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2020-03-27 06:0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郑州453311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条状脑膜椎管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河南 郑州 453311)

刘士梅 刘 义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间充质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常发生于壁层胸膜[1]。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SFT,尤其是椎管内SFT较为少见。本文通过收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SFT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分析SFT的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F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67岁,平均47岁,病程1个月~5年不等。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5例,胸背疼痛、双下肢无力2例,恶心呕吐2例,视物不清1例,抽搐1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750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和头颈联合8通道线圈。6例颅内SFT扫描序列包括平扫、增强的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参数:层厚6mm,层间距1mm,视野(FOV) 230mm×230mm,矩阵384×384。T2WI:TR6000ms,TE90ms;T1WI:TR200ms,TE2.5ms;FLAIR:TR3500ms,TE90ms;DWI:TR3100ms,TE80ms。2例椎管内SFT扫描序列为平扫矢状位、轴位以及增强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扫描参数:层厚4mm,层间距0.4mm,FOV 160×160mm。T2WI:TR3500ms,TE120ms;T1WI:TR400ms,TE11ms;T2WI-STIR,TR2500ms,TE60ms。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为Gd-DTPA(0.1mmol/Kg),注射流率为2mL/s,TR200ms,TE2.5 ms,层厚1mm,层间距0。

2 结 果

2.1 肿瘤位置 8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3例位于额部大脑镰旁,(图1)1例位于左侧颞叶,1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1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图2)。2例椎管内SFT,1例位于C4~5水平的椎管内硬膜下(图3),1例位于T1~2水平的椎管内硬膜下。

图1-3 男,46岁,右侧额部SFT,类椭圆形,边界清晰。图1 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内见条状及小片状低信号;图2 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内见条状及小片状高信号,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图3 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中央见条状及片状未强化区。图4-9 女,67岁,左侧小脑半球SFT,类圆形,边界清晰。图4 T1WI病灶呈等信号,信号均匀,第四脑室受压;图5 T2WI病灶呈等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周围轻度水肿;图6 FLAIR序列示病灶呈等信号,内见条状稍低信号;图7 DWI示病灶呈稍高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图8-9 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条状T2WI低信号强化。图10-12 男,40岁,C4-5水平椎管内硬膜下SFT,类圆形,边界清晰。图10 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信号较均匀,相邻脊髓受压;图11 T2WI病灶呈等信号;图12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2.2 肿瘤形态、大小 颅内SFT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椎管内SFT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颅内肿瘤最大直径为2.9~6.5cm,平均3.6cm,椎管内病灶最大长径分别为1.9cm和3.1 cm。8例SFT边界清晰,颅内3例SFT伴有轻中度水肿,1例周围水肿范围较广泛。

2.3 信号特点 6例颅内SFT,4例为不均匀稍长T1稍长T2信号,2例为较为均匀的等T1稍长T2信号。1例肿瘤内可见斑片状囊性长T1长T2信号(图1),2例肿瘤内可见条状短T2信号影(图2),1例肿瘤内见粗大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呈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图1),2例强化均匀(图2),1例颅内SFT可见“脑膜尾征”,5例均未见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有2例CT骨窗示邻近骨质可见受压变薄。DWI示2例呈稍低信号,2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椎管内SFT 1例呈稍长T1等T2信号(图3);1例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图3),2例均未见“脊膜尾征”。

2.4 病理结果 肿瘤大体呈灰白色,可见包膜,质地偏硬。镜下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富细胞区和少细胞区交替分布。梭形细胞构成富细胞区,含有丰富血管;少细胞区呈高度纤维化或粘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示8例CD34(+),7例Vim(+),3例CD99(+),2例Bcl-2(+);8例EMA及S-100均为(-)。

3 讨 论

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如肺、纵膈、腹膜后、乳腺等,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较为罕见[2]。中枢神经系统SFT大多数发生在颅内,幕上多见,多来源于硬脑膜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细胞[3];发生在椎管内的非常罕见,多位于胸椎。SF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

颅内SFT起源于硬脑膜,故大部分肿瘤以宽基底与邻近脑膜相连。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但肿瘤内信号可不均匀,可见到短T2信号、增强后可显著强化。T2WI上肿瘤内的片状低信号区并伴有显著强化对SFT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4],这是因为SFT组织学上由致密梭形肿瘤细胞及纤维束骨架组成,而胶原纤维组织在T2WI上呈低信号[5]。本组6例颅内SFT3例肿瘤信号较为均匀,3例瘤内可见条状或小片状短T2信号。部分SFT肿瘤内可见粗大的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本组1例肿瘤内可见粗大流空血管。但肿瘤内血管影并非颅内SFT特有,血供丰富的肿瘤均可见到此征象。颅内SFT均明显强化,但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的均匀程度可能与肿瘤血管、肿瘤细胞密集程度及胶原纤维分布密切相关[6]。部分颅内SFT增强后可见到“脑膜尾征”,脑膜尾征的病理基础为肿瘤累及硬脑膜致邻近硬脑膜充血、结缔组织增生、血管扩张,但“脑膜尾征”并不是SFT的特征性表现,且出现率并不高,该征象对SFT诊断价值不高。本组6例颅内SFT仅有1例可见“脑膜尾征”。与脑膜瘤常伴有邻近颅骨反应性增生不同,SFT并不引起颅骨增厚或破坏,多因压迫周围骨质致其变薄呈压迫性吸收改变[7]。本组2例肿瘤邻近颅骨骨质吸收变薄,CT骨窗有助于发现此征象,对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帮助。因SFT肿瘤内含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从理论上讲DWI上肿瘤应为低信号,但部分病灶可表现为弥散受限,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可能与病灶内部分细胞增殖较快或细胞排列紧密等因素有关[8]。因此本组6例颅内SFT并不都表现为低信号,仅有2例为稍低信号,余4例颅内SFT为等或稍高信号。

椎管内SFT较颅内更为少见,罕有报道。椎管内SFT起源于硬脊膜,为位于硬膜下,也可位于髓内,硬膜外非常少见。文献报道中以胸段最多见,其次是颈段,腰骶段最少见[9]。本组椎管内SFT只有2例,1例位于颈段,1例位于胸段,均位于硬膜下。椎管内2例SFT肿瘤内均无囊变坏死区,信号较均匀,呈等、稍长T1信号及等、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且均未见“脊膜尾征”。

颅内SFT需与脑膜瘤、血管外皮瘤等鉴别。SFT的影像特征与脑膜瘤非常相似,肿瘤信号较为均匀,增强后多明显强化,均可出现“脑膜尾征”。但脑膜瘤出现“脑膜尾征”较为常见,且脑膜瘤较少见到流空血管影,邻近颅t骨骨质常伴有增厚,而SFT多为骨质变薄吸收。血管外皮细胞瘤与SFT 在组织病理学上属于脑(脊)膜间质肿瘤的不同亚型,因此鉴别困难[10]。血管外皮细胞瘤多呈明显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瘤内多见迂曲增粗的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坏死更多见,邻近颅骨可见侵蚀破坏且骨质破坏范围更广泛。肿瘤本身侵袭性较SFT更强,易复发及颅外转移,而SFT很少向颅外侵犯转移,复发率较血管外皮瘤低,免疫组化及临床进展可鉴别两者。

椎管内SFT需与脊膜瘤、神经鞘瘤和血管瘤等鉴别。脊膜瘤多位于椎管腹侧硬膜下,宽基底附着,“脊膜尾征”多见。而SFT可位于硬膜下,也可位于髓内,且“脊膜尾征”出现率不高。当出现“脊膜尾征”且肿瘤位于硬膜下时,二者难以鉴别。神经鞘瘤多位于硬膜下,也可位于硬膜外,其典型表现征象为“哑铃状”改变,且肿瘤内易发生囊变坏死多呈不均匀信号,虽强化明显,但强化程度不如SFT。血管瘤常位于硬膜外,常常合并临近椎体的血管瘤。平扫多为长T1长T2信号,尤其T2WI信号较为高亮,高于SFT,增强扫描多为均匀明显强化。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SFT较为少见,当肿瘤呈分叶状、团块状或结节状,边界清晰,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肿块内见短T2信号和粗大血管,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邻近骨质变薄吸收时要注意本病的可能,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猜你喜欢
条状脑膜椎管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CT图像“条状”伪影校正方法研究
脑膜转移瘤的MR诊断分析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