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瘟疫的古代名医

2020-06-04 08:06嵇立平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张仲景华佗名医

文 嵇立平

在我国古代,疫病有多种称谓:疠、伤寒、温病、时气等,中医统称为瘟疫。瘟疫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如早在甲骨文的《卜辞》中便有“疾年”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也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据张志斌先生所编的《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我国从公元前600 多年到1840 年的2000 多年间,有史料记载的大大小小的疫情共发生过800 多次,平均二三十年就发生一次。例如《后汉书》记载,汉桓帝与汉献帝统治的70 余年中,疫病流行17 次,是我国非常罕见的瘟疫频发期。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详尽地描述出当时瘟疫肆虐,许多人家阖家死亡,甚至是全族而丧的社会惨状。

时疫流行,激发了人们抗击疫病的意志和决心,一些医士开始进行攻克疾病的艰辛探索。中国历史上,诞生了许多抗击瘟疫的名医大家。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154—约215~219),名机,字仲景。他自述说,其家族本是200 余人大族,自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 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文中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也包括当时的瘟疫这种传染病。)面对肆虐的瘟疫,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下决心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亲自坐堂行医,将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治愈者无数。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张仲景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万世医宗”。

“神医”华佗

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科、儿科、针灸等各科临证诊治,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华佗对治疗瘟疫流行病也颇有建树。建安年间流行“黄疸病”,华佗经过对各种草药的反复试验,发现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治疗“黄疸病”很有疗效,救治了许多患者。后来因此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中药谚语。(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青蒿素由此成为治疗疟疾的新药。)后世称华佗为“神医”,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中国瘟病学奠基人吴有性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明崇祯十五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吴有性不顾自身安危,亲涉疫区了解疫情。他痛感当时医治瘟疫的疗法无效,遂发愤探求,创制了“达原饮”方剂,收效甚好。此后,吴有性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他在书中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即认为瘟疫传播途径为呼吸道。这一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清史稿·吴有性传》载:“有性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瘟疫论》完善了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打开了瘟疫诊治的大门,对后来的防疫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吴有性因此被称为我国瘟病学的奠基人。

在与瘟疫斗争的漫长历史中,我国古代不断涌现出一些名医、大医。今天,在与新型瘟疫的抗争中,又出现了钟南山、李兰娟等名医、“国士”。他们的名字会与古代医林先贤一样,被人们铭记、敬仰。

猜你喜欢
张仲景华佗名医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小华佗拜师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五禽戏
善良的打劫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