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突破“金属切削机床”教学难点

2020-03-28 15:51吴建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9期
关键词:导轨机床导图

吴建丽

[摘           要]  金属切削机床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更是很难教好的课程之一。结合课程特点,从学情分析、教学改革、教学难点突破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9-0124-02

“金属切削机床”以下简称“机床”,该课程内容抽象、繁杂,各章节间相对独立,如果按照课程原有体系给学生授课,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对内容进行整理优化,便于学生掌握。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难点

(一)学生

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中学阶段升学无望,因而基础薄弱,加之在老师的关注之外,进而学业被荒废。他们来到技校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更加没有了学习压力。对于语文、德育这样的文化课程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兴趣,更何况理论知识抽象且专业、难懂的金属切削机床课程。

(二)教材

所选教材为劳动保障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教材。此教材选取每一类机床中使用普遍、结构典型的机床,进行介绍、分析、总结和概括,对典型机床的重要部件,如机床的机床导轨、主轴部件、主轴进给箱和变速箱等单独成章进行分析,内容全面而专业,但是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三)开设时间

开设该课程时,学生车工、机加工等实训教学已经结束。按照认知规律,在进行实训操作时就需要对所操作机床的主要组成、传动系统、操纵机构等有必要的了解。而实际情况是对应的理论课程明显滞后,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实习时只学会了机械的操作,对理论是“雾里看花”。

(四)教学效果

该课程在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为涉及的知识点零散、繁杂又过于抽象,理论知识严重滞后于实习教学。学生在实习课时没有能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理论课时也不能用实践来辅助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学会这门课程的学生少之又少,老师也极不情愿担任机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

二、教学改革

(一)思维导图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改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均不显著。偶然接触到了思维导图,试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它通过图形、文字、线条、颜色等手段将知识之间微妙的层级和隶属关系表达得透彻,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有效,能快速建立记忆鏈接。它是由“点”扩散至“面”,甚至到“体”的思维方式,更是一把思维的“瑞士军刀”。

思维导图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将与中心内容有关的信息都包罗进来,层次清晰,信息量大。它呈现的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同一个层次的节点数目表示思维的广度,一个分支的长度表示思维的深度。节点数目越多,分支长度越长,囊括的知识越多。

思维导图在我国中小学都有应用,如语文老师让孩子用思维导图总结单元内容,英语老师让孩子用思维导图画故事。很多学霸都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不少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它在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方面成效显著。

(二)改革案例

图1一段纯文字的说明是笔者从教材中拣选的一个实例。

如果让学生去读这段纯文字,效果可想而知:除了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的情绪之外,对学习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如果对图1内容进行整理(如图2所示),学生对整理后这段文字的了解会比单纯看图1的文字稍好。图2的这种处理方法很传统,虽有一些效果,但离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图1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如图3所示。对比图2和图3会发现,两个图虽然描述同样的内容,但是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机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又有联系,从图2只能看出它们相互独立,而图3很清晰地反映了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运动源提供运动和动力给传动装置,而传动装置又将动力和运动传递给了执行件,各种关系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把握关键点。

建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后,后续知识就在已有的框架上进行扩充。例如,对于传动装置的传动形式可在原图基础上将新知识点吸纳进来,放在与之相关的枝干下(如图4所示)。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可对讲授内容进行选择,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多扩散。学得好的学生会问“机械传动装置有哪些?液压传动装置有哪些?什么是无级变速?什么是有级变速”等问题,还是用图形去给他解答。这张图还可以继续深化,比如传动比计算部分,定比、换置部分,这样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挖掘,最后发现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并不是“乱如麻”,而是清晰如一张网。

从图3、图4的变化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教学以及板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带着具体问题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一起完成这张图,效果很好。通过画思维导图,学生能更好地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而且教师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层次的提高。

三、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认同用这种方法整理知识更利于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更利于记忆。尤其对一些思维上有障碍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并明白知识间的脉络。图5是学生用这种方法整理的有关机床滑动导轨结构的知识。对于V形导轨和V形导轨、矩形导轨和矩形导轨等,学生想到用图形来表达,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形,自己能够对知识点做出这样的梳理,学生很有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学生在其他学科中也应用这种方法去整理知识,原来难懂、难记的内容变得容易起来。

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机床”的理论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曾经有一位刘同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很认真,上课从不打瞌睡也不玩手机,很专心地听讲,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考试不及格。一次课堂上无意中给他们介绍思维导图方法后,发现他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于是鼓励他用这种方法梳理当堂课的知识,并给予指导。在后续学习中他慢慢找到了感觉,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期末考试他出人意料地考了76分,这个成绩对他来说,是在技校几年取得的最好成绩。有些学生有绘画特长,给他们布置作业就让他们画,发挥想象尽情地画,只要将学过的知识点放在画中合适的位置即可。学生觉得作业不再是无趣的,学习可以是快乐的。

金属切削机床的理论教学需要我们老师会“教”,但是关键在学生会“学”,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一本书的内容更有意义。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中,笔者也受到启发,为拓展教学带来素材。对老师来说,突破一个教学难点更是一次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宋玉鸣.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王宏立.金属切削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6(8).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导轨机床导图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机床设计元素排序研究
构建电磁感应模型 速解棒与导轨问题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奥地利斯太尔公司AUG USR半自动步枪
浅谈金属切削机床发展概况
电磁场中单杆模型的类型分析
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检测题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