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构建

2020-03-13 04:32李雪萍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服务工作

庞 俊,李雪萍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然而受多种原因限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继续学习和生活,这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应主动担当作为,利用其在人才与智力方面的优势,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从2013年开始在天等县W村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本文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W村基本情况及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W村基本情况

广西天等县地处广西西南地区,总人口45.16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8%,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受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广西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也是广西的劳务输出示范县。天等县W村是S乡西部的一个村庄,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有10个自然屯,710户人家,3300多人,全村现有外出务工人员1100多人,当地老百姓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传统作物,群众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W村小学位于广西天等县S乡,80%在校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目前开设了学前班、1—5年级共六个班,因师资匮乏,6年级暂无力开设。现有学生200余人,仅有7个老师(包括即将退休的2名教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远远达不到小学教育的标准。部分儿童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村里初中毕业的学生数极少,“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大部分儿童和青年。

W村与中国其他普通村庄不一样,因为这个村子外出务工的青年自2006年开始在广州、深圳等地以抢劫财物为主,且手法残忍,为顺利抢夺到财物,不惜将被害人手臂砍断,成为让人胆战心惊的“砍手党”。经过公安机关的侦破,全村约有100多人因此受到法律制裁,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11年9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题为《W村的噩梦》,让观众再次了解了这些年轻人的犯罪心理,同时也将W村的贫穷和落后展现给大家,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年轻人的负面行为和当地落后的教育,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在W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有的孩子长期没有见到父亲或者母亲,这种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1.留守儿童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

W村的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和祖辈一起生活,有些留守儿童不仅要担负起照顾自己的重任,还要照顾祖辈及家人,长期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导致有些孩子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笔者通过走访了解,一位三年级小学生许某某,家里有两个妹妹,一个读学前班,另一个读小学一年级,三姐妹都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抚养。许某某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肩上背着学前班的妹妹,手里牵着一年级的妹妹回家,回到家之后马上要去帮助爷爷干农活,洗衣做饭。由于过早地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劳动,长期以来营养不良,身体比较瘦小。另外,留守儿童因为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较少,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引发一些如溺水、食物中毒等安全事件。更有甚者因缺乏管教,导致行为偏差,染上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2.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对于儿童学前教育和小学年龄阶段,教育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W村,受当地财政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W村小学6个年级仅有7名老师,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而当地80%以上的儿童都是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由于W村的特殊情况,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作为监护人的祖辈在精力和能力上有限,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非但没有体验到呵护,甚至要提早承担起成人的家务劳作,致使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认为读书无用,只有外出打工才是唯一的活路。这种对学习教育方面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例如,杨某,男,W小学四年级学生,父母均在广东打工,由六十多岁爷爷抚养长大。爷爷每天早出晚归干农活,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写家庭作业,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当笔者与爷爷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老人家直言:“我每天早出晚归,能够把他养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顾得上他的教育问题?”此类情况在W村十分普遍,对于适龄儿童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和孩子的自觉,受这些现实条件约束,对留守儿童智力的培养、人格的养成、情感的教育等各方面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3.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最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时期[2]。W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部分缺失,儿童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使得他们觉得非常孤单和无助,遇到困难时只能自助,或者求助临时监护人,但是经常不受重视,情感长期无法得到宣泄,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失衡,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自卑、孤僻内向、脾气古怪等现象。笔者在走访中关注到留守儿童赵某某。赵某某,女,W小学四年级学生,父母均在广东打工,留下她和爷爷在家相依为命,孩子非常内向。她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但是由于话少,不善于和同学接触交流,导致同学们也孤立了她。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笔者通过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认为W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整体上虽然比较良好,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主动性和技巧的缺乏,尤其是与同辈群体交往中存在社交焦虑现象,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困扰。

二、地方高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地方高校有服务本土的优势

地方高校的最大特点就是本土性,其自身价值就在于自足本土,依托地方,全方位为本地方服务。地方高校如果在本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人才与智力优势,这是高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首要保障。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庞大的人才队伍,这些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服务。第二个是地缘优势。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从时间效率、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地方高校在距离上的优势,使得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进行事半功倍,节约了成本。第三个优势是人缘优势。地方高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多来源于地方,毕业的学生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学校等单位工作。这种前期感情的铺垫为资源的整合、人力的调动、具体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地方高校有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竞争的核心所在。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品德优良的内在要求。而高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正是对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为学生提供平台,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又可以通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践行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三)地方高校有建立品牌的效应

高校服务品牌化建设是高校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一种服务标识。一个优秀的留守儿童服务品牌代表着服务的特有形象,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了高校服务留守儿童所代表的个性、价值和内涵[3]。生源是确保高校办学的前提,像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这样的民办独立学院更是依靠生源来取得生存,而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地方高校通过关爱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扎扎实实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一工作,树立了形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如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以来,受到教育部等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广西日报》和广西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关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地方高校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构建思考

(一)组建一个高效的领导机构

为了确保高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期开展和有力推进。学校决策层必须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为此项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有效调度学校的资源。如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在天等县W村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时,就成立由学院董事会牵头领导、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使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成果显著。

(二)形成一套专业的工作模式

无规矩不成方圆。专业的工作模式是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长期运行的关键。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从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培训、评价、以及项目的日常管理、宣传推广、后勤保障、资金管控等各方面都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让所有工作在规则内有序运行,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围绕志愿者服务工作为主线,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主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壮志。最后,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志愿者内部考核,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以学期为时间节点,定期对前期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确保尽快发现问题,快速调整方案,为下一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

(三)建立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对服务队伍的质量要求应当严格把关。从志愿者选拔开始到进入当地服务,按照招募、选拔、培训、上岗、评价的流程严格进行,确保选出高质量的服务队伍开展工作。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采取在当地建立固定实践基地的模式,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派出8~10名志愿者到当地开展服务,人员虽然是流动的,但队伍却是相对稳定的,截至目前已在W村派出15批志愿者队伍,得到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好评,当地留守儿童也得到了有效帮扶。

(四)构建一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互动的群体之中的,个体与他人、群体、组织的人际交往互动形成自身的支持结点,社会资源也附着于结点之中,这些结点对个体行为、心理均会产生影响[4]。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高校除了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以外,还应当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构建起一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是呼吁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帮助当地改变经济状况,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在源头上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有效的帮助。二是调动社会各界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组织投入到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队伍中。比如各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可以广泛介入到该领域,为项目提供资金、技术、教育的帮助,用更多的社会力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三是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营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在日常的点滴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艰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奋刻苦的品质。四是帮助留守儿童所在地方学校的建设。地方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较落后,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在W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该村小学在硬件建设进行了大量改造和提升,改变校园环境、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五是开展留守儿童学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工作,当地师资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儿童受教育人文影响的关键。当地教师多毕业于中专,有多年教学经验,但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对于留守儿童个性培养和心理健康的保护重视不足,改革信心不足,墨守成规的心态较重。而改变他们的观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进入高校参与短期的继续教育,更新教育认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四、反思和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为当前最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作为地方高校能够发挥其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若干问题值得深思,如关爱留守儿童的成效检验还不够科学化,项目还未形成完整可复制的模式,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在今后的项目运作中还值得深入思考。要想真正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需要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老师以及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一起行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共同构建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家园。

猜你喜欢
儿童服务工作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不工作,爽飞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选工作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