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因为贫穷而不能死

2020-05-11 11:59张吉星
画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薇薇安迈尔保姆

张吉星

年轻的马鲁夫[1]准备为他的新书收集一些历史图片,按照往日的习惯,他去拍卖行竞拍到了一大箱摄影底片。阳光透过底片,模糊的芝加哥街头映射到他眼前。随着机器的启动,马鲁夫渐渐被屏幕中的显像所吸引。于是他试着在网络上搜索拍摄者的信息,结果出乎意料,除了关于摄影师的讣告,他一无所获。未知驱动着马鲁夫的好奇,他开始搜集更多的底片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一切物品。随着四处奔走,犹如老照片上的灰尘被慢慢擦拭,这位不被公众所知的摄影者的人生轮廓逐渐清晰。她就是薇薇安·迈尔[2]。

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一开篇,不仅唤起了人们对薇薇安杰出创造力的关注,也呈现了她生前鲜为人知的多面生活。从创作与展示的角度来说,除了在展览现场实时制作的作品外,今天多数艺术作品仍然是在工作室中完成的,或者说在展示之前,创作这一行为结束了。由此可见,创作者的工作过程往往是相对私人化或非公开化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既不了解也不在乎这个工作过程,作品的公开展示是他们更在意的部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意识到,无论是对于艺术品还是创作者来说,默默无闻的创作过程至少与公开展示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漫长的等待、反复的练习和想法的纠结,它们都对形成作品有关键影响,却很难通过作品本身而被察觉和体会。

薇薇安·迈尔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以底片的形式保存的,也许薇薇安没有条件在暗房中冲印照片,身为保姆的工作性质,也让她表现得更加默默无闻。在她照料过的孩子们的记忆中,他们总是不耐烦地等待着薇薇安在街头完成怪异之举,比如将镜头对准橱窗里残缺不全的人体模型。在雇主们的印象里,她还时常捡一些无用的物品回来,并询问他们:这个东西艺术吗?尽管他们都依稀记得薇薇安总是将那台旧相机挂在颈前,可也只有今天颇具“意外”的现实指引着他们去回想,原来她的一些行为往往和创作的冲动隐约相连。原因很简单,基于她的社会身份,真的没有人在意她的创作行为。另一方面,薇薇安的个例也反映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即创作的起点究竟在哪里?是灵感闪现的刹那,还是执行工作的起始?

沿著这个思路,我们似乎可以把创作语境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首先,创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启发。灵感是创作的线索,预示了隐藏在作品图像背后的预期性表达,我将其称为创作者的自觉经验。譬如阿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拍照片,成功地打造了另一个“自己”——一位虚拟的但是在网友眼中真实的形象,这是乌尔曼的成名作《优秀与完美》。而在20世纪的70年代,艺术家阿里杰罗·波堤(Alighiero Boetti)设计了“双胞胎”的创作概念,他将手牵手的两个“自己”印在了明信片上并邮寄给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不难看出,两位艺术家都选择了流行的通信媒介来作为创作的载体。这也许是他们主动的选择,却也是被各自时代赋予的产物。它反映了个体经验与社会语境之间的依附关系。

当然,创作理应包含创作者的许多下意识反应或自然的选择,它们是创作者内在的个性、天赋、直觉和过往经历的投射。在考卡尔·荣格“阴影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就涉及了有关创造力的解释,即阴影包含隐藏的精神元素与创造力紧密连接,而艺术家创造的虚构人物或艺术形象也可能是自我阴影的反映,只是无法有意识地被辨认。自我的内在景观总是我们成长和创作的来源之一,它涉及一个创作者作为个体存在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它们如同飘浮在空中的微粒随时等候着聚集,这是创作语境的“默默无闻”。

回到薇薇安·迈尔,我们也许能从她零星的生活片段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她不会因为未交医疗保险而担心,反而以那句“穷人因为贫穷而不能死”来回应雇主的关切。你不得不将薇薇安这样的言论与她常去穷人街区拍摄的行为相联系。再比如,她从不喜欢留下真名,没有电话,还常常穿着大尺码的外套和男士衬衫。这喜欢隐藏自己的习惯与她置身于人群中又以置之度外的视角来拍摄的气质多么吻合啊!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茨曾这样描述薇薇安:“她的作品透出一种对于人类悲情的即时警觉,证明着她是一个异常谨慎也善于观察和照料别人的人,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她当了保姆。” 对于他的这番评价,我只能同意前半段,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是薇薇安具备了摄影的能力才当了保姆,还是多年保姆的经历塑造了她摄影的特质。

无论如何,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薇薇安·迈尔生前是个保姆,而这个默默无闻的保姆拍摄了这样温煦的作品。

如今,作品被装上相框挂在展厅中供观众欣赏,仿佛薇薇安·迈尔终于成为展览海报上名正言顺的“艺术家”,这也为我们带来另一个思考——身份。艺术创作者在展览中的身份是“艺术家”,这是公众最容易接近的角色,但也因此会引起少数观众的误解或错觉,即他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试图定义“艺术家”的普遍性特质。事实上,每个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多重身份,他们也许是母亲和妻子、丈夫和儿子,抑或是教授和讲师,说不定还是个老板。这些身份可能占据了她们日常生活的重心,只是与“艺术家” 相比,它们看上去太普通罢了。可正是这些不那么显眼的身份与知名的“艺术家”一起,共同塑造了完整的个体。

如薇薇安一样,正是多重身份背后丰富的生活内容构成了艺术家们创作语境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哪一个身份是真正默默无闻的。毫无疑问,薇薇安·迈尔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只是她生前从未把自己当成艺术家,更没有人认为她是个艺术家罢了。也正因此,当她将深邃的眼眸埋进胸前的老禄来弗莱相机时,那纯粹的拍摄欲望都让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充满了真诚。而成就薇薇安·迈尔的恰恰是她不止于一个“艺术家”,比如,如果她没有收集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之物的偏执习惯,包括信件、报纸、磁带,甚至是税单和残缺的收据,马鲁夫又怎样从这些细微线索中寻找到她呢?

也许,无论是谁,在他们漫长却又短暂的生命里,总是有非公开的、不被人注视的方面。和薇薇安·迈尔一样,正是在默默无闻中,我们成就了我们。而默默无闻的我们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所以,请不要小看默默无闻。所以,当我们有机会再一次选择时,恳请每一个人都想想那些如你我一样默默无闻或已被遗忘的人。

注释:

[1] 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作家和导演,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的制作人。

[2] 薇薇安·迈尔(Vivian Dorothy Maier, 1926-2009)美国街头摄影师,其作品在她去世后被发现和认可。

猜你喜欢
薇薇安迈尔保姆
薇薇安·迈尔:隐藏在保姆身份下的摄影师
你只是没有赢
你只是没有赢
在保姆家午睡
16招帮您培养好保姆
如此保姆
主妇与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