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车场上“安全侠”

2020-04-07 03:39钟奋生
中国铁路文艺 2020年2期
关键词:调车作业

钟奋生

国宴故事

2017年国庆前夕,杨卫华收到一封重要信件,信封上写着两个醒目的红字:请柬。邀请杨卫华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国庆宴会。落款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他惊喜万分。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一个基层普通铁路调车员,能够受到总理的邀请,成为国宴的贵宾,倍感兴奋和自豪。这不仅是自己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国两百万铁路工人的光荣,是党和人民对铁路职工的厚爱。

201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授予杨卫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第一位受到中组部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9月30日下午,杨卫华来到北京,步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17时30分,在轻松欢快的《迎宾曲》声中,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宴会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国宴现场气氛活跃,杨卫华作为铁路系统的唯一代表,备受众人关注。

宴会开始了,大家认真聆听李克强总理致辞,新中国成立68周年的巨大成就,让大家备受鼓舞。总理的致辞,让大家无比亲切、开心……

国宴接近尾声时,服务员送来了水果——每人一个大红桃,足足有一斤重。大家称它为寿桃。杨卫华舍不得吃,带回了单位,与同事分享。他认为,成绩是大家的,要让大家分享他的这份荣誉和中国铁路工人的骄傲!

敬畏之心

冷水江东站是货运一等站,位于沪昆铁路的中段,每天有104对客货列车从这里通过,其中41对是客车,往返旅客达9万多人次。

这里临近冷钢、锡矿山、大唐电厂、金富源碱厂等大型企业,仅专用线就有8条,日均办理车近500辆,装卸货物2.7万吨。调车组每班作业,需在线路上行走20多公里,干60至70钩活。繁忙时,一趟列车需干15钩活,白班中午只有10分钟时间用餐,夜班经常通宵不得休息,一个班下来,有时累得连楼梯都爬不动。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事故。用走钢丝来形容调车工作,一点都不为过。

繁忙的调车作业现场,如果井然有序,恰似一幅优美的流畅的动态画。若违章打破这种和谐的格局,弄不好就会爆发安全惨剧……

杨卫华才入路不久,就亲眼看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故。1989年11月4日早晨7点多,一台本务机车在9道连挂作业,由于一名连接员未到场,防溜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一组存车溜逸,与正在区间运行的1908次货物列车正面相撞,造成大事故,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

当时杨卫华上白班,跟随救援人员赶到了事故现场。那个场面震撼了他!只见油罐车趴在敞车上,几节脱线的车辆扭曲变形,钢轨被拧得像麻花,事故责任人哭丧着脸被警察带走……

30年过去了,这黑色的一幕,像噩梦一般常常在他脑海里浮现!用他的话说,这事故在我的记忆里印象太深啦!事故出不起啊,一出就是血的教训。我们对安全必须要有敬畏之心!

从那时起,杨卫华就清醒意识到,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是我们的保命法则,是铁路人必须坚守的底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时刻记在心中并严格执行到位。

调车作业哪怕最微小的环节不注意,都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

杨卫华开始在扳道房干了6年,当时非常欣赏调车哥们儿在车辆的行进中,像飞车侠客一样爬上爬下地敏捷作业。1995年下半年,经过层层选拔,他终于在冷水江东站干起了调车工作。

不久,有一名年轻的同事,违章扒在高站台一边的车梯上,没有执行“一度停车”的规定,结果被高站台给碰了下来,掉在站台与车列之间,双腿从大腿部位被齐齐压断。一个20多岁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此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他多次对人说:“哪怕给我留一条腿也好啊!”

这件事对他震动极大!因为这是身边的人发生的事,让他一度对从事调车作业产生恐惧感,如果类似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麻烦了!往后的日子,事故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冷水江东站。2006年,一位调车员跟火车抢道,跨越股道时偏偏又摔了一跤,火车就从他身上軋过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按标准化作业关键从第一步开始,以后的每个步骤就可做到环环紧扣,平稳有序。反之,如果第一个关口没把握好,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关口,只要违章了,不管这第一步是轻是重,是大是小,都极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一系列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

杨卫华从别人血淋淋的安全事故教训中,感到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特殊分量;从极其繁忙的货场中,领悟到调车业务技术的极端重要性。敬畏安全,应该苦钻业务,学好本领,应知应会,灵活掌握,将自己武装起来!他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渐渐根治了一度对调车作业产生的恐惧症。

技术达人

杨卫华从事调车作业,有他的强项或者说优势。他喜爱长跑运动,身高1.75米,国字脸庞,浓眉大眼,手脚灵敏,身子矫健,脑子反应快,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正是调车岗位的最佳人选。脸上常挂着憨厚的笑容,呈现出特有的神韵。

当时根据调车作业的要求,他们要在列车时速不超过15公里时,飞快爬上车去,在列车时速不超过20公里的情况下,敏捷跳下车。列车时速15至20公里之间,飞快爬上车和敏捷跳下车,他还感到有种说不出的刺激与快感!

列车时速那么快时下车,被那股惯性风冲倒了怎么办?杨卫华当年跟师父学调车时,师父告诉他侧身下跳的秘诀。侧身要侧得恰到好处,跳下车时与列车行进的那股惯性风,正好将人的身子吹正,落在地上就稳稳当当。反之就容易摔倒出事。

话虽这样讲,但要掌握这个倾斜度,跳得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杨卫华很快掌握了相关要领,从事调车工作没多久,他就像位“飞车侠”了。当然,现在要求更严了,规定列车时速不超过5公里才能上下车作业……

杨卫华身体素质强,加上脑子灵活,很快就掌握了调车作业的基本功!

车辆在编组,在解体,在进库,各就各位……调车人员在跳上跳下地奔忙,在用对讲机向前面司机转达着指令……

过去的信号旗消失了!晚上的信号灯退出了历史舞台,无线电通信架起了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机车司机的职责,由过去的看指令,悄然变为现在的听指令……

调车作业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步走向高科技化,这就对调车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往日那种爬车迅速、跳车利索矫捷身手还不够,现在越来越向脑子上的功夫倾斜。这就要求调车员,掌握比原来更多的理论知识,吃透弄懂车辆编组与各种指令。

这时,杨卫华的短板出现了!他只有初中文化,钻研理论远不如练习实际操作得心应手,但对业务学习的求知欲望却与日俱增。他说业务技术过硬,平时干活就能少走弯路,工作不会出岔子,在班里同事中腰杆也硬!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必须首先自己掌握与熟悉标准化作业流程。良好的工作态度,必须建立在过硬的业务技术本领的基础上。有一身调车作业的好本领,就能完美地执行标准化作业,有效防止各类大小事故的发生。车站平平安安,自己欢欢喜喜。反之,作业流程不熟悉,干活十分被动,处处充满危险,无法执行好标准化作业。

杨卫华开始啃“调车理论知识”这块硬骨头!他暗暗立志,要成为调车行业的“达人”!为此,他坚持“多学、多问、多看、多做”,在空余时间,拿着业务书籍仔细钻研,背诵规章制度中的有关条文,成了他的乐趣。他将《技规》《行规》《站细》《调标》,一本一本地学,一章一章地看,一条一条地记。凡与调车相关的每一条规章,都用红笔详细地标注出来。他还在上班途中、工作间隙,将重点规章摘抄、随身携带,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两条、记一两句。

“我爸正在屋里埋头做功课呢!”这是他女儿回答访客最多的一句话。

“都问了两个多小时了,休息一下吧,你这本《调标》我都会背了……”这是杨卫华老婆杨娟华在抱怨。

“反复提问,就会加深印象,才记得牢呀……”杨卫华的声调像在恳求。原来他请老婆当“考官”了。

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他有既定的学习目标,从不降低要求。当有新的上级文电精神掌握不透时,他总是利用间休时间翻看学习,后来每次抽问他都能做到一口清。段里每月要进行业务考试,每次有100道题,杨卫华都是在前三名。凡做错的题目,他都揪住不放,看错在哪里?弄不清楚的问题,就多方请教,不找到原因誓不罢休。

他就是凭着这种顽强钻研精神,不断攻克业务理论学习的难关,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成为段里问不倒、难不住的业务能手。

冷水江东站共10多条线路,5条专用线,3条专用铁道。主要担负本站货物列车到发、解编及取送作业。专用线、货物线多,作业复杂,是该站调车作业的最大特点。杨卫华就认真默画站场示意图,常利用工作之余徒步勘测路线,反复练习数枕木、看道砟,细心观察股道边的参照物,详细标记每条线路的长度、坡度、容车数等数据。经过数千次练习测距、观速和默画站场示意图,他對每条专用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卫华在调车岗位上越干越得心应手。1995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连接员考试;1996年又以娴熟的技能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调车长。2009年他考上了工人技师,并先后拿到了站调、车站值班员等多个岗位作业资格证书,15次在车务段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有一次,站调下达6道甩26辆车的调车计划,杨卫华一看,车列中编组了4辆换长1.5的棚车,而股道内最多只能甩25辆,立即向站调反馈信息修正计划。当车列进入股道后,只剩下10米的距离。杨卫华认为,如果不熟悉站场设备,干调车就好比是盲人过河。心里没底就容易出事,很难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他在一次会上说起自己的观速测距经验:看到14道的复示信号机,我就知道离警冲标还有191米……事后,有人将信将疑地带着尺子到现场去测试,果然是191米!这里面的窍门在哪儿呢?杨卫华是个有心人,那儿是个弯道,参照物也不明显,他是数钢轨数出来的,每根钢轨25米,不是整数的就数枕木……

他先是进行理论学习,又回到作业现场加以验证,巩固理论知识。观速、测距是调车的基本实作本领,为尽快掌握这些技能,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数枕木、看道砟,细心留意股道边参照物,经常一练就是几十次、上百次……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手肿了、胳膊酸了,他仍然坚持下去……经过长久积累,杨卫华的学习笔记达6万余字,每条规章都熟记于心,同事们都称他是“活规章”“土专家”。

就这样,杨卫华勤学苦练岗位技能,坚持标准化作业,实现零差错、零违章、零事故,并多次获得娄底车务段职业技能竞赛调车长实作第一名。

技术达人的形成,包含着持之以恒的毅力,自强不息的信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可喜的成绩是从顽强拼搏中铸造,点亮自信的火花,就能不断超越自我!

爱较真的人

杨卫华成了“技术达人”。探究他的成长之路,大家发现,平时他看起来笑眯眯的很和气,其实在调车作业中,是一个特别爱较真的人。他憨厚地笑了笑,说调车作业风险高,车务系统60%以上的人身伤亡事故都发生在调车作业中。稍有疏忽,就易引发事故。

在极其繁忙的货场,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才能确保作业井然有序与生产安全。不较真不行呵!

较真就是与侥幸对着干,与马虎唱对台戏,与细心攀亲戚,与严谨交朋友。

冷水江东站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站长何建明,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凌晨4点多,杨卫华带着调车组刚刚完成一批调车作业,从作业场地回到间休室核对作业计划单时,发现漏检了一辆车。

“算了,忙了一整天,都已经回来了,应付过去就算了。”一名连接员劝道。

杨卫华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一般来讲,他们检查车辆都是完好无损的。今天检查的车辆都合格,偏偏漏了这一辆车,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谁能保证绝对没有问题呢?于是,他自己又步行了700多米,重新返回现场,认真检查完车辆,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返回休息。他认为,严格按标准化作业,关键靠自觉。时时刻刻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就像环环紧扣的链子,哪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较真说白了,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加码从严要求。调车作业中松一点,不一定会出事。但一旦较起真来,严格按章作业,就一定不会出事。

较真这个话题杨卫华特有兴趣,他的较真故事也是一个连一个。

2004年10月20日,班组完成一批调车作业后,正值交接班时间,连接员回来得很快,杨卫华感觉不对劲,就问他:“后面的防溜措施做好了没有,有没有确认?”

连接员回答说:“应该做好了。”

“应该做好了?”杨卫华带着他复查现场,结果发现最后一辆车紧固器没有拧紧,严重违反停留车辆双防溜规定。车站向西一端为下坡道,如果防溜不到位,极有可能发生车辆溜逸事故。

杨卫华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名连接员:“这种马虎的活以后坚决不能干,不按标准作业会出大事的。”

发生在交接班时候的这个细节,最容易被马虎地一带而过,如果过去了,就放过了一个事故隐患。也许这个事故隐患侥幸不会导致出事,但接下来后面的事故隐患,必然会引发事故。

杨卫华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夜间作业,他们从晚上7点半,一直干到凌晨3点半,拎着近10公斤重的铁鞋,8个小时里穿梭于各条股道。最后一钩是由他带一辆车连挂,按规定必须站在推进车辆的前端车梯上瞭望进路。当时,他已经极度疲劳,实在不想爬车,心想这批活都干了55钩了,凭他的经验,心里有底,应该不会出问题,干脆上机车瞭望算了。正想朝机车走去,一个念头闪现:万一出事呢,一辈子不就完了吗?一万次的坚守可能就毁在这一次的侥幸上!于是,他立即振作精神,快步走到推进车辆的前端,攀上车梯,仔细瞭望……

他这是给自己较真,最后一钩仍然不放过,在他眼皮底下,就没有任何事故隐患能钻他的空子了。

2010年一个夜晚,杨卫华正当班。他从站场东头带10辆车进18道对位,他站在调车机前方,认真瞭望前方进路。突然,一辆装煤的汽车冲了进来,一个急刹车停在道口处,汽车已侵入机车车辆限界。他不由果断发出指令“紧急停车!”好险!调车车列在距离汽车不足一米处“吱”的一声停下,在场所有人都心有余悸!由于他瞭望到位,处置果断,及时防止了一起汽车与列车冲突事故!

他认为作为调车长,时时处处要带头按章作业,带头把好安全关。为了警示自己不要忘记作业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他还总结了“四不四要”调车作业法:无明确指令不操作,要一令一确认;计划变更作业人员未全部确认复诵不操作,要违规必拒;安全确认不到位不操作,要有效防范;联系传递不畅不操作,要多重确认。

这套作业法,在全段得到了推广。工友们都觉得,这种通俗易懂、简单易记的句子,覆盖了调车作业的关键环节,提示了安全风险的联防互控,提高了作业安全系数。

较真不能时紧时松,不能一时一事,而是要每时每刻,坚持到底。好天气要较真,恶劣天气更要较真。

对安全深深的敬畏之心,一直牢牢印在杨卫华的脑海里,防范安全事故落实在每天调车作业的行动之中,他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较真劲儿,就是这样形成的。

2012年1月12日深夜,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刺骨的寒风直往人骨子里钻。杨卫华带着两个连接员解编86603次货物列车,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冬雨寒风,手套淋湿,手脚从麻木到僵硬,越来越不听使唤。当干到最后一钩,准备带连进入货物线对位时,他不由直呼连接员小唐:“小唐,到前面检查一下线路情况!”

小唐看看天,犹豫片刻,小声回道:“反正列车不到10公里的时速,我到前面看着,有问题及时呼叫,打停列车就行了。”这段线路杨卫华熟悉,而且前不久已经检查过,一般也没有多少问题。但他没有懈怠,仍严肃地说:“安全作业标准一点都不能降,程序一个都不能少。”话音刚落,回过神来的小唐,立即抬步前往检查,确认线路安全后,方带车进入15道……

又是最后一钩所发生的事,从严格要求自己,到严肃较真别人,可见这个“安全侠”擅长从“最后一钩”较真做文章。

2016年一次夜间作业,进支线甩车,电闪雷鸣,下起暴雨,推进前方电光一闪,杨卫华立即打停了车组,大家不以为然,都认为是闪电。杨卫华却执意要到现场看清楚才动车,结果发现一条被风吹落的电线在半空离车列仅1米,如果没有及时停车检查,电线很有可能被前面的连接员或者车厢碰到,极可能造成电击事故。

真的好险!这一次他如果不较真,一次重大安全事故就极有可能发生!

“安全侠”的动力源

杨卫华参加工作30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坚持标准不放松,做到了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人民铁道》《廣州铁道》等媒体广泛报道过他的事迹,以他的事迹为题材拍摄的党员电教片《我的爸爸》,在全国党员电教片观摩交流中被评为一等奖,并入选全国《践行群众路线好榜样》汇编。2012年以来,杨卫华先后荣获“火车头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铁路劳动模范”“铁路工匠”“最美铁路人”“新时代铁路榜样”等荣誉称号。

面对赞美和荣誉,杨卫华表现得非常谦虚,他常说自己真的很平凡,就是一名普普通通调车员,所做的工作也很平凡,就是在岗位上坚持了标准,守住了安全,做好了本职工作。

采访期间,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对安全深深的敬畏之心,还有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坚持标准不走样一直到今天?这位“安全侠”的动力源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在杨卫华那里看到了他的“传家宝”。

杨卫华家在冷水江市,是他爱人单位的一套老房子,他家在五楼。开门进去,室内宽敞明亮、干净简洁,客厅的墙壁上挂满了他宝贝女儿杨婕妤“三好学生”“阳光少年”的奖状。

杨卫华奔进里面房间,将“传家宝”拿出,原来是一盏信号灯。那盏信号灯看上去很老旧了,杨卫华说这是他参加工作之前,父亲交给他的。他的父亲杨能建,是一位老铁路工人,1959年当兵入伍,1964年入党,1966年退伍到铁路工作,先后在岳阳、胜昔桥、牛马司、杨市和冷水江东火车站工作过,干过扳道、当过调车员,后来担任过政治指导员,在工作中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几乎年年都是先进生产者。

杨卫华说,父亲交给他这盏信号灯时再三嘱咐他:进铁路后,心里要有一盏灯,要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干活,切记铁路安全无小事,必须时刻注意!他将父辈留给他的这盏信号灯一直放在家里珍藏,时时提醒着自己,调车场上作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严谨严谨再严谨……

正是这盏信号灯照亮着他的职业道路,照亮着他始终走一条遵章守纪的正道,照亮着他避开违章违纪的暗礁,照亮着他成为中国铁路响当当的“安全侠”……

1988年9月这个金秋,是杨卫华人生的一大转折,他接过父亲的班,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职工。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父亲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铁路是出不得事的,出了事会要人命!工作中,一定要遵章守纪,注意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后来,父亲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到车站检查杨卫华的工作,每次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要注意安全。父亲的话,杨卫华听进去了。这些告诫深深印在他脑海里,并一直体现在行动上。

2009年年底,杨卫华所在车站冷水江东站对安全生产最敏感的运转车间64位职工,进行了规范细致的安全生产统计。杨卫华在这64人中非常醒目。统计表上显示他:1988年9月入路,安全作业7791天,连续21年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

这个安全成绩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杨卫华所在单位选树他作为安全先进典型,以他的作业标准总结提炼形成“杨卫华安全调车法”,并成立了一支示范队,由杨卫华带队,深入沿线各个车站,解读调车作业标准,解答工作疑惑,现场示范、实地推广“杨卫华安全调车法”。

娄底车务段原党委书记李志彪谈到杨卫华时说,他的生命力在于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始终严格自觉按章作业,能够用理智战胜懒惰、战胜侥幸心理!这是他30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的动力源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了铁路一线人员如何自觉坚持标准化作业的问题。

调车作业很繁忙,干活很累。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要自觉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不空喊口号,是有难度的。也许一两天短时期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天天这样坚持就非常难做到。任何人都有弱点,内心世界都有懒惰。在不受监督的时候,都有放松自己这种意识。当你想坚守一个标准,却在没有监督的环境下,极有可能滋生侥幸心理。比如,每天都要对车辆进行检查,其实不检查可能也安全。当人已经很累了,又没有人监督与约束,可能就懒得去检查,或检查不彻底。人最难以战胜的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

30多个春秋,10800多个日日夜夜,杨卫华共完成调车作业30多万钩,调动车辆100多万辆,实现辆辆无差错,钩钩保安全……

猜你喜欢
调车作业
中间站调车监控系统维护台的设计与实现
作业联盟
CTC与STP结合的调车作业控制方案
基于CTC3.0系统的车站调车进路控制方案
客车调车作业管理的探讨
增设调车信号机 防止调车越出站界
作业
一种调车防护应答器的设计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