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手术治疗肝血管肉瘤1例

2020-05-12 05:44刘相艳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化学治疗肝移植肝细胞

刘相艳 庄 莉

作者单位:310022 树兰(杭州)医院肝移植中心

肝血管肉瘤(HAS)是一种罕见的内皮源性肿瘤,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53%~2%[1-2]。HAS发病迅速,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平均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3]。肝血管肉瘤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本文汇报1例误诊为肝细胞癌的肝血管肉瘤。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销售员。2017年6月8日因“双下肢水肿1周”入院。患者入院时无乏力、纳差、腹痛、消瘦等不适,CT示肝占位。患者既往有长期饮酒史,无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双下肢轻度水肿,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余体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187 μmol/L,直接胆红素157 μmol/L,血浆氨 8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6 s,糖类抗原125(CA125) 43.69 U/mL,铁蛋白421.7 ng/m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均阴性。腹部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肝细胞癌。PET/CT示:肝内多发病变伴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肝细胞癌可能性大,肝外未见转移性病灶。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由于患者肝脏多发肿瘤,无法行手术切除,为延长生存时间,于2017年6月30日行挽救性肝移植。术中见肝硬化明显,肝内多发占位,较大肿块直径10 cm,肝脏淤胆明显,少量腹水,未见肿瘤肝外转移。病理结果:上皮样血管肉瘤伴坏死(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99阳性,CD34阳性,CK19灶阳性,Ki-67阳性30%,EMA灶阳性,Hepatocyte阴性,CKP阴性,CK8/18阴性,p53阴性,F8阴性。术后长期服用他克莫司+麦考酚那肠溶片抗排异治疗,维持FK-506水平6~8 ng/mL。术后1个月肝功能恢复出院。术后3个月起出现骶尾部疼痛,腰椎MRI示:腰椎及骶尾椎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片状及团状稍高T1稍高T2信号,界不清,T2 STIR高信号,腰椎多发骨质破坏,转移瘤考虑(图2)。予他克莫司减量,加用西罗莫司抗排异治疗,并行全身化学治疗(表柔比星+异环磷酰胺+恩度),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发现肝内弥漫性复发转移,肝脏MRI示:肝内多发类圆形病灶,稍高T1稍高T2信号,边界欠清,DW1呈稍高信号,考虑肝脏弥漫多发转移瘤(图3)。予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和仑伐替尼、来那度胺、贝伐珠单抗等治疗,均效果不佳,最终于术后17个月死于肿瘤全身转移引起的多脏器衰竭。

图1 病肝病理 HE染色 ×100

图2 术后3个月腰椎MRI影像

图3 术后7个月肝脏MRI影像

2 讨论

HAS是一种罕见的内皮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但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以上,发病高峰期为60岁[4]。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接触氯乙烯、砷剂及二氧化钍等有关,有研究报道长期口服甾体激素会导致HAS[5-6],亦有良性肝血管瘤恶变为HAS的报道[7]。

HAS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王建等[1]分析了16例H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表现为腹胀、腹痛,其他的表现为腹部包块、黄疸、腹水、发热,另有2例出现肿瘤破裂导致的急腹症和贫血,术前仅有1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为HAS,确诊率为7.69%。临床上HAS需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肝衰竭以及肝小静脉闭塞等疾病鉴别诊断。在增强CT和MRI中,HAS病变表现为多发结节、显性肿块或弥漫性浸润,但在各扫描期,病灶的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同期的肝动脉和腹主动脉[8]。PET/CT可帮助诊断有无肝外转移瘤[9]。HAS的确诊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结果或尸检。HAS的典型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覆盖性生长,肝窦状隙扩张,内皮细胞肥大,肿瘤细胞多角形,细胞核不典型,颜色深染。CD31、CD34和ERG等血管内皮标志物阳性可帮助确诊HAS[10]。

目前手术切除是HAS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后联合规范化学治疗(铂类联合其他化学治疗药物,如多柔吡星、阿霉素、氟尿嘧啶等)可能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对于合并自发性出血的HAS患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TAE)是首选的治疗方案[11]。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弥漫性HAS患者,可考虑行经皮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12]。肝移植手术可作为一种尝试性治疗手段,但预后欠佳。Husted等[13]分析了19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HAS患者,术后18个月复发率为100%,5年生存率仅5%。李俊杰等[14]报道了2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HAS患者,分别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因肿瘤复发、转移而死亡。

贝伐单抗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病例术前误诊为肝细胞癌,因合并肝功能衰竭,术前未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以明确病理诊断,术后病理诊断为HAS。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肿瘤多发转移,根据病理结果,在全身化学治疗的基础上,先后给予仑伐替尼靶向治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均未能明显缓解病情,最终因肿瘤全身转移引起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总之,HAS的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无乙型肝炎病史、AFP阴性的多发性肝脏肿瘤患者,尤其是有氯乙烯等毒物接触史的患者,要高度怀疑HAS。对于无出血或肝衰竭的患者,可考虑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对单发的HAS首选手术治疗,肝移植术可作为合并肝衰竭、不能耐受其他治疗的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手段,但远期预后并不理想,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故目前不推荐肝移植手术作为HAS的积极治疗手段[13-16]。

猜你喜欢
化学治疗肝移植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化学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含奥沙利铂化学治疗方案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远处转移性鼻咽癌的效果观察
91例化学治疗药物致Ⅳ度骨髓抑制临床分析
1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学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