明白身上肩负的的历史使命。弘扬大学精神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弘扬大学精神中有所侧重。当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大学精神更应该作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辅相成。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必须时刻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深刻凝练,体现了全体人民的价值诉求和美好愿望。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就是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捍卫者和传播者。同时,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养成在当今时代难免会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全党全社会应该时刻注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索更具可行性的培养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思潮培育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