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与一流课程建设思考*

2020-04-18 12:53任晟姝
新美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科一流线下

周 星 任晟姝

一 视域:新文科建设背景

人们期待艺术学科能有更大的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促发机遇。新文科建设即将展开,其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人文与社会科学在既往的历史中,各自形成了自己自足而封闭式的学科体系,成熟、传统而难免缺乏向新时代要求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性拓展的可能。如何遵守学科发展的规律,又同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应是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的触发推动机遇。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方略方向和目标,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论证之中。但“艺术的概念20世纪不断被更新”,1[德]乌韦·施内德著,邵京辉、冯硕译,《二十世纪艺术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第2页。各种设想和各种设计,都是从多方面为真正的新文科建设提供思考。但毫无疑问,新文科建设是试图开拓新生面,打破学科旧有的秩序,在坚持学科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于实践不断发展需求的更具适应性,突破自身学科的窠臼而学习借鉴他者,对于丰富和充实自己学科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都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学科是新文科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学科本身秉持以审美精神需要为核心要素,对于新文科多学科的融合,对于审美这一人的根本要素的认知,都理当有启发借鉴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新文科建设和国家的双万计划,包括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为新文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充实着新文科建设所包蕴的内涵。双万计划进程如火如荼,而一流课程则是从人才培养角度培育优质的需要,其推选的传统的文科教学体系精华和面向新时代拓展,都必然是聚焦点之一。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之中,5 类的课程建设引人注目,包括线上课程、线上线下交融课程、线下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都成为新的课程建设的对象。而将课程细分为5 类,也就意味着中国高校教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有了细致化的划分。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一流课程的建设是否要有区别,与如何区别有待思考,但首先应该把明晰的标准及各类课程都具有最好的示范性,能够为不同的学校作为标杆,来作为方向而进行的课程建设。特别提到艺术类的学科专业固然有专业性的院校、综合型的院校以及实践型的院校等等差异,但一般而言,都应该有作为一流课程必须具备的一流性质,先进性指标与不同类别学校需求所教授的内容,允许差异而不强制一统与整齐划一。但因为一流课程的标准和追求的高端质量目标,是具有示范性的,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兼顾差异却要对标目标,才能为5 类课程找到可以追求的标准,并且使得各类的学校都有建设的方向。

二 思考:满足不同类型高校需求的引领性五类课程

既然已进行到通过课程改革和评定来透视教育教学成果的阶段,按照教育部吴岩司长所言:教改改到深处是课程。与新文科建设的课程相匹配的课程改革如何具有最大的适应高端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不同类型的高校需求的5 类课程会有很多差异。抓大放小来引领5 类课程建设应当是基本的方针。但我们首先是要把5 类课程它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的核心要求做出引领性的指导。需要注意这五个课程的重心所在。

(一)线上一流课程。线上课程是新型的课程形态。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课程,另一方面,超越了时空让教学资源最大化的服务于更多的人群又是打破传统和界域的新的发展趋向。“慕课打破了教育时空界限、慕课打破了学校的围墙,慕课是一种革命。”2教育部高教司长吴岩语,可参智慧树网,2018年2月2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慕课是一场革命”。而实际上,线上课程涌现就意味着其自身应当是众多课程中相当优秀的课程,能够为不止自己的学校服务而穿越不同地域的人们感知,讲述者应当是具有独特的授课方式、现代化的授课内容,和具备有这一个学科专业领域出色的引领者,才能成为线上课程中更好的传播并且被接受的对象。线上课程的倡导,是因为它并非传统教学的适合对象,而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跨越了传统小小的局限空间只针对小众群体和特定对象的广泛性的教学形态。从本质上线上课程就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方向,因为超越传统讲授而适应互联网时代,从慕课到更为多样的微课等创新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受教育对象,甚至于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落互通有无的一种课程形式。线上课程对于原有的教师教学课堂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都做了不小的改革,又要适应更为丰富化立体型的教学方式、接受方式,以及不熟悉的各类学生的状况而设计的跨时空的课程形式。从整体上来看,对这类课程的评定当然核心内容,是整个的教学内容、核心观念和表现方式的规则制定。教学方法不同以往,要适应受众的多元化的能力展示。

线上课程在近年风起云涌,目前全国线上有1291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1 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3教育部:2.4 万余门在线课程免费开放!网友神回复亮了!中国日报网,2020年2月5日。由于抗疫特殊背景,线上授课爆发式增长,2020年4月10日下午,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在京召开,吴岩司长报告提及目前各类在线课程达到4.1 万门。线上课程的本质在于多元适应性,不是简单的课堂搬移到线上,而是呈现其逻辑性:广众接受、要点提示、干货点化、案例精粹、图表课件充足、解说结合实际、预设话题和设问反问解答灵活交织运用。从理论上来说,能够进行线上课程录制的,是整个教学程序之中相对庞大的课程体系中少而又少的精华基础课程。就是这些重要基础课程从线上呈现,也不应当是教室授课的翻版,而必须消去拖泥带水的成分而凝缩要害概念重点突出。线上课程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掌控水平,既要体现在知识水平上,也要呈现于叙述能力和辨析水平上。和代表一所学校在学科专业之中,属于重要地位的教师,完整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程序的布排。因此,线上的课程基本上都可以说成为对无差别对象如何进行教育,如何传导专业最重要的课程的知识能力,而呈现出这一学科在全国同样学科之中教学知识教学水平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就要专家比照分析确认。课程从传统到对新媒体的教学之中,适应性的各种能力娴熟把握度,面对拍摄授课对象的预料到的知识点和接受程序与逻辑的掌控,教学秩序节奏的能力把握,用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增益讲授知识光彩,和知晓如何能完美贴切地显现等,都是判断课程超越一般课程的重要指标。线上课程很重要的还有要接受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的检验,并非是自说自话的方式,而是要从更广泛的知识点的提取,和适应不同群落的人们对知识难易程度的宽窄适应,这其实应该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的体现。线上采纳的教材也是判断要素,适应线上特殊教材还是一般参考教材,有其筛查标准和评定取舍的法则。与线下指定性课程不同,线上课程必须能面对不同知识背景和类型的学校接受的分寸,但传递的是一个兼容高下而具有提升性状的参考,并且要体现这一个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否则遗憾也可能就远远超出一个具体的教室。对于线上课程的讲授者的取舍,讲授内容的判定,讲述方法的调试都应该慎之又慎,并且有优胜劣汰不断调整的机制。

也许线上一流课程判定还可以从讲授者的教学经历、课程开设的系统性、课程参考教材的设立、教学资源的运用、课件把握的自如度、针对对象设定的范围、学术研究的基础显示、设计课程的独特性体现等方面制定基本标准。

(二)线上线下结合的一流课程。显然,这也是一个面对现实所产生的传统和现代相交织课程形态。新文科建设事实上是要尊重既有文科自身传统,但又要针对现实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线上线下的课程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犹如变奏,具有针对特殊的教育教学对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现代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教学,又交接传统教学而构成相互协调扩展的课程新形式。从观念来看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一种方向,由于既保留传统优势的课堂教学,又针对性地扩展学生接受的视野,借助云上和线上的教学资料,两相结合展开课程发展的新趋向。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经历来看,特殊时期的现实激发起线上线下课程的大面积实验,爆发式开启了新的课程形态探索。

就实际而言,既有线上又有线下的课程更多落在诸如戏剧影视类专业的表演展示性特殊课程,因为不能只依靠线上的讲授,授课师生更多需要结合线下课程形式与学生交流,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完整性。亲近的师生对话和交流形式是一种人际互动的完善的教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教学的交流是越来越迫切的任务。满足一些技能性课程更多需要细致入微的耳提面命才能洞悉奥妙,而手把手来传授才能找到精髓的课程,无论是工科的一些实验课程还是艺术学科之中注重实践指点的课程,都需要线下的不断重复指点。于是线上概括性的精要讲授成分必要,但可能无法解决课程的全部任务。理论可以概而言之,但理论和技能技巧结合,尤其是表演性教授需要在不断地当面纠正辅导和感受的课程,适合线上线下结合。疫情期间,戏剧相关专业的课程,尤其是实践类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有些戏剧类专业院校特别提示“要求教师在组织远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开展远程教学;选用的教学手段、技术是否能够支撑远程教学;搭建远程教学环境是否能够便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等。同时,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采用全面‘直播’的授课形式,不希望教师将原有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到远程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无法开展学习或对教学目标产生歧义,或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沟通”。

新文科建设正是期望结合实际来调整课程设计,并非简单守旧的教学,也并非完全追新的改变。如何判断何种课程需要两相结合,还是要尊重艺术课程规律;云上线上的课程和线下结合方式的彼此比例,应当把握在必要的理论通识部分线上为主,技巧指导依据情况安排必要的面授。实际上,经过探索后,线下指导也可以充分利用穿插线上远程资源的介入;线上理论讲授也需要为线下指导做好铺垫和引领。从总的理论上来说,未必适合所有的课程都不顾具体需要一窝蜂线上线下教授。但依据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实事求是的设定方式才是正道。将来的新型线上的线下的教学,借助线上的资源的辅助要有助线下而相得益彰。反过来技能技巧性的课程,可以在通用型的部分通过线上的课程来进行传授,但有必要的线下的耳提面命的指导,才是这一课程重要的因素。鼓励探索但不鼓励形式主义,支持结合是为课程开启多样化路径,应对特殊境况和跨时空状态下(比如边远地区)的面授和分散结合,都是这一形式注意的原则。也包括形成必要的线上能面向更多的学生感受名家指导,和线下主讲教师亲密接触指教的结合。疫情期间,在课程远程教学组织方式上,一些戏剧类专业院校“建议理论类课程采用‘布置任务+ 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阅读观摩、搜集材料、深入思考、教师答疑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开展研究型学习,适度加大在家期间阅读面和观摩量。也可适当选用校内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教师引导下有针对性学习。建议实践类课程采用‘适度训练+文本研读+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布置可在家完成的训练内容,使得学生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能够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利用远程教学契机,加强学生对于剧本、论文、理论书籍、影视作品等研读,在教师引导下,为提高专业内部素养奠定基础”。云南地区影视戏剧类相关专业院校,在组织表演排练类课程时,“根据此类课程的特性,分阶段、分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表演课程偏重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完成个体练习,通过教学软件中的直播、视频会议、同步连麦等方式进行指导和提交作业。中高年级涉及到中型、大型剧目排演的课程,就以指导学生分角色准备、剧本分析,单人小片段设计和相关剧目观摩学习讨论等。”

(三)线下一流课程。按照传统的要求,需要非常严谨的表现教学组织程序的全过程的课程,依然要倡导传统高校学生在校学习,保持的线下面授。线上课程呈现着传统的严谨,但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同类型的大学都有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处的优势。校园、教师、教师、学生,这几组关系中,更多的直接交融即让教师能够更好的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校园气息与教学环境的熏染,能向老师当面请教是校园课堂的妙处。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线下课程,应当是大部分课程所要遵守的规矩。线下课程的基本判断方针应该是从教学的整体设计纲要、教材、组织环境、固定时间、作业、考试指导的全过程的逻辑进程。教师注重线下课程既是本分,也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实现的主要场地。如果说,线上课程是为了克服一些困难,比如说地域的差别,或者是为了让受众能跨地域接受好的师资的培育,因此有它的必要性。或者是特殊时间所需要的课程以及更多人能接受好教师的好课程。除此之外,对于学生而言更希望和老师能够有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教学有一种人际环境的知晓。学生老师都需要有一种学校学习独特的培育和感受相互成长的过程。对于这一主流课程教育判断,要注重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之间的程序节奏,对于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互动过程的运用,甚至于在线下的课程之中,也要凸显出能够引导学生去参考参照线上的课程等能力。用线下上课课堂内外之间的组织,以及对于线下授课之间引导学生的观看参考书目和线上相关的资源,甚至在课堂上有步骤有分寸的把握影音课程,和需要参照的研讨性的内容等,都是必要考核因素。教师教学的姿态、程序、把握时间的分寸、高潮变化等等,也都是判断这一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否的标志。

(四)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这是现代适应智能时代新技术时代的新型的课程。显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够呈现。是在特殊的讲授方式和特殊的接收方式上进行探索。以项目制的课程方式来进行。这一课程要借助更多的虚拟方式来对于比较难于实现和达到,但是为了设身处地的去还原相关的教学程序实践过程,以及对于细微的危险的一些步骤,以虚拟式的接受教学的过程。虚拟仿真课程的要害是要仿真实现在场感,避免危险性,对于一些实践艺术课,也可以借助来还原大场面实现效果。但是要求取真切的感受,因此同样要借用新鲜的科技资科手段、科技表现的方式和课堂结合的方式,以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课程的要义。虚拟仿真课程注重是技术条件保障教学的全过程的实施的完善性。对设备设施、教师对于设备设施把控的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过程的实验效果是判断的主要基础。对于虚拟仿真的大纲、教材和设施设备以及物质条件的具备与否,老师教学指导过程的把握是否多位一体等也是评判要素。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是新文科建设中对于学生强化实践能力的必要课程。倡导学生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能力,报效社会,并且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这一类课程不可缺少是对于育人复合性的要求。课程的宗旨是要将一些能够社会实践对大众进行普及而且有社会效应的课程进行深化。从整个的设计不能走过场,社会实践注重的是动手能力,与社会的实践收获能力。学生在其中手脑心相结合,相互成长。课程的认定判断除了看整个课程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有助于老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注重对于实践的对象是不是自如顺畅并且获得它的实际效果。

综合而论,国家一流课程的五种类型,不能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判定。各类课程有各类课程的核查标准。但这一切的中心都应该是在于检验教学的灵动性,知识的传授的有效性,学生接受的适应性,教学规律的吻合性,和教学实践的成果育人性。此外必须要考察课程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学的全方位能力的判定。有些线下课程是传统课程评价,比如注重教材大纲等等,有些课程需要注重社会反响和社会实践,如实践类的课程。有些课程必须要衡量教学设备和教学设备的使用的能力,比如虚拟仿真的课程。而许多不同类型课程共同要注意的,都是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以德育人贯穿中心和知识的先进性与传授知识的教学程序把控的能力等。

猜你喜欢
文科一流线下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关注一流学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