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的探析

2020-05-11 12:08徐海燕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经济效益

徐海燕

摘 要 稻鱼共生理论是在种植水稻时放养鱼类使鱼类和水稻共同生长在稻田中,从而形成一个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鱼类能有效促进稻田间的物质循环,使稻苗健康茁壮成长,实现增产增收。本文将对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及经济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稻-鱼共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稻田养鱼技术的国家,据记载我国稻田养鱼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年,在国家发展中提倡生态保护,而稻鱼共生理念有着“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生物防治、绿色产品”的生态优势,因此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并且不断改进技术,实现稻鱼互利共赢双增收的目标。

1 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非生物因子有水、氧气、光、二氧化碳和一些无机物质等,生物因子分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为水稻、水藻和杂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参与碳素循环,以此向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能源。消费者的数量和种类则比较多,例如浮游生物、鱼类、泥鳅、蚊子等。

例如在水稻生长季节,水稻、鱼类共同生活在稻田这片生态系统中,只有在时间和大小数量配比得当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两者之间互利共生的作用,更能有效的发挥鱼类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如果鱼类的数量过多,量变不会质变,反而会破坏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当在插秧4-5d后,田中的浮游物达到最高峰,这时放入4.5-6.5cm长的田鱼,田鱼可以捕食浮游生物得到生长,在两天后稻田中的杂草开始和水稻一起生长,和水稻在争夺肥料、生存空间和阳光,而且有些杂草还是水稻病虫的寄生者,而田鱼为了自身生长,就吃杂草和浮游生物,排泄物又成了很好的肥料供水稻吸收。因为有了田鱼的加入,加速了水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运转更加合理。

2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生物链的方式,在这个微观生态系统中鱼就是站在生物链顶端的生物,通过捕食昆虫、水生浮游物、杂草来达到自身生存,又通过自身的粪便来反哺稻田的土壤,起到增肥保肥的作用,而且鱼还能松土,不仅提高了土壤通气性,而且还改善为了土壤的环境,以此达到一个生态系统循环,这就不需要使用化肥农药,就能使农田达到生态平衡。这种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的优点在于它是人为控制和调节下达到平衡的,因此人们可以有效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例如,在鱼稻共生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等这些生产者生产的能量被浮游生物和农业害虫等初级消费着消耗着,而鱼这个顶级消费者又将浮游生物和农业害虫消灭了。而且田鱼主要还是食用杂草,而杂草在一般情况下每年能奪取稻田产量的10%,甚至是30%。田鱼通过食用杂草,就能每年给稻田增产10%以上。田鱼在食用杂草、浮游生物时不断增长,捕食量就越来越大,所以粪便也就越多,这些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肥,为水稻提供了生长需要的能量。在稻田未养鱼之前,杂草通常是被拔除的,这就造成了水土流失,从物质循环来看,这是一种资源浪费,而稻田养鱼后,就可以截流这部分原来浪费的物质能量,使之通过物质转换成为鱼产品,人类不仅可以食用鱼产品,还可以实现稻田增产增量,一举两得。鱼类在稻田中生存还会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而且在鱼活动的过程中使水中的氧气均匀分布,并且翻动土壤改善了土壤的供养情况,使有机物更快溶解,有利减少土壤还原物质,实现水稻增产。

3 鱼稻共生生态系统中的经济效益

3.1 一地多用,增产增量增收

将水稻和鱼类放在一片田地养育,进行立体的开发,鱼类通过日常捕食,消灭了水稻的害虫和与水稻竞争氧气、营养、空间的杂草,这样在不影响水稻收成的情况下,还能对水稻实现消灭天敌,并且鱼类在捕食过程中,也茁壮成长,且鱼肥味美。

例如,在我国苗族聚居区,当地居民在稻田中放入田鱼,这种在稻田中长大的田鱼相比普通田鱼,市场价格往往高于普通的田鱼价格。这是因为其田鱼自小在稻田的环境中成长,以虫和杂草为食,它的口感就要好于饲料喂养的普通田鱼,并且肉质鲜美,而且这种田鱼在当地市场并不多见,主要是为日常使用和当作佳品招待亲朋好友,很少有家庭拿入市场售卖,因此奇货可居,价格自然高涨。对农户来讲,加入田鱼不仅不会降低水稻的产量,相反还能保证产量的同时额外增加田鱼的收入,这就是增本保量的最佳选择。

3.2 降低对水田的投入成本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不仅降低了稻田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而且还节约了人力成本,人们不用亲自去田间除草、施肥、喷洒农药等。稻鱼共生利用了生物之间的废物利用,即鱼类的粪便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肥料,植物、水生物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因而减少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投入,在稻田中实现生物链和物质能量循环。

例如,根据水稻的生长中的常见病害和化肥的需要,一季净作水稻生长中,约需要尿素400kg/hm2,磷肥300kg/hm2,氯化钾120kg/hm2,才能满足水稻最基本的对肥料的生长需求,而且在虫害季节,还需喷洒3次防病药,3次杀虫药,才能基本防止虫害,而且为了节省人力,还需对农田施加除草剂,这些算下来大概1hm2净作水稻需要投入化肥农药2000多元,和稻鱼共生生态系统相比,鱼的粪便为蹈田施加了主要的营养成分,农肥就成为辅助化肥,从而大大减少了农家对化肥的资本投入,杂草、稻虫成为鱼类的食物,但还要防治稻飞虱等虫害,还会喷洒一些低毒农药,这样一来同样减轻了农家对农药的资本投入。

总之,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将鱼与水稻之间的生物特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水稻害虫、浮游生物-鱼类-粪便肥田的生物链,在水稻产能作为主产能的前提下,还能一田多用,一田多产,实现农田增肥保肥。而且产出的水稻、鱼类符合绿色健康的标准,无农药残留,提高了农田的利用价值,增加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建平.浅谈稻鱼共生的技术措施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产,2018(2):78-79

[2]冯伟.豫南稻区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模式研究[J].河南农产,2019(11):53-54

[3]左代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9(08):53-54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经济效益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新常态下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辨析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电厂燃煤管理方法探讨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