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文献综述研究

2020-05-14 04:32叶婷婷
魅力中国 2020年1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学者素质

叶婷婷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强,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多,据《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834万,其中本科毕业生119801人,占比51.86%。在宏观政策方面就业被优先安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是稳定和扩大就业[1]。当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显突出:如“慢就业”已逐渐成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职业发展认知的变化、自我认同的缺失、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约等[2]。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刻不容缓,除了进行就业指导和提供相关就业岗位,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就该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第二课堂活动相关研究

笔者在知网上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关键词搜索,截止2019年为止,共得出相关文献550篇,文章只有部分学者给出第二课堂的概念,但明确给出“第二课堂”定义的学者较少,比如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蔡克勇、冯向东认把第二课堂归结为学生教学计划之外的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3]。王国辉等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阵地,学生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可以培养能力、学习知识,已达到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4]。孙颖认为高校共青团的“第二课堂”是一系类的课程和活动,围绕着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思想教育、素质拓展等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5]。

截止目前,学生二课堂活动的定义在高等教育中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2002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社会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会说呢过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明确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为第二课堂成绩的范畴[6]。

三、就业质量相关研究

20 世纪 60年代末70 年代初,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就业质量”。目前“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单一维度阶段:最初学者将就业绩效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唯一维度,而就业绩效是劳动者是否能够找到工作为评价指标。第二个阶段更多学者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国外学者Davoine ,Erhel最早将性别平等、工作条件、薪酬的合理性等加入了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7]。在我国比较早研究是将就业薪资、就业地点等客观因素和工作氛围、工作满意度等主观因素同时纳入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8]。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将职业成熟度和前面提到的劳动者个体特征同时作为就业绩效的影响因素[9]。随后就业价值观、就业条件观、工作生活的平衡、工作与专业的匹配程度、职业尊重因素、保障性和稳定性等多作为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被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10-12]。也有国外学生认为就业质量是对学生在校表现与就业倾向与意愿之间的适应性评价[13]。

四、“第二课堂与“就业”关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本人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1999年到2019年20年间以关键字“第二课堂”和“就业”同时进行学术论文的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9篇。

1999年到2008年是第二课堂活动与就业关系的一个探索和尝试阶段,已有部分研究人员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通过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聂国军、朱来斌二人首次在2001年发表相关文章,朱来斌在研究中简要就学生辅导、助困、第二课堂活动、就业等方面进行探索[14];随后也有学者提出实行课外学分制,给学生的大学设立以 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该课程设立学分,贯穿大学生教育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15]。2007年开始,已经有学者明确提出二课堂建设与就业的关系,庞金玲等人明确提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题的相关研究[16]。

2009年至今,是第二课堂活动和就业关系研究进一步开展阶段: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凸显,从而也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2009年大学毕业生约为610万人,但2009年的工作岗位只有150万个左右。在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新的突破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思考的问题。

从2010年开始已经开始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第二课堂和就业的关系。2009年研究者王林祥,吴剑,沈雁飞等人首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大学生第二课堂经历满意度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17]。随后几年中,研究者杜碧莹对本单位往届毕业生发出就业之质量调查问卷,从中发现毕业生希望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力和创新能力[18]。随后,有学者更进一步提出第二课堂活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学者马晓琳用数据模型验证了两者的对应关系,为高校合理和有针对性地举办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学生有效选择二课堂活动提供了参考[19]。

在这个阶段,部分研究者用更强有力的数据模型进一步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延展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为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了数据和载体支撑。

与此同时,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关系,相关专家也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开展了一系列第二课堂育人方案、机制、模式等方面的衍生研究。有的学者以学生参与二课堂的积极性和在其中的表现为切入点,提出高校在以第二课堂活动为抓手的人才培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20]。屠丹丹将第二课堂中的专项活动创业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用数据说明创业教育的作用,并探讨建立创业教育开展的长效机制[21]。

韩雪峰,刘洋等人提出参与二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就创业的能力[22]。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是从第二课堂的实际状况出发,初步探索了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更一步地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更一步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直接获取就业机会,就业满意度、就业薪资等的关系尚未有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有着独特,明显的优势。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探索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及成功就业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学者素质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学者介绍
01—02合刊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学者介绍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