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的四个源泉

2020-05-13 14:22赖星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源泉自信高职教育

赖星华

摘 要 发展自信缺失是阻碍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塑发展自信首先要树立道路自信。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来源于历史科学总结,来源于国情清醒认知,来源于理论深入探索,来源于办学成就。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应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发展道路上开辟自我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源泉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6-0039-04

《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把“发展自信缺失”列为阻碍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四大挑战之首。发展自信,首先是发展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前途和兴衰。所谓发展道路自信,是指承担高职教育的院校对本校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的充分信心,是一种对职业教育客观规律和基本校情清醒的自我认知和积极践行。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自信汇成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自信,其源泉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来源于历史科学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1862-1922年实业教育阶段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图强,“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西方国家教育制度兴起了开办实业学堂的高潮,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种区别于中国传统经史之学的实业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始。第一所高等职业学院当属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8月,培养翻译和办理外交事务的人员。第一所高等技术学院则是创建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培养海洋运输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一阶段历时60年,名为实业教育,承担实业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实业学堂。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统计,1921年全国各地已有各级各类实业学堂842所[2]。清末受时局限制,还没有为满足“闲逸的好奇”的普通高等教育,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走在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前列。实业学堂首先是近代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中国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熟练高级工,直接催生了实业学堂的诞生。其次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西学东渐”后,以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认识到,传统的经史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要经世致用,于是反对旧学倡导新学,开办新式学堂把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二)1922-1949年职业教育阶段

1922年9月,当时的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制定了新的学制,将实业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并要求在各级普通学校都要举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这一阶段历时27年,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称之为专科学校,国民政府于1929年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把高等职业教育分为甲乙丙丁4种类型42科。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首先得益于黄炎培等一大批教育家对职业教育思想的宣传和践行。1917年,黄炎培联合一大批知名人士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试验推广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专门撰文辨析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实业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但专指农工商3科,范围比职业教育窄,在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还对职业教育的定义和目的进行了阐发;同时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推介外国职业教育理论、动态,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这个时期教育转向学习美国,受美国教育体制影响,将职业教育正式列入新学制,成为教育的一大类型。但因长期战乱,高等职业教育时兴时废,1949年全国高校包括专科学校在内也就205所,在校生11.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低潮。

(三)1949-1985年技术教育阶段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人才需求长期处于中低层次。因此,这一阶段的高职教育呈零星状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盛行。由于建国初年全面学习苏联,同时,为了与旧中国的“职业教育”相区别,改称为“技术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范学校、职业高中等成为技术教育的绝对主体。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中专(技校)同时招收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在教育层次上,既有中等技术(职业)教育,也有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受到摧残;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据统计,截至1985年,全国职业学校已发展到8070所[3]。

(四)1985年至今职业(技术)教育阶段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角度确认了“职业教育”的称谓。至此,“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混用。随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掀起了兴办高职院校的高潮,现在基本上每个地级市都有一所高职院校。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一系列文件,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发展道路。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418所,年招生368.83万人,在校生1133.7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6.63%、40.05%,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中國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产教融合”。无论是京师同文馆还是福州船政学堂,都是官办学堂。京师同文馆既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也承担翻译出版实务;福州船政学堂则是福州船政局这个“国有”企业的附设。高等职业教育可谓时局的晴雨表,它的发展之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其称谓和职责的变化更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每所高职院校都可以从高职教育历史长河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回顾自己学校走过的路,进行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增强办学的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要沿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发展,这是对历史经验科学的总结,宏观上高职教育要和经济产业“产教融合”,微观上高职院校要和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并开创自己独特的模式。

二、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来源于国情清醒认知

从高职教育发展100多年的历程来看,发展道路受当政者影响巨大,而当政者对办学之路,无论是招生的对象、办学的层次、专业的开设、教学的模式等,都是在对当时的国情民意全面预判下的决策。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央政府不全面开放高职院校升本,正是源自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知。全面开放高职院校升本,有利于构建职业教育“中-专-本-研”完整体系,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避免职业教育定势为“低层次”教育。弊端则是办学类型特色缺失,横向“千校一面”,纵向“层次升级”,一轰而上变成学术教育竞赛。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职业教育有上移的压力,但总体还处于内涵建设阶段。为满足部分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中央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同时允许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样,在大局上既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可以要求高职院校沉心于内涵建设,办出特色。而在内涵建设上,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但要结合本国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创新。当前教育部力推的“现代学徒制”就有别于英国的“学徒制”,充满了中国元素。

从实践来看,不管是企业办学、政府办学,还是行业办學,抑或是多元办学,中国高职教育从未脱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线,什么时候产教融合紧密、校企合作深入,什么时候高职教育就发达。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路径。

三、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来源于理论深入探索

高职教育到底是一个层次教育还是类型教育?如何办出类型特色?一个时期,高职教育被定格在专科层次,“横向求同、纵向攀升”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之路。其实,早在清末就有智者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在1904年《添聘普通教习详文》中提出:“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4]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探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开篇即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至此,高职教育类型说基本得到各界认可。

既然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类型,那么高职教育的特征是什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认为,高职教育有三大特征:跨界、整合和重构[5]。跨界是指高职教育横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行业机构,需要协同育人;整合是指高职教育要将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需求与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需求整合为一体;重构是指从普通教育基于存储的仓库式课程结构走向基于应用的工作过程课程结构的重构。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我们确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强调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这也是走出类型特色办学的总路径,在这个总路径下,各个高职院校应当有自己的办学之路。

四、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来源于办学成就

中国高职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从教育规模上看,2019年全国共有1423所高职院校,年招生总规模近470万人,在校生1200多万人,共开设8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从教育质量上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2%,就业质量持续向好,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到86%,毕业3年后月收入增幅达到76.2%。从教育影响上看,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接近60%,高职院校在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等方面贡献巨大。而且,中国高职教育已走出国门,在世界高职教育界占有重要的地位,2018年高职院校接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达1.7万人,师生“走出去”与教学标准“走出去”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支点,876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806个,其中595个专业教学标准落地国(境)外。当前,沿边境省份院校积极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正在探索实践“国门高职”新模式。从教育体制来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已相对分开,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立交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层面组建了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建成约1300个职教集团,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

就每个高职院校而言,从办学硬件到软件,从办学理念到实施体系,从学生来源到就业质量,从专业建设到社会服务,经过长期的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需要横向与兄弟院校比较,为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与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的一流校比,我们的差距在缩小;与起点一致、条件相当的学校比,我们发展更快;与改旗易帜、发展思路不清的学校比,我们发展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要与历史上的自己比较,在不断进取的成绩上树立发展的自信。

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自信是建立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上的,各个高职院校要善于挖掘自信的源泉,坚守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道路,这是发展自信的基础。高职院校坚守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道路还要根据各自特点,采取更加具体明晰的方案,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01).

[2]吳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51.

[3]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3.

[4]黄炎培.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138.

[5]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N].光明日报,2019-03-12(13).

Abstract  The lack of self-confidence i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irst step to rebuild self-confidence in development is to establish road self-confidence. Self-confi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es from historical scientific summary, sober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conditions, in-depth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great success in running schools. At present, eac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open up a road of self-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road of“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self-confidence; sources

Author  Lai Xinghua, research associate of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猜你喜欢
源泉自信高职教育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欢喜冤家放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