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江南平地果园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与突破

2020-05-19 10:50文|图
中国果业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深沟排水沟管子

文|图 清 扬

【导读】 机械化是我国水果生产的必然选择。多雨的南方平地果园,地下水位高,做好排水系统是果树正常生长生产的先决条件,而要实现机械化作业就必须对传统的排水体系进行适应性改造,将传统的明沟明渠改为暗沟暗渠,以利机械的行走。

“你觉得这家果园在适合机械化作业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问绍兴哈玛匠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绍林。他带了数台机械在浙江新理想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理想”)的果园里做了一番实地演示,包括大棚里的桔园和露地棚架式的梨园。

“首先是进出不是特别理想,机械能进,但是要倒退,首先要把进出节点再稍微调整一下,那样效率会更高。我们用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不能在转弯调头上浪费时间。然后是柑桔园里的沟要稍微修复一下,包括梨园从道路到果园的台阶也要做成坡形……”

新理想有梨园400亩 (26.67 hm2)和桔园100 亩(6.67 hm2),主栽品种分别是“翠冠”和“红美人”。“红美人”是种在大棚里的,单栋的蔬菜大棚,宽8 m,种2行,株距3 m,起墩(垄)种植,中间和两侧都有浅沟。冯绍林带去的日本丸山SSA-E501DX打药机,长度为2.9 m,能进棚作业,但走得崎岖,过墩(垄)跨沟,亏得动力强劲,操作熟练,几次滑入沟中都能脱困而出。

“这个改造倒没有问题,今后如果配齐全部机械后,这些基础设施肯定会做好的。”新理想的老板胡晓海在一旁应道。去年他买了一台履带式运输车,为了适应运输车的行走,就在梨园大动了一番干戈,对排水沟等做了改造。

新理想所在的嘉兴属于杭嘉湖平原的水网地带,雨水多,地下水位高,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是种好果树的前提保证。胡晓海原先是按照当地传统的方法来建园,行距5~6 m,每行开一条齐膝高的深沟。几年下来,他就发现这种沟渠纵横的果园根本无法进行机械作业,无奈之下,他又平覆了一部分深沟,把原来一行一条的沟渠变成现在的隔行一条,填掉的那条深沟变成机械通道。

“你觉得这样的改造能够提高多少工作效率?”我问胡晓海。

“提高很多的。”胡晓海应道:“原来施有机肥需要工人一袋一袋地扛进去,很麻烦的。现在用履带运输车,只要一个人在前面开,另外一个人在上面沿途将肥料袋子翻下去就行了。”

“等于说现在这条路开出来,对运输车是管用的,包括以后梨果采摘后也能这样运出来。”我触类旁通,大致明白了现有改造的作用。便又问:“这样的改造花了多少钱?”

“这个钱我没仔细去算过。我买了一台小挖机,作业的工人是月薪制的,也做其他工作,他有空就去挖一点,我没特意去算用了多少人工。”胡晓海说。

“买来的小挖机花了多少钱?”

“将近6万元。”胡晓海说:“不过,我现在极力反对买这种机械,质量太差了,三天两头修。亏得我们作业的师傅水平还不错,基本上都是自己修,叫厂家发零件过来就可以了,不然麻烦就大了。如果我重新再买的话,肯定会花十几万买台好点的。”

“十几万还不够,像这台日本久保田的机械要22万左右,是最好的小挖机。”冯绍林对国内外果园机械的行情都很熟悉:“我不知道说这个话合不合适?很多用户觉得掏20多万有点贵,买个便宜的先试用。你今天已经用过了,得出的结论是不好用。前几天有个果园老板咨询我挖机的事情,我建议他买个质量好点的,他说我买个两三万的就行。我说真的不行,老坏,他说老坏也没问题……”

“久保田的我也去问过,的确要20多万。我买东西还是有质量意识的,不光是奔着便宜去买的。再好点的国产挖机也有,我是找到这个最小的型号,这种型号就他们这一家和久保田有,但是价格差了好几倍嘛。我肯定要考虑性价比。”胡晓海解释说。

“要算一下经济账。”我笑道。毕竟这是一个“苦逼”的行业。

改造后的那条通道走机械确实快捷多了,无论打药机还是割草机,都能行走自如。但另一条还留有深沟的行间就麻烦了,也能过,5 m的行距除去1 m宽的深沟,两侧还有2 m的通道,再除去一些斜生主枝的障碍,宽度为1.2 m的打药机勉强能过,但行进速度明显慢了许多。倒是那台长度为1.95 m、宽度为1 m的罗宾4W22割草机更加灵活,无论行间株间都能穿行自如。冯绍林驾着它沿深沟边缘走了一阵,连沟边堆起的泥块都被割平。

“割草没问题,但打药机走深沟那里要非常小心,速度就没有那么流畅,打药的时间起码要增加一倍。”冯绍林分别走了几趟作业道和深沟两侧的行间总结道。

“当初改造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打药机和割草机吗?”我问胡晓海。我原先是期望打药机的喷雾范围能管两行,这样就能避开有深沟的那行,但从现场的作业效果来看,我还是担心枝叶茂盛后树冠另一侧的药液覆盖率。

“原来没有考虑这一块。”胡晓海说:“打药机看是看过,但没有特意为这个做准备。”

这又让我想起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看到的果园偏沟的设计,把中间的排水沟统一移至一侧,在不影响排水沟配置的前提下,让行间变成可供机械通过的通道。“要是当初深沟开在一侧就好办了。”我遗憾地说。

若是新理想的梨园行间深沟能侧移1 m,其中一侧的空间就变成3 m宽,那么走1.2 m宽的打药机就绰绰有余了。

“你要做暗排?”冯绍林问孙建勤。我们到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家庭农场时,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满园的桃花,冯绍林第一眼看到的则是堆放在桃园中成捆的渗水管,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即就猜出孙建勤想干什么。

“对啊!这段时间正在铺管,有一部分管子已经铺下去了。”孙建勤去年从冯绍林那里订购了很多机械,所以必须对果园进行改造以适应机械作业。“我这个桃园也是本地的示范园,去年订购的这么多机械也是当地产业协会掏钱买的,所以我就想着怎么样才能把这些机械的示范作用真正做出来。”

孙建勤坚持的桃树生草栽培和长梢修剪与当地传统做法格格不入,曾被视为阳山水蜜桃的“异类”,直到这两年屡获江苏省和全国金奖,才渐渐地得到大家的认可,并成为当地的标杆果园。

“你的暗排是怎么设计的?”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也把注意力集中到暗排上。

我在冯绍林的门店中看过暗排的模型,泥土下面是一层石子,包裹着管子,起到渗透和过滤作用,防止泥浆堵塞管子上的渗水孔,但我在孙建勤的现场没有看到石子。

“很简单,我把排水沟的淤泥先清理干净,把外径110 mm的渗水管放下去,然后盖上修剪下来的桃枝和旁边果园收集过来的葡萄枝,再把两边的土覆上去。因为我原来是两行一垄,垄间的排水沟是用开沟机开的,大概有50 cm深,后来又人工加深了2次,挖下去至少20 cm,深的地方估计有1 m,所以回填之后沟两侧1.5 m范围内的地面要比原来低15 cm。”孙建勤讲解道。

“相当于中间还有条浅沟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新理想改造后的场景。

“对,浅沟下面是暗沟。万一雨水来得急,表面的浅沟也能流掉一部分水。”孙建勤应道。

“那垄中间能不能排水?”我担心9 m间隔的暗排能不能满足果园排水需要,毕竟桃树是最怕涝的。

“因为垄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往两边排水,所以垄中间的排水我一点都不怕。”孙建勤解释道。与当地惯用的一行一沟的建园模式不同,孙建勤在7年前就采用两行一垄一沟的建园模式,以方便田间作业。“垄中的行间走机械是没有问题的,但垄间有一条排水沟,机械没法行走,所以我就想办法把这条沟填了。”

“你是当地第一家做暗排的吗?”我问他。

“那肯定是第一家。”孙建勤得意地说:“我在阳山脚下的新基地,在去年建园时就已经采用暗排系统,起垄栽培,行间暗沟,深70~100 cm。 ”

“排水的效果如何?”我去年去过他在阳山脚下的新桃园,因为已建成,所以没看到他的暗排结构。

“效果很好,暴雨过后2个小时就没有任何积水了。我在那里还特意留了一行没有做暗排的,下雨过后3~5天还有积水。”孙建勤笑着说。

“造价要多少?”我问老果园明沟改暗沟的成本,这很关键。

“其实很便宜的,”孙建勤应道:“渗水管我买了2万多,一共40亩(2.67 hm2)地,沟是现成的,人工也是现成的,反正疫情期间工人没什么活干,就叫他们清沟铺管了。”

看来也是笔 “糊涂账”。我转身问冯绍林:“你做的那种模型一亩 (667 m2)地的造价要多少?”

“首先是材料的成本,我的管子的价格是11元/m,连外面一层无纺布。如果按5 m的行距计算,一亩地相当于需要管子130 m左右,那么每亩地的材料成本就是1 400~1 500元。人工成本增加不了多少,如果不做暗排,是不是还要挖沟……”

“对,”孙建勤附和道:“明沟每年还得清沟,每年至少一次,这个成本至少要1~2元/m吧!”

“那你的意思是用暗排,其实人工成本基本上是没有增加的。”我似乎触碰到一个关键点。

“人工费用增加不了多少,”冯绍林接着说:“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管子的费用。如果要做得好,其实最大的成本是石子的成本。最好的方法是在管子的四周放一些石子。树枝会烂,石子永远不会烂,放上石子,暗排就会使用得更长久些。”

“日本是用石子的,但现在石子太贵了。”孙建勤应道。

“用石子会破坏土壤。”我从另一个角度否定冯绍林的提议。我最早是在上海天母果园看到用石子配合渗水管建的暗排系统,当时就觉得这种方法不符合国情。

冯绍林没有坚持,接着探讨道:“现在还有个问题我没有搞清楚,这个管子到底埋多深是最合适的?”

“埋多深关键要看你的外围排水沟的深度。”孙建勤答道:“理论上要想让果树长得好,根系必须长得深,管子是应该埋深一点,但是这个深度受外围排水沟的制约,外围沟做浅了,排不出去水,暗排管子埋得再深也没用。”

“对!这就要求:第一个是出水口要低;第二个主排水沟要深,有落差才能排出去;第三个小区的长度不能太长,控制在50 m之内。”冯绍林说。听得出来,他对这个暗排系统的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觉得现在明沟的深度就是最合适的。”我的答案更简单,既然明沟的排水系统能满足排水的需要,那暗沟采用相同的深度应该是没问题的,果树的生长也不会因为排水沟的“明”和“暗”而产生区别。“按照理论上的说法,地下水位的高度起码在1 m以上,但我们这里的地下水位普遍偏高,有效土层也就40 cm深。”

“所以有机肥要足,土壤调养好了后保水保肥能力才强。”孙建勤又讲到他一直强调的土壤问题。在他的库房门口,还贴着一张“健康的土壤是优质食品的基础”的标语。

“暗排系统在国内外用得最多的地方是足球场、高尔夫球场和城市的绿化草坪,在果园上用得还较少,第一个是成本的问题,第二个是思想观念的问题,现在包括很多专家都认为排水就要开沟,但大都没有考虑到果园机械的使用。”冯绍林提到果园暗排系统得不到普及的两大问题。

“去年我们新建园时弄暗排,就有专家反对,说他们试验过,不成功。”孙建勤说。

“什么原因?”我好奇地问道。

“要么排不了水,涝死了;要么排水太好,干死了。”孙建勤笑着说:“水多要命,水少也要命。”

“你刚才讲的成本,我觉得一亩地可以控制在1 500元左右。”冯绍林接着分析第一个问题。

“那应该能接受啊。”我接着他的话说:“1 500元的造价,按10年的使用期限计算,折算下来每年的成本才150元,而每年清沟的费用都不止这个数。”

“其实大家都没考虑到这个清沟的成本,包括建园开沟的成本,都把这些算到暗排的成本上,所以觉得暗排的造价很高。”冯绍林说。

“从你们推广果园机械化的角度看,这种暗排系统会不会成为以后必备的一个建园标准?”我问冯绍林。

“肯定会!”冯绍林语气坚定地说:“以前南方建园只考虑排水的问题,所以开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现代果园不仅要考虑排水,还要考虑机械化作业,如何做到这两者相互兼容,暗排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不过,我觉得最近两年的果园暗排发展还不会太快。”

“为什么?”我疑问道。

“因为现在人工还好找。我觉得南方果园暗排真正大发展的时候,是人工到了真正非常难找的时候,他觉得必须要用机器的时候了。到这种程度我觉得还要5年左右的时间,这几年是处于一个测试阶段,很少一部分人会用,因为人家都在观望,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效果。”

“那你觉得哪家的暗排系统效果最好?”我继续问道,并列举了这段时间我们一起走访的几家果园的不同类型的暗排系统,包括江苏无锡惠山区建勤家庭农场、江苏常州泛泛家的果园、上海金山的天母果园和上海青浦的哈玛匠果园。

“如果从效果上讲,泛泛家的果园做得最好,因为他是用水泥U型管倒扣,所以最耐久;其次是天母果园,他采用渗水管+石子的方法,也很耐用;然后是哈玛匠果园,他用稻壳代替石子;最后才是孙建勤的,但他的成本是最省的,而泛泛家果园的成本是最高的……”

这是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权衡,但相对而言,效果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在江苏省丹阳市绿舟农场谈到暗排的必要性时,农场负责人吴建明认为,对暗排系统必须要高标准,如果做得马虎,弄个三五年下面堵住了,那对果树来说是毁灭性的。所以,要么不投,要投就干脆一步到位。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我在新理想提到的偏沟设计,相比高投入的暗排系统,偏沟的设计更简单、更经济,几乎没有增加任何建园成本,是目前解决南方平地果园机械化最经济、最实用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深沟排水沟管子
巧取乒乓球
寒区隧道排水沟出口防冻设计研究
巧取乒乓球
丁谓一举而三得
皇家库府遇盗
深沟造林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化的影响
动词“Get”的用法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