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码RNA SchLAH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2020-05-12 06:29阿丽亚热哈提何方平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肝癌淋巴结肿瘤

阿丽亚·热哈提 何方平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据全球统计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在男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5位,病死率居第2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7位和第6位[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切除、肝移植和索拉非尼化学治疗等方法治疗肝癌,但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患者存活率较低[2]。因此,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但无蛋白质编码潜能的RNA转录产物。随着对lncRNA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可调节一系列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尤其是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多种肿瘤中均可发现lncRNA异常表达,这些异常表达的lncRNA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基因表达[3]。Ge等[4]研究发现,SchLAH可能通过与肉瘤融合蛋白(FUS)相互作用,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提示SchLAH对于治疗肝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行肝切除术的96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分析,探讨SchLAH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96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冰冻标本,并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标本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肝癌。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96例肝癌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年龄为(53.16±9.47)岁;肿瘤>5 cm 34例,<5 cm 62例;甲胎蛋白(AFP)<20 μg/L 31例,≥20 μg/L 65例;临床分期Ⅰ~Ⅱ期 69例,Ⅲ期27例;伴淋巴结转移18例,远处转移4例。

1.2 方法

1.2.1 总RNA提取 取出于液氮中保存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快速转入研钵中研磨,注意保持研钵处于低温状态,研磨至粉末状后加入1 mL Trizol试剂。(1)均浆分相:取1 mL上述裂解过组织的Trizol液,转移至1.5 mL离心管中,室温静置5 min,加入200 μL三氯甲烷,剧烈震荡混匀,静置3 min后转移至离心机低温(4 ℃)离心,10 000 r/min离心15 min。(2)RNA沉淀:离心后取400 μL上层液体转移至另一支EP管中,加入等量异丙醇。静置15 min后置于离心机低温(4 ℃)离心,10 000 r/min离心15 min。(3)洗涤沉淀:弃上清液,加入1 mL 75%乙醇后将EP管上下颠倒2次,然后低温(4 ℃)离心,7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于空气中干燥至RNA沉淀逐渐透明,加入40 μL无RNA 酶水溶解,于-70 ℃保存。

1.2.2 cDNA样品合成 吸取1 μg总RNA,使用Invitrogen公司的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 kit进行反转录。cDNA于-20 ℃保存,作为下一步qRT-PCR的模板。

1.2.3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chLAH的表达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模板或引物配置 PCR 反应的混合液,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采用Taqman 探针法检测SchLAH的表达值,以β-肌动蛋白作为内部对照的表达量,相对表达量采用比较CT法(2-△△CT)进行数据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chLAH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结果显示,SchLAH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3.13±0.63,显著低于癌旁组织(5.3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肝癌组织中SchLAH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SchLAH的表达与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AFP水平、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临床分期为Ⅲ期、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的SchLAH相对表达量比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SchLAH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肝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5]。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其具体的分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参与了生物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并且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6-8]。Chen等[9]研究发现,lncRNA lncZic2通过蛋白激酶C底物MARCKS和MARCKSL1驱动肝癌起始细胞的自我更新,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Wang等[10]研究发现,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介导的lncRNA可上调HOXD-AS1,促进肝癌细胞转移,对于肝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因此,探讨lncRNA在肝癌中的转移机制有利于促进肝癌的有效诊断及治疗的发展,对提高肝癌患者整体预后也有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深入,lncRNA在肝癌细胞转化和转移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lncRNA既可起促癌作用,又可起抑癌作用。郑清盛等[11]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了7种与肿瘤相关的lncRNA,发现SNHG5、IGF2AS、PCA3、HIF-α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尤其是lncRNA IGF2AS表达的差异最为显著,其在肝癌的发展及预后研究中有重要意义。邢宏松等[12]的研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lncRNA NEAT1呈高表达,沉默lncRNA NEAT1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211/SATB2信号通路有关。郭鹏等[13]的研究显示,lncRNA CCAT2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均呈高表达,可促进细胞增殖及转移。吕细林等[14]的研究发现,lncRNA H19通过促进miR-124-3p表达,进而抑制其靶基因Cyclin D1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发挥抑癌作用。本研究发现,SchLAH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提示SchLAH在机体内可能发挥抑癌作用。

肝癌患者经治疗后的复发率、转移率均较高,患者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本研究对肝癌组织中SchLAH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肝癌的预后及诊疗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 SchLAH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SchLAH低表达可促进肿瘤发展、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提示SchLAH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或许可成为一个潜在的、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肝癌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对于肝癌的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Ge等[4]研究发现,肝细胞癌中SchLAH的表达普遍下调,SchLAH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较短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且该研究还提示SchLAH可能通过与FUS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SchLAH对预后的价值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lncRNA SchLAH在肝癌组织中相对低表达,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

猜你喜欢
肝癌淋巴结肿瘤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ceRNA与肿瘤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