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爱的轮回

2020-05-25 02:33李欣展
中小学德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修外婆母亲

李欣展

轻捻素心,不负韶华

1947年,外婆初中毕业便站上了讲台,轻捻一颗素心,静待一季花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小学教室少,而想要读书的孩子多,学校大多实行半日制,上午一波孩子上课,下午换另一波。外婆回忆说:“每户人家的孩子都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六七个,学校资源不够用,只能采取这种轮换制。我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小到七八岁,大到十五六岁,老师采取跟班制。”如今,艰苦的岁月早已尘封,可每每忆及,外婆总是笑靥如花。当年,外婆最喜欢给孩子们的新书包封皮,用的多半是报纸,当然,挂历和年画是极好的,可是一般人家里都没有挂历,年画家里一般不让撕,而且背后总会有浆糊。但是,不管用什么材料,那时候的学生都很爱惜书本,特别淳朴、美好。教室的墙上是用黑油漆刷的黑板,时间一长就会发白,这时外婆就会带来黑墨、刷子,把它重新涂黑,一边涂还一边领着学生们一起唱:“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歌声飘荡在那有点阴暗的小屋里,也飘进了外婆向阳的心坎里。

一根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写春秋,一腔热血育桃李。外婆的梦就这样和学生的梦联结在了一起,他们的生活也盘根交织。当时,为响应国家“半耕半读”的号召,外婆教学之余浇粪淋菜,斩藤养猪,打猎摸鱼,引水灌田……其时,全国还没解放,经济尚未振兴,生活的压力难免如影随形,叫人感慨一粥一飯,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日子清贫却尤为充实,“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每到深夜,月朗风清,外婆便在那盏鸡蛋般大的煤油灯罩下伏案漫笔,不负韶华。

轻吟岁月,抱守初心

1978年,母亲师范毕业,也成了一名小学老师,轻吟一段岁月,静待一份安然。“其实那时候还有待遇更好一些的工作,但她还是坚持选择了当老师。一是因为喜欢,再是因为适合。”母亲口中简简单单的“适合”二字,是一颗初心,是一份执着。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泻出一阵芳香。时代谱写着新的序曲,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便是母亲所在的远郊小学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成套独立的课桌椅井然摆放,教室不再显得拥挤,操场已修缮为水泥地,各种活动和典礼均在此举行,学生整齐排列,笔直挺立,虽然衣着略显陈旧,但精神饱满,那是一种无以言状的庄严感。学校还腾出了一间能容纳五六十人的大教室,既做科学实验室,又兼做教师会议室,母亲和同事们都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优越感,工作激情日益高涨。为节省印刷费用,他们就手写给学生们出题;备课教研互帮互学,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人人争先向上,大家的课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参加区里的集中教研活动,大家都不自觉地提早很久到公交车站等候,生怕因为公交误点失去了宝贵的研修学习机会。“那是一种朝气蓬勃而又笃学务实的风气。”母亲回忆道。

随着韶光流逝,中国教育围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普及走向优质。同时,杭州教育局解码教育发展DNA,造就有持续力的教师队伍,大力创建教师多维成长提升工程,为杭城打造“教育金名片”提供各种保障。杭州教育站上了时代高地,鸟瞰教师的全人关照,如一声春雷,激活了母亲的个性和特性。母亲成了这股浪潮中的“幸运儿”,赶上了好时节,虽大器晚成,但找到了自己“教育成长台”的契合点,衍生出了自己螺旋上升的教育线。“这是一种很真实的获得感。”母亲笑着说,“自我研修、研究支助、自我展示,就像有一种高端牵引力,将我的成长足迹,至下而上,无限延长……”得益于中国教育成长大环境的日臻优越,一大批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般“冒尖”,母亲作为受益者之一,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如今的她,正反哺着中国教育的新兴力量。

轻唱时代,血脉绵延

2010年,师范院校毕业的我成了一名新生教育人。远离喧嚣,信守教育淡泊宁静;立身讲台,甘于教师平凡幸福。在清静中坚守,在安静中执着,在平静中守望。在这样一条平凡之路上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情怀,一种家庭血脉的坚守。

往日斑驳的时光犹如清晨叶尖滴落的露水,滋润了来年的花草。记忆中,母亲时常会带我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几栋平房,小小的操场,还有那挺拔旗杆上飘着的永不褪色的那一抹艳红。最有趣的当属一屋紧挨着一屋此起彼伏传来的朗朗书声,如天籁之音引领着我蹒跚地溜进教室,看那满屋子几十双小眼睛齐刷刷盯着那神奇的黑板……母亲的办公室挤满了书桌,书桌上又堆满了课本,书桌的主人很难聚齐,铃声支配着叔叔阿姨们的脚步,让他们在校园里奔忙,永不停歇。在那里,我最喜欢静静地端详他们批改作业的样子,有时也会拿出一本小人书,用稚嫩的小手握起红笔,学着母亲的样子勾画……

如今,我“重生”在了这“有趣的地方”,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地盘”。只是,这“地盘”因中国教育的飞速发展有了更完美的化身——“乐学之地”:古木、喷泉相映成趣,浮雕、校碑庄重精巧,广场、跑道别具匠心,校园雅致而不失时代气息。教师有了更持久的职业幸福感,得益于教学资源均衡优质高位发展,从原来的一线式教学向多线式教学转变,多层次的研修平台,各类学科的科研专场,教师可以自主地规划自我的发展,设计个人的研修计划……教育的视角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以有趣味的课程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成长创造着无限可能。而孩子们的悄然变化,正是其身心成长的印记,心灵拔节的表征,更是中国教育日臻成熟最真实的诠释。这,是一个全域优质的美好教育新时代!

而我,也在这个开放包容、前沿高端的大环境中寻找着自己的成长“支点”,行走在“破茧成蝶”的幻变之路上……

时光流逝,恍若昨日。岁月的蕴涵和沉淀,积攒了中国教育今日的喷薄,也见证了教育人的成长。外婆和母亲这一代教育人用她们的热血与青春为教育发展助力,如今她们老去,“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一代的教育人正茁壮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立志要如外婆和母亲一般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教学之路上,潜心教书,安心育人,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教育助阵。

怀着这样的情愫,我常常一卷隽永,搁笔感怀,透过岁月的浮尘,仿佛望见三尺讲台的坚守与共守,沉淀和传承的教育情怀丰盈延续,任岁月如梭,初心不改。

教育,是一场爱的轮回。

(作者单位:杭州市文津小学浙江杭州  31001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研修外婆母亲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破耳兔
唠叨的外婆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外婆的钱
外婆回来了
给母亲的信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