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2020-05-08 05:49王国建王喜臣胡英华
河北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紧张性神经节持续时间

王国建 王喜臣 胡英华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针灸科,北京 102600)

慢性紧张性头痛又称肌收缩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表现为头部紧束、受压或钝痛感,头痛部位不定,无搏动性,易反复发作,可伴有失眠、心烦、心悸、焦虑等症状,其发病多与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有关[1]。西医临床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的治疗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弛药或缓和的镇静药等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病情易反复发作,长期应用极易产生药物依赖性,甚至加重病情[2]。近年来,针灸在治疗紧张性头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一定优势,能明显改善患者头痛的持续时间和程度[3]。针刺蝶腭神经节属于现代创新针刺方法的一种,最初主要用于治疗鼻病,后有学者研究发现其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耳炎、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均有确切疗效[4-6]。为进一步探究针刺蝶腭神经节对慢性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效果,2017-08—2018-11,我们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50例,并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均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针灸科慢性紧张性头痛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4±3.42)岁;病程1~11年,平均(5.01±1.26)年。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8~66岁,平均(35.17±4.03)岁;病程1~10年,平均(4.86±1.3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7]中慢性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头痛为双侧性,轻度或中度疼痛,且为非搏动性,即具有压迫感、紧束感,同时走路、上楼梯等常规体力活动均不会加重头痛,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或长期持续无缓解。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岁,病程>1年,精神状态良好;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目的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者,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药源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患有心、肾、肝、肺等严重功能异常者;合并有严重感染、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对针刺和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和禁忌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62)1粒,每日2次口服。

1.3.2 治疗组 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选择中研太和牌一次性使用不锈钢针灸针,针具规格:0.35 mm×60 mm。患者取正坐位,医生位于患者面部的侧后方,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进针部位选择位于下颌骨冠状突与颧弓下缘之间的间隙,直刺约55~60 mm,针体快速透皮,缓慢进针,通过咀嚼肌肌群,从蝶骨外翼板、上颌骨后缘之间的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达到针刺位置,即蝶腭神经节,患者感觉眼部、面颊部有痠胀感或鼻内有放射感,适度刺激3~5次后缓慢出针,并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隔日1次,左右侧交替治疗,每周3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变化情况,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自拟评分标准。头痛发作频率评分标准:无发作,0分;每月发作≤2次,2分;每月发作3~4次,4分,每月发作≥5次,6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评分标准: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2 h,1分;发作持续时间>2~6 h,2分;发作持续时间>6~24 h,3分;发作持续时间>24~72 h,4分;发作持续时间>72 h,5分。头痛发作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进行评价,患者于有刻度标记的10 cm标尺上选择合适位置来代表头痛感受,剧痛为10分,无疼痛为0分。伴随症状(主要指失眠、心烦、心悸、焦虑等)评分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症状,2分;中度症状,4分;重度症状,6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9]对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方面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中相关内容拟订。临床痊愈:患者无头痛发作,其他伴随症状也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的头痛发作程度、伴随症状、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减少,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有效:患者的头痛发作程度、伴随症状、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减少,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无效:患者的头痛发作程度、伴随症状、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等无任何变化,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变化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2.3 2组前后GQOLI-74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前后GQOLI-74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变化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GQOLI-74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增加。治疗组治疗后GQOLI-74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目前,慢性紧张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与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刺激有关,如长期紧张、焦虑、生活不规律等[1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提高,慢性紧张性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之一[12]。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疼痛部位主要位于双颞、顶部、前额,表现为头部胀痛、钝痛,常伴有沉重感、麻木感、压迫感等,可持续发作,病程长,不易治愈,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心烦、心悸、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又可导致头痛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3]。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特效药物[14]。布洛芬是临床治疗头痛的常用药物之一,属于非甾体抗炎药,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15]。GQOLI-74是评定受评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其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来进行评定,是生活质量的综合性问卷,主要作为社区普通人群生活质量的评估工具,也可作为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与敏感性[9]。

中医学认为,慢性紧张性头痛属于头风、头痛等范畴,病位在脑,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虚劳,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有赖先天之精及后天水谷的滋养,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清窍受扰而发为头痛;或肾阳衰微,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致头痛;或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清阳不升,而致头痛。因此,治疗应以调整阴阳为主。现代研究已经表明,针灸学中腧穴的位置与神经分布有关,而针感的产生、传导离不开神经,近年来以刺激神经节为主的神经刺激疗法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新疗法[16]。针刺蝶腭神经节疗法是北京同仁医院李新吾主任医师在总结个人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成功独创的一种针刺方法[17-18]。蝶腭神经节位于人体面部翼腭窝内上部,为神经交会点,其中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上颌支,其通过翼突上颌凹时向下延伸出2条蝶腭神经,在窝内聚合形成结节状且膨大的神经节。同时还包含有来自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岩大神经与颈内动脉交感丛的交感神经岩深神经,它们在蝶骨的翼管内聚合为翼管神经,再经蝶腭神经节向其前、后、下方发出数个神经节后分支[19]。交感神经可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血管收缩,腺体分泌减少,而副交感神经可促进血管舒张,增加腺体分泌,并下调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者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一旦受到某些因素剌激,导致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头痛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密切相关[20-21]。从中医学角度认为,这也正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过程,而针刺蝶腭神经节可调节阴阳平衡。李新吾主任认为,针刺蝶腭神经节可增强传统针灸的调节作用,直接刺激了交感节后纤维和副交感节后神经元及节后纤维,同时兴奋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使蝶腭神经节的敏感性大大增加,更好地发挥蝶腭神经节本身的调节作用,调控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达到新的平衡[18]。现代研究已经证实,针刺在镇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刺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后,可刺激神经元活动增强,释放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介质,通过神经调节机制对神经功能的紊乱进行修复,从而发挥止痛的作用[2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GQOLI-74问卷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减轻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蝶腭神经节较小,且所处位置位于翼腭窝内,相对比较深,导致穿刺的路径相对较长,再加上蝶腭神经节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复杂,可能在进针时损伤其血管静脉丛等,导致血肿、出血等并发症[23],因此应加强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以提高进针的精准性及安全性。

猜你喜欢
紧张性神经节持续时间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冬河孵化肆虐
中医汤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颈肩力量强,头痛少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浅谈小品中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