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81名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2020-05-06 01:34李梦然李兵秦倩李露庹安写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独子指向效能

李梦然,李兵,秦倩,李露,庹安写*

(1.贵州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同时也会面临诸多的生活和学习压力。有研究表明,我国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方面,而因心理障碍等问题导致退学的中学生占退学总量的30%~60%[2]。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认知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3]。有研究者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应对新情境或者广泛任务要求时所需要的一般能力的信心[4]。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和健康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5]。应对方式可简单地理解为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时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6]。有研究表明,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导致中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之一[7],而积极的应对方式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高[8]。同时,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9],所以,教导学生采取积极合理的应对方式已成为中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本研究探讨中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两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问卷1 451份,其中有效问卷1 381份(初中生471名、高中生910名,男生731名、女生650名,汉族175名、少数民族1 206名),问卷有效率为92.1%,年龄为(16.63±1.32)岁。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集中填写问卷的方式,由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施测,并由被试独立认真完成。

1.2.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编中学生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户籍、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特征,以及学习成绩、与同学关系、监护人信息等。

1.2.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选取杨树林等[10]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共设题目36个,量表分为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的应对两个分量表,包含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及否认7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对各分量表和因子的平均分进行统计计算。计算应对方式各因子均分:因子均分=因子所含条目得分总和/条目数。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Alpha为0.792,具有良好的信度,符合研究的实际标准和需要。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选取Schwarzer等人编制、王才康等[4,11]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设题目10个,采用4级评分,Cronbach’sAlpha为0.768,具有良好的信度。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应对方式各因子均分

黔东南中学生以指向问题的应对为主要应对方式,其中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问题解决因子,而得分最低的因子为逃避。见表1。

表1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各因子均分情况Tab.1 Average scores of each factor in coping style scale among middle school

2.2 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在成绩、性别和年级的得分

对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进行差异检验,发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量表中的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和逃避维度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在寻求社会支持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对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在成绩变量上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指向问题的应对、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和否认、指向情绪的应对在成绩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对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在年级上进行差异检验,发现应对方式量表中指向情绪的应对分量表在年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生的得分高于初中生。

2.3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指向问题的应对(r=0.354,P<0.001)及其所包含的问题解决(r=0.391,P<0.001)、寻求社会支持(r=0.185,P<0.001)、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r=0.297,P<0.001)因子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及其所包含的各因子均无相关性。

表2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在成绩和性别上的得分比较分)Tab.2 Comparison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chool records and 分)

2.4 回归分析

为探究一般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与应对方式的依存关系,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首先以指向问题的应对作为因变量,以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与同学关系、是否独子、是否住校作为自变量,其中性别、是否独子属于分类变量,对其进行赋值处理。原变量性别的编码值为(男=1、女=2),虚拟变量赋值为(性别女=1,其他=0;性别男=1,其他=0);原变量是否独子的编码值为(是=1、否=2),虚拟变量赋值为(是独子=1,其他=0;非独子=1,其他=0)。其他变量的赋值情况为:与同学关系(好=1、一般=2、差=3);成绩情况(好=1、一般=2、差=3)。赋值完成后,采用进入的方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与同学关系、是否独子以及成绩情况能够对指向问题的应对产生一定的预测作用(F=49.833,R2=0.150,P<0.001)。

当以指向情绪的应对为因变量时,以成绩情况、是否独子、与同学关系、户籍作为自变量,其中是否独子、户籍属于分类变量,对其进行赋值处理。原变量是否独子的编码值为(是=1、否=2),虚拟变量赋值为(是独子=1,其他=0;非独子=1,其他=0)。原变量户籍的编码值为(农村=1、城市=2),虚拟变量赋值为(农村户籍=1,其他=0;城市户籍=1,其他=0)。其他变量的赋值情况为:与同学关系(好=1、一般=2、差=3);成绩情况(好=1、一般=2、差=3)。采用进入的方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成绩情况、是否独子、与同学关系、户籍能够对指向情绪的应对产生一定的预测作用(F=11.590,R2=0.033,P<0.001)。见表3。

表3 中学生应对方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3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ping style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3 讨论

研究发现,黔东南中学生群体更趋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这说明中学生的应对特征更倾向于理性、问题解决导向的应对,而其中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问题解决因子,而得分最低的因子为逃避,该结果与孙经等[12]对于河南地区中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虽然趋势的一致性较高,但是黔东南中学生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的倾向性略低于河南中学生,这提示黔东南中学生应对方式还有待改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李凤华、王才康等[13-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和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以及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有关[15],而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由于男女发育机制的差异,女生发育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女生在发育期产生自卑的心理,因而有可能会影响女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应对方式方面,男生在问题解决和逃避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而寻求社会支持维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Frydenberg等[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在面临困难情境和挑战性任务时,男生的注意力可能更倾向于集中在对问题的攻克上,希望首先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尝试解决问题;而女生的性别特性导致其可能会有更多的求助行为发生。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中国特有的性别角色观念,男性被认为是主动的和有能力的,因此在社会和家庭中会获得更高的期望以及更多的肯定,男性就形成了更高的自我效能感[17-18]。高中生在指向情绪的应对得分高于初中生,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相较初中生更大,导致高中学生更易出现情绪问题,也更倾向于采用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

研究还发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会随着成绩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升高,这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信心以及自我肯定,该结果也证明了自信心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该结果与姜月等[19]对七到九岁儿童群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提示对于学生自信心、自知力等个人品质的培养同样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指向问题的应对及各因子均随成绩的提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慈树伟等[20]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指向情绪的应对中,除忍耐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均随成绩的提高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成绩差的学生普遍采用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可能是由于自卑或者性格内向等负性因素而导致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出现观望和逃避的处事态度,提示要对班级中成绩偏差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注,改善其消极的处理问题的态度。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及所包含各因子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充足的自信心以及对自我的肯定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良性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中学生能够以更加开放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寻求更多元化的解决方式,采用更积极的应对策略。这与付亚婷、邹涛等[21-22]得出的自我效能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性的结果相一致。它提示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能力和积极的应对对于个人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与同学关系、是否独生子女、成绩情况会共同影响一个人是否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通过对标准偏回归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模型的贡献度最高。首先,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更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有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3],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一定程度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其次,中学生与同学关系越好越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同学关系更好的中学生的支持系统更健全[24],那么也就更容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寻求社会支持,有利于问题解决。分析结果还表明,独子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水平低于非独子,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高于非独子女,这与孙经,李凤娟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差异,导致了独生子女缺少非独生子女所具有的,来自共同生活的兄弟姐妹的家庭支持;而且非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人口基数相对较大的家庭里,父母的关注度相较于独生子女偏低,因而也间接形成了更高水平的独立性[25],相反,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固定,作为独生子女独享了父母充足的教养资源,导致其独立能力降低,遭遇问题情境时会更多地采取逃避、退缩、忍耐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这提示应该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下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并给予非独生子女更多的家庭关爱。

综上所述,中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而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与同学关系、是否独子、成绩、户籍等因素能够影响中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在面对挑战情境时会以更加自信、积极、开放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减少和控制负性情绪的产生。

猜你喜欢
独子指向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出嫁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地球独子』的故事
独子棋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流连于草木之间(组诗)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