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李白诗选本《青莲阁集》考述

2020-04-28 07:07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莲道光李白

张 宏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清刻本《青莲阁集》,是李白诗歌选本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本子。此集主要选录了李白在兖州时期的部分诗作,可以称得上最早的李白兖州诗选。本文拟对该集作者、成书及版本情况和内容特色等作简要考述。

一、《青莲阁集》作者及成书情况

《青莲阁集》,由清冯云鹏选撰、冯云鹓补校,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是集1册,不分卷,书衣墨笔题签“青莲阁集”,并“道光二拾有三年岁在癸卯,无心道人书于云深不知处”题识。半页10行,行25字,四周双边,白口,上黑鱼尾,版心上方有“青莲阁集”。卷首有岳龄序,次汪承镛序,次目录,卷末有徐宗幹《冯晏海先生传》及冯云鹓《青莲阁集后序》。该书选录李白兖州诗27首,是李诗选本较有特色的本子。

冯云鹏(1765-1835),字九扶,号晏海,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幼而聪颖”“五岁即能颂诗书,八岁喜吟咏,十岁摹写古文篆隶”“十九岁入泮”为增贡生,二十岁后以教读为业。肄业于文山书院、梅花书院。“入秋闱十次,屡荐不售。”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任东鲁书院山长。嘉、道间曾客居姑苏、太湖、金陵、东阿、曲阜等地。晚年“以子燨贵敕封内阁中书舍人”。能诗词,喜金石篆刻。“篆宗许叔重,参以李阳冰以下诸家,隶宗汉,古文宗韩苏,诗宗李太白而上溯汉魏及六朝人乐府。”著有《扫红亭吟稿》《红雪词》《红雪词余》等。

冯云鹓(?-1843后),字集轩,冯云鹏季弟。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进士①。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四年(1824)任滋阳县令②,道光八年(1828)至十二年(1832)任曲阜知县③,其后任滕县令及知胶州。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汪喜孙《济南金石志序》云:“集轩与余幼而同学,长而同年,居则同志,仕则同道。迹其生平,始宰滋阳,继长曲阜,假官滕令,权牧胶州。”④《(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一三《人物志下》也云:“云鹓字集轩,嘉庆十六年进士,知滋阳、曲阜、胶州。”⑤考《(道光)滕县志》《(宣统)滕县续志》却并无冯云鹓任职的记载,可能史志有所缺损或者汪氏误记。又《(道光)重修胶州志》卷八《职官》谓冯云鹓道光三年(1823)署任胶州知州⑥。但是道光三年(1823)他还在滋阳县令任上,此处恐是道光十三年(1833)之误。他在胶州只任职一年便去官。道光二十三年(1843)冯云鹓《青莲阁集后序》云:“丙申春予以公事复来山左,修济南志者五年,馆清源书院者二载。”则其于道光十六年(1836)至二十年(1841)参修济南郡志,并撰《济南金石志》。又道光二十年(1840)王镇《济南金石志序》:“集轩冯君既校定郡志七十二卷,复搜集金石志四卷。”⑦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二年(1842)任教于清源书院。其后修济宁州志未果,遂南返。之后事迹不详。著有《金石索》《济南金石志》等。

关于《青莲阁集》的编撰缘由,道光二十三年(1843)徐宗幹《冯晏海先生传》云:

嗣因季弟集轩出宰山左,为将伯之呼,嘉庆乙亥六月至东阿,寻仓颉祠,望三归台……是年秋至滋阳,登嵫山,丁丑诣曲阜,谒至圣庙林……己卯春倡议建青莲阁于金口壩上,九月九日落成,登高祭奠,诗以纪事,因录青莲诗悬于壁上,庚辰清明日复登青莲阁放歌……甲申十一月复至滋阳登南楼,陟北阁至任城观铁塔,登太白楼,乙酉东壩观水。

由此可知,从嘉庆乙亥至戊寅,即嘉庆二十年(1815)至二十三年(1818),冯云鹏客游东阿、滋阳、曲阜等地,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春天他倡议修建青莲阁,当年九月九日落成,并书李白鲁东门诗于壁间。

又道光二十三年(1843)冯云鹓《青莲阁集后序》谓:

嘉庆己卯,兖郡太守景缦楼先生延请晏海先兄主东鲁书院讲席,课文暇日与滋邑士人闫君岱东、史君肇基谋于龙神祠东隙地,构青莲阁一座于阁上,塑青莲先生并其子女像为合家欢。是年二月开工,九月九日工竣落成,即邀宾朋于是日祭之,因演剧歌《清平调》三章。……第阁已成,而青莲诗未录,终为缺典,先兄因手录二十三首汇为一副,挂于壁上。……今岁五月初旬有客自兖来备言,湘岩太守高情古谊,已将壁上诗幅捐廉雇工勒石以垂永久。……惟其字迹为蠹鱼所蚀,不无残缺,因取青莲全集重为校对,并录新旧《唐书》本传、南丰序于前,而附以先兄与同时诸人落成怀古诸作合为一帙。…昔李杜之在任城有《太白楼集》《南池集》,兹仿其例名为《青莲阁集》,付之梓人。……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七月望日,前任滋阳县知县江南通州冯云鹓集轩书于任城旅馆。

冯云鹓所记更为详细,嘉庆二十四年(1819),冯云鹏受到景缦楼的邀请执掌东鲁书院。东鲁书院,又名少陵书院。清康熙十八年(1679)兖州知府赵蕙芽在兖州少陵台建亭,奉祀杜甫像,并创少陵书院。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今名。⑧冯云鹏在公事之余与滋阳县士人闫岱东、史肇基共同谋划在龙神祠东面空地建造青莲阁,并塑造李白及其子女像。闫岱东、史肇基,生平不详。龙神祠,《(光绪)滋阳县志》卷四“龙王庙”条:“在东关黑风口。明嘉靖间知县李之茂重修,知府春秋致祭。按龙王即雷雨之神也。故会典不载。”⑨此龙王庙应即龙神祠。青莲阁工程于当年春二月开工,秋九月九日告竣。云鹏“手录二十三首汇为一副,挂于壁上。”《(光绪)滋阳县志》卷六《古迹》云:“青莲阁在城东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鹓建阁,以祀谪仙。”济宁市文物管理局编《济宁文物古迹》也云:“青莲阁位于兖州城东泗河西岸(今铁路医院院内),为纪念李白所建。始建无可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圮。现存建筑为道光间邑令冯云鹓重建,阁为砖木结构,三间二层楼阁式,硬山顶,前面设廊,内设木质楼梯、地板。阁内曾塑李白及两子女像。”两书之说非是,此阁已明为冯云鹓之兄冯云鹏所倡建。又道光二十三年(1843)汪承镛《青莲阁序》:

丁酉四月,余摄兖州丞篆,谒龙神祠见有青莲阁为同乡晏海冯君所创,书太白诗二十三首悬阁上,余欲勒之石而未果。今夏,湘岩太守摹而镌之,以拓本见寄,为之称快。……冯君之弟集轩明府以其兄创始之故不忍湮没,并集太白在沇时诗与后人登高怀古之作汇为一编,题曰《青莲阁集》,披览之余,嘉冯君之能经营于始而太守复寿以乐石,又得明府编集以流传之,皆不朽事也。因助其资,俾得锓版以行于世,道光癸卯七月八日,如皋汪承镛晓堂氏序。”

汪承镛(1804-1878),字笙初,号晓堂,如皋(今江苏如皋)人。清道光间贡生,曾任济南通判,曹州、青州同知。咸丰元年(1851)任登州知府,后任济南知府。著有《读史揭要》《暑窗杂录》等。《蓬莱县志》有传。据其序,道光十七年(1837)四月,汪承镛担任兖州丞,拜谒龙神祠并见青莲阁上冯云鹏所书李白诗,“欲勒之石而未果”。道光二十三(1843)夏兖州太守岳龄将这部分诗作刻石,并将拓片赠予他。同时得闻冯云鹓编成《青莲阁集》,“因助其资,俾得锓版以行于世”。

又道光二十三年(1843)岳龄《青莲阁集序》: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前东鲁书院山长晏海冯君始倡议创建青莲阁于金口壩之龙神祠东,……余守沇以来,恒以振兴文教、表彰前贤为念,既喜阁之建合于古,又爱其壁上之诗,勒之于石。前滋邑令冯集轩即晏海先生胞弟也,又集青莲诗与建阁落成怀古诸作,汇为《青莲阁集》,余嘉其意,为弁数语于简端,令其梓行,以公同好。……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七月朔日,兖州府知府长白岳龄湘岩氏撰。

岳龄,字湘岩,蒙古镶白旗人。曾任三座塔理事、兖州知府等。又岳龄《识》:

按,“道光二十三年岁次壬寅”此纪年恐有误,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是癸卯年。

要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冯云鹏与闫岱东、史肇基共同谋划在龙神祠东面空地建造青莲阁,并塑造李白及其子女像,云鹏手书李白在兖时诗23首挂于壁上。道光十七年(1837)四月,汪承镛任兖州丞,拜谒龙神祠并见青莲阁上冯云鹏所书李白诗,“欲勒之石而未果”。道光二十三年(1843),兖州太守岳龄终将这批诗作勒石。同年五月,冯云鹓因感岳龄将其兄所手录李白诗刻石的义举,又苦“字迹为蠹鱼所蚀,不无残缺,因取青莲全集重为校对,并录新旧唐书本传、南丰序于前,而附以先兄与同时诸人落成怀古诸作合为一帙。”并仿《太白楼集》及《南池集》之例,命名为《青莲阁集》,由汪承镛捐资刊行。

二、《青莲阁集》选本特色

(一)关于此集所选底本

冯云鹓在《青莲阁集后序》中仅云:“先兄因手录二十三首汇为一副”“湘岩太守高情古谊,已将壁上诗幅捐廉雇工勒石以垂永久……惟其字迹为蠹鱼所蚀,不无残缺,因取青莲全集重为校对。”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嘉庆二十四年(1819)冯云鹏手书李诗于青莲阁,道光二十三年(1843)冯云鹓在编辑《青莲阁集》时,这些手迹已经有所残缺,于是取“青莲全集”重加校对,并“捡全集复得四首补录于此,若中都诸作并载汶上县志,兹不具录。”这便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本子。

首先,要弄清此集所据底本。我们不妨对李白集在清道光前的流传情况做大致梳理。李白集最早编定于唐代。李白友人魏颢首先编定《李翰林集》二卷,继之李阳冰又辑成《草堂集》十卷,其后范传正又增辑为《文集》二十卷。宋代李白集有乐史编《李翰林集》二十卷、宋敏求《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杨齐贤《集注李白诗》二十五卷、戴觉民《李翰林集》三十卷等。

元代李集本子主要有元萧士赟删补、杨齐贤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和佚名编《唐翰林李太白诗集》,前者最为通行,主要有至大四年(1311)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明季李集本子多以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为底本翻刻、校刊通行,如玉几山人校刊本、郭云鹏宝善堂刻本、霏玉斋校刊本、许自昌刻本、毛氏汲古阁刻本等。另外李齐芳《李翰林分类诗》、刘世教《李翰林全集》、鲍松等《李杜全集》、胡震亨《李诗通》也多以元本为宗。清道光前期较流行的李集本子有康熙末缪曰芑影宋蜀本《李翰林集》、乾隆间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和李调元《李太白全集》。

唐人所编李集三种本至迟南宋已经失传,冯云鹏兄弟无缘得见。宋乐史编《李翰林集》也可能在明末或清初就散佚,其后宋敏求编《李太白文集》经由曾巩考次,晏处善、毛渐去校正,流传了下来。这算是李白集的祖本,冯氏兄弟有可能得见此本。有关戴觉民《李翰林集》,据詹锳考证,“王琦没有看到,因为它很少流传,《四库全书》也未著录。”又詹锳《李白集版本源流考》:“宋蜀本中有《赠钱徵君少阳》,又有《送赵云卿》,二诗完全相同,应题作《赠钱徵君少阳》,咸淳本就没有《送赵云卿》。”据《青莲阁集》所录,冯云鹏手书二十三首并无《送赵云卿》诗,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云鹏所据李集本无此诗,比如咸淳本;一是他并没有全部手书李白在兖州诗,而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冯云鹓在后来编辑《青莲阁集》时便补录四首,其中最后一首作《送赵云卿(一作赠钱徵君少阳)》,那么可肯定的是云鹓所用底本绝非宋咸淳本,即戴觉民编《李翰林集》。宋杨齐贤《集注李白诗》在宋代有左绵刊本,晁公武即有所见,但传世绝少。幸元萧士赟在杨齐贤基础上删补而成《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成为元代最流行的李集本子,此本在明清多有翻刻和校刊,冯氏兄弟当易得。而元代另外一个系统的佚名编《唐翰林李太白诗集》,经詹锳考证,是分类及编排同宋蜀本,又糅合咸淳本和元萧士赟本而成的坊刻本。此本可略同于宋蜀本来讨论。而明清间众多李集刊本都有可能成为冯氏兄弟所用底本。

上述仅为臆测,缺乏实证。为进一步考查《青莲阁集》所用底本,笔者拟选取《青莲阁集》所选李诗与现存李集主要版本进行比对。

(1)《赠瑕邱王少府》

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二〕。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挥毫鲁邑颂〔三〕,目送瀛州云〔四〕。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氛〔五〕。

〔一〕瑕邱: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刻《李太白文集》(下简称库本)作“瑕丘”;元勤有堂刻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下简称萧本)同;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下简称王本)同,另从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下简称集评)所参校各家来看,并无异文。

〔二〕道为贵:库本作“道为贵(一作为谁贵)”,王本同;萧本与《青莲阁集》同;《集评》谓:“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俱无一作三字注。”

〔三〕挥毫鲁邑颂:库本作“毫挥鲁邑讼”;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四〕瀛州:库本作“瀛洲”;萧本、王本同;《集评》:“瀛,朱本作沧。”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五〕清氛:库本作“清芬”;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2)《沙邱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邱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按,库本题下多“齐鲁”注;萧本无“齐鲁”二字,王本同;《集评》:“杜甫,朱本作杜二甫。咸本、萧本、王本、郭本俱无题下注。”

(3)《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一〕,重有金罇开〔二〕。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述,且尽手中杯。

〔一〕“何时石门路”:库本作“何言石门路(一作下);萧本作“何时石门路”;王本作“何时(缪本作言)石门路(一作下)”;《集评》:“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何时。”

〔二〕“金罇”:库本作“金樽”;萧本、王本同;《集评》:“樽,刘本作尊”。 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4)《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一〕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二〕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一〕库本题下多“鲁中”注,萧本同;王本无“鲁中”;《集评》:“咸本、郭本、王本俱无题下注。”

〔二〕库本多“一本无‘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十字,却添‘南歌忆郢客,东傅齐儿,清波忽澹荡,白雪纷逶迤。一隔范杜游,此欢各弃遗三韵’”注;萧本作“一本无此两句,却添入‘南歌忆郢客,东傅见济姬。清波忽淡荡,白雪纷逶迤。一隔范杜游,此欢各弃遗三韵’”;王本作“一本无‘歌鼓川上亭’二句,其下增入‘南歌忆郢客,东啭见齐姬。清波忽淡荡,白雪纷逶迤。一隔范杜游,此欢各弃遗三韵’”;《集评》:“咸本无一本无等注。注文中‘齐儿’二字,萧本、玉本、郭本、缪本俱作‘见齐姬’三字,是,当据改。”

(5)《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一〕。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誇故人指绝境〔二〕,山光水色青于蓝。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毂往复回〔三〕,簸林蹶石鸣风雷。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红泥亭子赤欄杆〔四〕,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沈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五〕。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沈光彩〔六〕。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七〕。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我歌白云倚窗牖〔八〕,尔闻其声但挥手。长风吹月度海来〔九〕,遥劝仙人一杯酒。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酧尧尧可闻〔十〕。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十一〕,直上青天扫浮云〔十二〕。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誇。尧祠笑杀五湖水〔十三〕,至今憔悴空荷花。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一〕服:库本多“一作步”注;萧本无此注;王本同库本;《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步注。”

〔二〕笑誇故人:库本多“一作笑谑伯明”注;萧本无此注;王本同库本;《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注。”

〔三〕银鞍:库本作“银鞭”;萧本作“银鞍”;王本作“银鞍(缪本作鞭)”。《集评》:“鞍字胜。”

〔四〕赤欄杆:库本作“赤(一作朱)欄干”;萧本作“赤阑干”;王本同库本;《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朱注。”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五〕龙蟠:库本作“龙盘”,萧本作“龙蟠”;王本作“龙蟠(缪本作盘)。

〔六〕此句库本多“一作白首同归翳光彩”注;萧本无此注;王本同库本;《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句注。”

〔七〕望远:库本作“送远(一作远望);萧本作“远望”;王本作“远望(缪本作送远)”。《集评》:“萧本、玉本、郭本、《李诗选》、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远望,朱本作望远。远望为胜。”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八〕倚窗牖:库本作“倚窗牖(一作大开口)”;萧本作“倚牕牖”;王本同库本;《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大开口。”

〔九〕度:库本作“渡”;萧本作“度”;王本同库本。

〔十〕“酧尧”:库本作“酹尧”;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十一〕繇:库本作“繇(一作陶)”;萧本作“繇”;王本同库本。

〔十二〕扫浮云:库本作“挥(一作扫)浮云”;萧本作“挥浮云”;王本作“扫(一作挥)浮云”。

〔十三〕五:库本作“五(一作镜)”;萧本作“五”;王本同库本。

(6)《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尧没三千岁,青松古庙存。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日色促归客〔一〕,连歌倒芳樽。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二〕。

〔一〕归客:库本作“归人”;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二〕分手:库本作“分首”;萧本作“分手”;王本作“分手(缪本作首)”;《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王本俱作手,是,当据改。”

(7)《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归来泰山上〔一〕,当与尔为邻。

〔一〕泰山:库本作“太山”;萧本、王本同;《集评》:“太,元刊二十六卷本作大,误。朱本作泰。”

(8)《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送别枯桑下,凋叶落半空。我行懵道远,尔独知天风?谁念张仲蔚,还依蒿与蓬。何时一杯酒,更与李膺同。

按,此诗库本、萧本、王本无异文。

(9)《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一〕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濠失往路〔二〕,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三〕,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它筵不下箸〔四〕,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一〕库本多题下注“鲁中”二字;萧本、王本无“鲁中”注;《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王本俱无鲁中二字题下注。”

〔二〕城濠:库本作“城壕”,萧本、王本同。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三〕不惜:库本作“不惜”;萧本作“不借”;王本作“不惜”;《集评》:“惜,萧本、许本作借。”

〔四〕它筵:库本作“他筵”,萧本、王本同。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10)《送鲁郡刘长史迁宏农长史》〔一〕

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闭门木叶下〔二〕,始觉秋非春。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宝镜匣苍藓,丹经埋素尘〔三〕。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四〕。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讬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它日见张禄〔五〕,绨袍怀旧恩。

〔一〕宏农:库本作“弘农”,萧本、王本同。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二〕闭:库本作“闭”,萧本同;王本作“闭(缪本作闲)”。

〔三〕埋:库本作“理”;萧本、王本作“埋”。

〔四〕遗:库本作“遗(一作唯)”注;萧本作“遗”;王本同库本;《集评》:萧本、王本、郭本俱无一作“唯”注。按“唯”字与轩后上天故事不合,当以遗字为是。

〔五〕它日:库本作“他日”,萧本、王本同。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11)《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

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二〕。韩生信英彦〔三〕,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磐石。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屐〔四〕。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五〕。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辰鲁东门〔六〕,怅饮与君别〔七〕。雪崖滑去马,萝径迷行人〔八〕。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

〔一〕题目库本作“送韩准裴政(一作正)孔巢父还山鲁中”;萧本作“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鲁中”;王本作“送韩准裴政(一作正)孔巢父还山”;《集评》:咸本作“送韩淮裴政孔巢父还山(淮一作准,政一作正)”,题下无“鲁中”二字注。萧本、王本、郭本俱无一作正注。王本无题下注。

〔二〕歌:库本作“歌(一作卧)”,王本同;萧本作“歌”;《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注。”

〔三〕英:库本作“英(一作豪)”,王本同;萧本作“英”;《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注。”

〔四〕同:库本作“同(一作传)”,王本同;萧本作“同”;《集评》:“咸本、萧本、郭本俱无一作注。”

〔五〕往往:库本作“往往(一作去去)”,王本同;萧本作“往往”;《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注。”

〔六〕今辰:库本、萧本同;王本作“今晨”;《集评》:“缪本改作晨,王本作晨,辰晨通。”

〔七〕怅饮:库本作“帐饮”,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八〕行人:库本作“归人”,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12)《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一〕题目库本作“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再至鲁中。一作送族弟鍠)”;萧本同库本;王本作“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作送族弟鍠)”;《集评》:“咸本、郭本、胡本、王本俱无再至鲁中四字注。”

(13)《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一〕。珊瑚映绿水〔二〕,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一攀折〔三〕,引领望金扉。

〔一〕稀:库本、王本同;萧本作“希”;《集评》:“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俱作希。”

〔二〕绿:库本作“淥”;王本、萧本作“绿”;《集评》:“萧本、王本、郭本、刘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作绿。”

〔三〕一:库本同;萧本作“共”;王本作“一(萧本作共)”;《集评》:“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胡本、全唐诗本俱作共。”

(14)《嘲鲁儒》

鲁叟谭五经〔一〕,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二〕。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一〕谭:库本作“谈”,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二〕山巾:库本作“头巾”;萧本作“山巾”;王本作“山(缪本作头)巾”;《集评》:“头,咸本作顶,注云:一作头。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山。”

(15)《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一〕

五月梅始黄〔二〕,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簾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三〕,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四〕,甘心为转蓬〔五〕。

〔一〕题目库本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鲁中)”;萧本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王本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萧本作君)”;《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王本题下俱无鲁中二字注。咸本注云:一无东鲁行字。翁,萧本、玉本、郭本、朱本、胡本、全唐诗本俱作君。全唐诗本注云:一作翁。”

〔二〕梅始黄:库本作“梅始黄(一作禾黍绿)”;萧本作“梅始(一作子)黄”;王本作“梅始黄(一作梅子黄,一作禾黍绿)”;《集评》:“始,萧本、王本、郭本、刘本、全唐诗本俱注云:一作子。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禾黍绿注。王本注云:一作梅子黄,一作禾黍绿。”

〔三〕愚:库本作“愚(一作宵人)”,王本同;萧本作“愚”;《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俱无一作宵人注。”

〔四〕此:库本作“此(一作我)”,萧本、王本同;《集评》:“咸本无一作我注。”

〔五〕为:库本作“如”,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16)《答友人赠乌纱帽》

(17)《鲁东门泛舟二首》〔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潆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二〕(青一作苍盘一作卧门一作城)

〔一〕鲁东:库本同;萧本作“东鲁”;王本作“东鲁(缪本作鲁东)”;《集评》:“萧本、玉本、郭本、刘本、胡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东鲁门。”

(二)库本无“青一作苍,盘一作卧,门一作城 ”注;萧本、王本也无,《集评》无异文。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18)《鲁东门观刈蒲》〔一〕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一〕库本题下多“鲁中”注;萧本、王本无“鲁中”注;《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王本俱无鲁中二字题下注。”

(19)《东鲁见狄博通》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按,各本无异文。

(20)《别鲁颂》〔一〕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一〕题目库本作“留别鲁颂”;萧本作“别鲁颂”;王本作“别鲁颂(缪本题上多一留字)”;《集评》:“萧本、元刊二十六卷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无留字。王本注云:缪本题上多一留字。”

(21)《寄东鲁二稚子在金陵作》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一〕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一〕姐:库本、萧本作“姊”;王本作“姐”,《集评》无异文。

(22)《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并问稚子伯禽》〔一〕

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水国郁蒸不可处〔二〕,时炎道远无行车。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袅袅金陵去。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

〔一〕并问:库本作“兼问”,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二〕郁:库本作“郁(一作歊)”,王本同;萧本作“郁”;《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俱无一作歊注。”

(23)《送杨燕之东鲁》

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一〕,清风播人天。夫子华阴居,开门对玉莲。何事历衡霍,云帆今始还。君坐稍解颜,为我歌此篇〔二〕。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一辞金华殿,蹭蹬长江边。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

〔一〕三:库本、萧本同;王本作“三(一作五)”;《集评》:“全唐诗本、王本俱注云:一作五。缪本改作三,今照改。”

〔二〕我:库本作“我(一作君)”,王本同;萧本作“我”;《集评》:“咸本、萧本、王本、郭本俱无一作君注。我,胡本、全唐诗本作君。”

(24)《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鲁女惊莎鸡,鸣机应秋节〔一〕。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河汉挂户牗,欲济无轻舠。我昔辞林邱〔二〕,云龙忽相见。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尔来得茂彦,七叶仕汉馀。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傅说未梦时,终当起岩野。万古骑辰星,光辉照天下。与君各未遇,长策委蒿莱。宝刀隐玉匣,绣涩空莓苔〔三〕。遂令世上愚,轻我土与灰。一朝攀龙去,蛙黾安在哉?故山定有酒,与尔倾金罍。

〔一〕机:库本同;萧本作“鸡”;王本作“机(萧本作鸡)”;《集评》:“咸本作齐鸣,注云:一作鸣机。机,萧本、玉本、郭本俱作鸡。”

〔二〕邱:库本作“丘”,萧本、王本同;《集评》无异文。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三〕绣:库本作“锈”;萧本作“绣”;王本作“绣(缪本锈)”;作《集评》:“咸本、萧本、王本俱作锈,误。”

(25)《送范山人归泰山》〔一〕

鲁客抱白鹤〔二〕,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雪〔三〕,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四〕。云生望不及〔五〕,此去何时还。

〔一〕泰山:库本作“太山”,萧本、王本同;《集评》:“刘本作‘泰’”。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二〕鹤:库本作“鸡(一作鹤)”;萧本、王本作“鹤(一作鸡)”;《集评》:“萧本、郭本、刘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鹤,俱注云:一作鸡。英华作鹤。”

〔三〕雪:库本作“雪(一作云)”,王本同;萧本作“云(一作雪)”;《集评》:“咸本无一作云注。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雪作云,注云:一作雪。朱本片雪作浮云。”

〔四〕日观:库本作“海日(一作日观)”;萧本、王本作“日观(一作海日)”;《集评》:“咸本无一作日观注。萧本、郭本、朱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日观,俱注云:一作海日。”

〔五〕云生:库本同;萧本作“云山”;王本作“云生(萧本作山)”;《集评》:“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胡本、全唐诗本俱作山。”

(26)《送赵云卿》(一作赠钱徵君少阳)〔一〕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二〕,犹可帝王师。

〔一〕库本题下无“一作赠钱徵君少阳”注,萧本、王本同;《集评》:“此篇与卷十一《赠钱徵君少阳》诗重。王本注云:此篇与十二卷内《赠钱徵君少阳》诗无一字差异,盖编者重入未删。宋本、萧本、王本《赠钱徵君少阳》诗下俱注云:一作送赵云卿。咸本、刘本、胡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无此题。”

〔二〕水:库本作“川”,萧本、王本同;按,此为《青莲阁集》独有异文。

由此,经过与库本、萧本、王本等的比对,《青莲阁集》中《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东鲁见狄博通》2首诗与各本文字完全相同;其余24首则保存了21处异文。综合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避讳而改字。瑕丘:《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河南道六》“兖州”:“瑕丘县,本汉县,属山阳郡。即鲁之负瑕邑也。”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也作“瑕丘”,故应以“瑕丘”为是。《青莲阁集》此处作“瑕邱”可能是避孔子讳的原因。《说文》:“邱,地名,从邑,丠聲。”清段玉裁注:“今制,讳孔子名之字曰邱。”又“宏农”当是避乾隆皇帝弘历之讳。二是校对或者刊刻失误。“瀛州”,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洲。”李白《题雍丘崔明府丹灶》:“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当以“瀛洲”为是,《青莲阁集》误;“清氛”,李白《赠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又《古风》:“鲁连及柱史,可以蹑清芬。”又《东武吟》:“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当以“清芬”为是;“酧尧”与“酹尧”当是形近而致误。三是《青莲阁》集独有异文。比如“挥毫”,各本皆作“毫挥”;“颂”,各本皆作“讼”;“金罇”,其余各本或作“金樽”“金尊”;“归客”,各本皆作“归人”;“渭水”,各本皆作“渭川”等。

从以上比对分析来看,《青莲阁集》所录李白诗与现存李白宋元明清版本都不尽相同。大体上来说,可能是根据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为底本选录,同时又参考了别本。如《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诗,库本、萧本题下多“鲁中”注,萧本同;王本无“鲁中”,《青莲阁集》同王本;又如“望远”,王本作“远望”,惟明隆庆六年朱谏《李杜诗选》本作“望远”,《青莲阁集》正与之同;又“泰山”:库本作“太山”,萧本、王本同;《集评》:“刘本作泰。”此外,王琦注《李太白文集》最早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宝笏堂”刻本,封页内题“李青莲全集辑注,宝笏楼藏板”。其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有“聚锦堂”刻本,封页内题“李太白文集辑注,聚锦堂藏板”。宋代杨齐贤、元代萧士赟及明代胡震亨都仅注李白诗,自清王琦始注李白文集,因而可以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李白全集注本。冯云鹓称“取青莲全集”,很有可能所指便是王琦注本。总之,此书所保存异文为李集校勘提供了新的材料,值得我们重视。

(二)关于此集编目及排列

李白诗集最初在唐代大都以选本形式出现,魏颢《李翰林集》、李阳冰《草堂集》应该是最早的李诗选集。当然这是由于李白“章句荡尽”“十丧其九”的原因。其后殷璠《河岳英灵集》、韦縠《才调集》、韦庄《又玄集》以及近代所发现的敦煌写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都可以算作唐人李白诗选本。李白诗集自宋代定型以来,多是以全集形式存在。但是元明清各代仍旧有不少选本出现。如元范德机批选《李翰林诗》四卷,明杨慎批选《李诗选》十卷、明梅鼎祚《李诗钞评》四卷、清应时《李诗纬》四卷等,但是以上各种选本、批本都是按照李白诗歌体裁来挑选,或是只选一体,或是众体兼备,较少出现针对某时某地的专门选本。《青莲阁集》则是根据特定内容进行选择的一个本子。该集不分卷,共收录冯云鹏书李诗23首,冯云鹓补辑4首,共计27首,主要是李白在兖州时期创作的作品。

表一:《青莲阁集》中李白在兖州时期诗歌

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一书中“李白兖州诗文选注”共收录李白“兖州诗”47首,从上表来看,《青莲阁集》选录了27首,约占李白兖州诗的57%,其中五古17首,七古2首;五律(含五排)4首,七律0首;五绝1首,七绝3首。这可能和冯云鹏个人爱尚有关系,并没有全部书录李白兖州诗。而冯云鹓在编辑《青莲阁集》时也并未对李白诗作进行分体或者编年,可能仅仅是根据其兄冯云鹏书写时的顺序进行编排刊刻,故而体例上颇为杂乱。但是从另一侧面可以反映出冯云鹏对李白诗的接受程度,他可能是凭借记忆将李白诗书写在青莲阁上。

三、《青莲阁集》中附录清人诗词作品

《青莲阁集》不仅选了李白兖州诗,还辑录了30位清人咏叹青莲阁的诗作66首(阙4首),词作1首。其中有34首是冯云鹓摘录自《扫红亭吟稿》,另外33首(阙4首)为新录入,时人刘应祺对这些诗作还进行了批点品评。

(一)《青莲阁集》中附录清代作者生平及诗歌概况

从《青莲阁》集所辑录30位诗人作者身份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与冯云鹏同为兄弟或者姻亲。冯云鹓是其季弟,徐宗幹为其姻亲弟。冯云鹏,生平见前。此集录其诗12首,分别为《己卯重九日青莲阁落成作歌纪事》《庚辰清明日登青莲阁放歌》(刘氏眉批此诗云:“读诗如见其师,回忆受业门墙之时,实深涕淋也”)、《青莲阁怀古四首》(刘氏眉批“先生作此四首之时,祺在旁磨墨矣。不意十有六矣”)、《东壩观水用李青莲过鲁东门韵二首》《乙酉重阳日登青莲阁四首》。冯云鹓,生平见前。此集收录其《青莲阁落成》诗1首。刘氏眉批“天然巧合”,末批“冠冕堂皇、新机律稳,篠园拜读。”徐宗幹(1796—1866),字树人,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历官即用知县、高唐知州、兖州知府、福建巡抚等。著有《斯未信斋诗录》。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后》诗,刘氏末批“大雅不群”。

(2)与冯云鹏为师生关系。刘尚珣、袁家塾、闫岱东、闫淑海、张嶼、苗毓辉、袁钦、师卫堂皆为东鲁书院学生,与云鹏有师生之谊。刘尚珣,滋阳人,东鲁书院肄业诸生。本集收录《青莲阁落成》诗1首,刘氏末批“清新俊秀”。袁家塾,滋阳人,东鲁书院肄业诸生。本集收录《青莲阁落成》诗1首,末批“不过写景而已”。闫岱东,号观堂,滋阳人。本集收录《青莲阁落成》诗1首,刘氏末批“明亮无疵”。闫淑海,滋阳人,东鲁书院肄业诸生。本集收录《青莲阁落成》诗1首,刘氏末批“明白安妥”。张嶼,滋阳人,东鲁书院诸生。本集收录《青莲阁怀古》1首,刘氏眉批“西山爽气”。苗毓辉,滋阳人,东鲁书院肄业诸生。本集收录《青莲阁怀古》1首,刘氏末批“诗静娴雅、风韵袅然”。袁钦,滋阳人,东鲁书院肄业诸生。本集收录《青莲阁怀古》4首,刘氏末批“七绝四首,展转细阅,清新丰韵,不像山东人所作也。亦甚奇异,可见晏海先业师之教有如时雨化之者。诗尾注附一联方知白眉来历,且袁生平日用心于典籍耳。”师卫堂,号翰庭,滋阳人,东鲁书院诸生。本集收录《登青莲阁有感》《题冯晏海师扫红亭诗集卷后附》《送冯晏海先师栗主入祀青莲阁》诗,刘氏末批“清新恰适,山东即有此诗亦难为也。”

(3)与冯云鹏为友人关系。闫岱东是青莲阁倡建者;保发、许岳、张性梓、陆容是青莲阁落成见证者;张大豫、周燦庭是其友人。保发,生卒年不详。号少柏,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此集收录其《青莲阁落成二首》。刘氏末批“源源本本,详晰分明,韵语幽雅,艳丽鲜然。”许岳,号響山,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嘉庆庚午(1810)科副榜。刘氏在眉批中对其生平有简要介绍:“響山先生与祺于道光辛巳(1821)同客滋阳。先生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歌词诗赋、铁笔音律,事事皆能,其为人也。潇洒自如,唯酒无量。时在滋阳县署充书启一席,届秋北闱,分袂未晤。先生本是副车,乃未标明,不知何故也。祺附记于此。以为后会耳。回忆年已高矣,久无音问。亦不知果能一面也。怅怅。”此集收录七言歌行《青莲阁落成》1首,刘氏眉批“锦心绣口”“水到渠成”,文中夹批“鲜明齐整,大有匠心。”末批“通体安详,除晏海先生诗外此可压卷。”张性梓,生卒年不详,字文麓,滋阳(今山东兖州)人。嘉庆戊辰(1808)举人。曾入两江总督济宁孙玉庭幕,与南京名士交游唱和,后主讲东鲁书院。其诗文皆工,著有《绀珠堂诗文集》。此集收录《青莲阁落成》诗1首,刘氏末批“工对鲜明”。陆容,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著有《仪欧阁诗稿》。本集收录其《青莲阁落成冯晏海明经集轩明府集僚友以祀李太白余亦与焉,退而赋诗并美明府》1首,末批“韵语铿锵、风雅宜人”。张大豫,生卒年不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监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曾任滋阳县典史。本集收录《冯晏海先生创青莲阁祀太白于金口壩上,时余方莅滋阳县尉任,越十有六年,晏海先生归道山,鲁郡诸生感之,癸卯岁奉木主祔焉洵千古一时之盛因纪七绝》四首,末批“清隽安稳,捐班小吏竟能吟咏,更当出色”。周燦庭,号西庄,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监生。曾任山东汶上知县、东平知州。本集收录其诗失题,末批“本地风光不忘旧事潇洒自如安稳之至”。

(4)登青莲阁题名者。杨庆琛、孔昭薰、李功建、孔桐封(阙)。杨庆琛(1783-1867),原名杨际春,字廷元,号雪椒,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历任山东布政使、光禄寺卿。喜读书,藏书富。著有《绛雪山房诗抄》。此集收录其诗《题青莲阁壁上》四首。刘氏批“清爽丽明,风雅宜人”。孔昭薰(?-1850后),号琴南,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曾官临邑县训导。工诗,著有《柳村诗》《贮云词》《北游诗词小草》等。本集收录其诗2首,分别为《道光癸巳二月青莲阁看桃花余今岁不上春官坦率游此偶谱一解倚声高阳台》(刘氏末批“合拍悠然”)、《癸巳三月初九日又题青莲阁》(刘氏末批“写景自如”)。李功建,号小白。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曾任山东某地候补官员,从九品。本集收录《青莲阁怀古》诗,刘氏末批“平妥”。孔桐封,生平事迹不详。有目无诗。

(5)《青莲阁集》题跋者。黄世柄、陶洪昭、徐宗祥、徐攀桂、季玉书、刘应祺、许瀚、孟广均、张恩溥。黄世柄,生卒年不详,字经香,嘉定(今上海)人,居南翔,道光五年(1825)拔贡,约道光十八年(1838)曾官定陶知县。著有《经香诗稿》。本集收录《冯集轩明府以青莲阁集索题歌以答之》诗1首,刘氏眉批“意不思笔不停,感若唐音”,末批“乐府风味”。陶洪昭,生卒年不详,字云泉,贵筑(今贵州息烽)人,贡生。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二年(1852)曾任济宁鱼台知县。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诗,刘氏末批“叙率不嫌堆砌”。徐宗祥,号吉人,通州人,廪贡生,候选教谕。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后》诗1首,刘氏末批“收句均是飘逸超群”。徐攀桂,字浣秋,通州人,廪贡生,候选教谕。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后》诗1首,刘氏末批“作诗像人淡而无味,堪博一呻”。季玉书,字虹桥,通州余酉场人,监生。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后》诗1首,刘氏题下批注“此系徐吉人代作,虹桥贸易人,何能作诗也。”末批“隽逸”。刘应祺,字晓园,通州人,监生。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后》诗1首,《前题》。眉批“观以上涂抹之处却是惶愧抱歉,余深佩服有自知之明。”末批“予本不能吟诗,且丢书本已久,荒殊多年,万不能搦管。兹因冯集轩姊丈谆嘱,兼因晏海业师之教不能推却,故勉凑一律以塞责,乃承刊刻于末,实深惶愧,抱歉奚如。应祺谨识。”许瀚(1797-1867),字元翰,号印林,日照(今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曾任渔山书院山长、峰县教谕。“博综经史,训诂尤深”,著有《攀古小庐文》。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刘氏末批“跌宕欣然”。孟广均,字胥霑,号雨山,邹县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刘氏末批“明亮”。张恩溥(1706-1782),原名潾,字石澜,嘉祥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曾官浙江玉环厅同知,能诗善书法,著有《紫荆书屋诗集》。本集收录其《题青莲阁集》,刘氏末批“清顺安详”。

(二)作品内容概况

从作品内容来看,一是记述建阁始末、咏叹落成盛景。如冯云鹏《己卯重九日青莲阁落成作歌纪事》云:“东来欲祀先生像,城中局蹐难设施。前年疏理黑风口,去岁修葺龙神祠。殿旁十笏地,度为楼阁基。今逢玉兔岁,人日开春晖。把盏劝友朋,量力输其赀。二月购杞梓,三月延工师。四月运砖甓,五月成新规。……八月凉风吹,重阳登高阁。为公开光仪,两两白玉童。”这首七言歌行主要记述冯云鹏等人谋划、创建青莲阁的始末。又闫岱东《青莲阁落成》诗:“金壩龙神旧有祠,青莲建阁傍初基。鸩工我亦劳三伏(时与史兄肇基共襄其役),奠酒公当醉一卮。大树顿添怀古咏,长杨渐作绾人丝(堤上新栽桃柳半自栗园移植)。”在诗中闫岱东对建阁的工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比如与史肇基等人在三伏天修建青莲阁,并在龙堤上移植栗园桃柳等。张性梓《青莲阁落成》诗:“沈香亭子化为尘,花萼楼空草不春。独有仙人留胜地,能开画阁映通津。西江牛渚祠依旧,东鲁龙堤迹尚新。儿女一龛香篆蔼,夕阳流水护诗神。”此诗首联先是以“沈香亭”“花萼楼”兴废变迁起兴,颔联则咏叹李白在兖州留下胜地令后人遐想,颈联赞美青莲阁的落成也将成为与“西江牛渚”和“东鲁龙堤”一样的名胜,末联则是描写阁内李白和儿女共龛一堂,香雾缭绕,阁外夕阳流水绵远,意味深远。二是登阁怀古、歌赞二冯、缅怀李杜等。杨庆琛《题青莲阁壁上四首》其三:“谁是经营始,西河大小冯……嘉哉贤邑宰,不与众流同。”他直接点名了建阁者,并对其事迹进行了赞颂。又许瀚《题青莲阁集》:“青莲化身大小冯,壎吹篪龢来吾东。弟作循吏兄访古,弦歌之声恰东鲁。”更是将二冯比作李白化身,大加歌颂。又许岳《青莲阁落成》诗云:“圣贤代出寓公多,骚客同时来李杜。少陵诗格高难拟,太白奇才更无比。清平三叠倚马成,绝代声华动天子。倚醉承恩气益豪,青蝇致点遭谗毁。遂教放逐为迁客,宇宙茫茫天地窄,志如鸿鹄欲凌霄。”许岳在诗中对李白、杜甫进行了品评,“少陵诗格高难拟,太白奇才更无比”,他认为杜甫“诗格”和李白“奇才”都是难以匹敌的。陶洪昭《题青莲阁集》也云:“少陵诗中圣,李白酒中仙。对酒兼赋诗,一斗诗百篇。”他在诗中也是李白、杜甫对举,并对李白诗才进行了赞扬。这和清代王士禛、沈德潜等人所主张的“李杜并重”的文学批评观是相吻合的。

(三)刘应祺评点

刘应祺,字晓园,通州人,监生。从其在《题青莲阁集后》自识来看:“兹因冯集轩姊丈谆嘱,兼因晏海业师之教不能推却”云云,刘应祺不仅是冯云鹏弟子,还是冯云鹓的妻弟。另外根据卷末“道光癸卯九月重阳日吕四场后学刘应祺拜读”来看,他评点此集当在道光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应该在《青莲阁集》刚刚刊行之后。刘氏并未对李白诗歌进行评点,而是对清人诗词进行了点评,共计37条,主要包括:一是主要涉及回忆其业师冯云鹏。比如批冯云鹏诗“读诗如见其师,回忆受业门墙之时,实深涕淋也”“先生作此四首之时,祺在旁磨墨矣。不意十有六矣。”通过追忆与先师的交往,感人肺腑。二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褒贬,尤其是对云鹏弟子点评颇有见地。如批徐宗幹诗“大雅不群”,是对其诗歌内容正面的赞扬,张大豫诗“清隽安稳,捐班小吏竟能吟咏,更当出色”;而对袁家塾诗则是直接批评“不过写景而已”,徐攀桂“作诗像人淡而无味,堪博一呻”,其批评还是很尖锐的;袁钦“七绝四首,展转细阅,清新丰韵,不像山东人所作也。亦甚奇异,可见晏海先业师之教有如时雨化之者。诗尾注附一联方知白眉来历,且袁生平日用心于典籍耳。”三是对作诗手法、诗歌整体风格进行评价。作诗手法上赞扬张性梓诗“工对鲜明”,冯云鹓诗“天然巧合”“冠冕堂皇、新机律稳”,孔昭薰诗“合拍悠然”;语言锤炼上保发诗“源源本本,详晰分明,韵语幽雅,艳丽鲜然”,许岳诗“鲜明齐整,大有匠心”,陆容诗“韵语铿锵、风雅宜人”;诗歌整体风格上刘尚珣诗“清新俊秀”,许瀚诗“跌宕欣然”,黄世柄诗“意不思笔不停,感若唐音”颇具“乐府风味”。

总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青莲阁集》是李白诗歌比较有特色的选本,不仅对李集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材料,也对研究清代李诗接受和嘉、道间兖州地区诗人群体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重要样本。

注释:

①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785-790册,第2768页。

②(清)李兆霖、周衍恩修,(清)黄师訚、蒋继洙纂:《(光绪)滋阳县志》卷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2》,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③据《(民国)曲阜县志》卷三,冯云鹓任知县在道光八年(1828)至十二年(1832)。(民国)李经野等纂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4》,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④《济南金石志序》:“集轩与余幼而同学,长而同年,居则同志,仕则同道。迹其生平,始宰滋阳,继长曲阜,假官藤令,权牧胶州,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旼旼称善,遭家多难,蓼仪抱痛,吹壎无人,弃官来游,著书历下,束帛交聘,辑志济南舆地之书……道光二十年五月八日户部员外郎甘泉汪喜孙孟慈撰。”(清)汪喜孙:《济南金石志》,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二辑,第9773页。

⑤(清)梁悦馨等修,(清)季念诒等纂:《(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一三,《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四三号》,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639页。

⑥(清)张同声修,(清)李图等纂:《(道光)重修胶州志》卷八,《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9》,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⑦(清)王镇:《济南金石志序》,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二辑,第9774页。

⑧(清)孙原湘:《天真阁集》卷一四《东鲁书院之南有少陵台焉,下祀文贞像。循级而上,得七十余武。扪碑读之,为康熙十八年赵蕙芽令滋阳重建,盖南楼故址也。乃悟向所登城南楼非是。适昆陵赵味辛怀玉来守是郡,招同仲翟、铁云、子侃登台延眺,发怀古之思,慨然有作》。《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一四八八·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7页。又《大清一统志》卷一二九《兖州府》:“东鲁书院,在府城内。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修。旧名少陵书院。”宋开玉:《杜诗释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⑨(清)李兆霖、周衍恩修,(清)黄师訚、蒋师洙纂:《(光绪)滋阳县志》卷四,《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72》,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猜你喜欢
青莲道光李白
一道光
旗袍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纸上的李白(三)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大青衣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