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铭文“岁鼎克又商”处释读愚见

2020-04-14 10:06
长江丛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铭文

一、铭文概述

利簋于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镇西段村出土,初藏于临潼县博物馆,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其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鼓腹,圈足之下连铸方座,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乃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腹内底有铭文32字,记载了甲子日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释文如下:

自出土以来,利簋受到古文字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学乃至考古学等领域的极大重视。唐兰、于省吾、张政烺、徐中舒、商承祚等学者曾作释读文章十余篇。在1990年版的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1996年版的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2003年版的杨宽《西周史》等著述中又有一些通说。此外,散见于其他著述的有关利簋铭文释读的材料亦有不少。经过学者们潜心研究,利簋铭文中大多问题有所确凿,但在个别文字释读、词语训诂及文辞断句等方面,仍存争议。句读方面,“岁鼎克又商”一处分歧甚多,如“越鼎,克昏,夙有商”“岁鼎,克昏夙有商”,甚至有将“岁”归于前句等情况。基于诸家各抒己见、争议尚存而作整合梳理不多的情况,笔者决定作此集释。由于无法面面俱到,故以搜集、整理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意见为主,较简略者遂直接称引,或繁复者则简要叙述。就争议关键处,引用材料或自主分析,作为按语进行补充,表述自己的思考。最后,整体疏通句意。

二、句解集释

此句争议颇多。

唐兰读为:“越鼎,克昏,夙有商。”①于省吾读为:“岁贞克闻,夙有商。”②张政烺读为:“岁鼎,克昏夙有商。”③徐中舒读为:“岁鼎(则)克。闻。夙有商。”④马承源读为:“隹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有)商。”⑤杨宽读为:“岁鼎(丁)克,闻(昏),(夙)又(有)商。”⑥

岁(刿):

唐兰释“岁”为“越”,有“抢夺”之意。①于省吾释“岁”为两意,一曰“岁”为“一岁”;一曰“岁”为“岁星”。②张政烺亦释“岁”为“岁星”,即木星。③徐中舒以“岁”为“岁星”或“岁祭”。④马承源以“岁”为“岁星”。⑤杨宽以“岁”为“刿”,“刿”有“刺伤”之意,举甲骨卜辞“岁羌”“岁牛”之语,论证“岁”有“杀伐”之意。⑥

【按】

杨宽之说可从。以“岁”为“岁星”“岁祭”皆有漏洞。

学者释“岁星”,多依《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韦昭所注“岁星在鹑火,鹑火,周之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看似可通,但其述于“甲子朝”后,疑不当也。且考古学界或有岁星之名始自战国说,白光琦认为包括岁星在内的五星命名,都在二十八宿体系确立时期,即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他以为春秋以前,“岁”字无岁星之义,举甲文“禾熟称岁、戍牲为岁”;金文舀鼎“昔馑岁”“来岁弗赏(偿)”。⑦

《说文》:“刿,利伤也,从刀,岁声。”《宋本广韵》:“刿,伤也,割也。”可见,“刿”以“岁”为声符无疑,杨宽以“岁”为“刿”有所确凿。

鼎(则):

唐兰以“鼎”为铜器之“鼎”,乃王权象征,“越鼎”即“夺取了鼎”。①于省吾释“鼎”为“贞”,“岁贞”即“贞问一岁大事”;或释“鼎”为“当”,意即天象正当岁星,然其又自言此解与后文的“克闻”难顺。②张政烺以为“鼎,读为丁,义即当。”③徐中舒以“鼎”为“则”。④马承源以为“当”或“贞”。⑤杨宽以“鼎”通为“丁”,意为“当”。⑥

【按】

徐中舒之说可从。

以“鼎”为“贞问”,等于是合“岁祭”之说,但难经推敲。《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克商之事重大,似不应仅记祭问结果。即使在周代,戎征大事通常也记有因果经过,如宣公时期《虢季子白盘》对于征讨蛮夷的记载;自然,或因利簋作器尚早,有记事简略的可能,但克商之事涉朝代更替,似不能轻率。

我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涉及决战之前的卜问,但卜问的含义并非由“鼎”表达出来。本铭“克”字后一句,出现“又(有)商”,上古汉语尤其简古,相同的结果却重复表达,当是由于时有转移,极有可能类似于甲骨文中占辞和验辞的关系,此处“岁鼎克”即相当于占辞。

实际上,“龟卜”的方式远不止于商。《诗经·绵》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所述即周祖见到周原水土肥沃,便用龟甲占卜,最终决定在此建立都邑之事。《左传·桓公十一年》载“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闵公二年》载“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僖公十九年》载“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昭公十七年》载“吴伐楚……卜战不吉”“司马令鬼,我请改卜”;《哀公六年》载“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等,说明西周乃至春秋逢重大事项,亦行“贞龟”之事。

而《周礼》更有:“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療。”意即:“占卜时根据国家大事事项的不同,制作八方面的龟辞,一是征伐与否……”;又有“国大迁、大师,则贞龟”,意即“若国家欲进行大规模的迁移或征战,便用龟甲占卜”。据此可见,西周在大规模的征战之前,尤其重视卜问。

上古“鼎”“丁”“贞”同属耕部,《尔雅·释诂》:“丁,当也。”若将“岁鼎克”训为“刿丁克”,则此句意即“战当胜”,文意可通,但是,考虑到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皆难见此用例的实际,我们以为或非通假。西周金文当中,“则”字大都从“鼎”,徐中舒据此释为“则”,从字形的角度出发,颇有道理,例如:曶鼎“则付卌(四十)秭”;格伯簋“则析”;何尊“则廷告于天”等,“则”字形皆从“鼎”。《说文》所收“则”字古籀亦从“鼎”。且释为“则”,占辞语气肯定程度加深,故取“刿则克”。

【按】

“昏暮”“昏晨”之说可从。“闻”,《说文》:“从耳,门声。古文从昏。”“?”为“闻”之异体,在利簋中“?”通“昏”。

唐兰释“夙有商”为“退有商”,指商朝已成历史,天下现属周朝。①于省吾以“夙”为“早”,赞成“训早为速”,意即引申为“迅速”,指迅速占领商国。②张政烺认为“夙之义为早,即黎明前。昏夙是从初昏到黎明前,指一个夜晚,犹旦暮指一个白天。”③商承祚云“昏夙”倒装,指战争早始而暮成。徐中舒认为“夙早也,夙与朝同意”,意即“不终朝而有商。”⑧马承源以“”为“夙”,表“早”义,指黎明前。①杨宽译“夙有商”为“快速占有商邑”。⑤

【按】

三、句意疏通

注释:

①唐兰.西周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利簋铭文解释[J].文物,1977(8).

②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J].文物,1977(8).

③张政烺.《利簋》释文[J].考古,1978(1).

④徐中舒.西周利簋铭文笺释[J].四川大学学报,1980(2).

⑤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⑥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⑦白光琦.利簋的岁字不释岁星[J].文博,1996(5).

⑧商承祚.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与唐兰、于省吾同志商榷[J].中山大学学报,1978(2).

猜你喜欢
铭文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青铜祭曲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由应公鼎及相关诸器铭文论应国曾立武王庙
和县馆藏铜镜赏析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青铜材料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