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分类述评
——兼论技术创新分类的一个新视角

2020-06-07 01:56邹坦永
关键词:分类法渐进式宏观

邹坦永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451191)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的性质和分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严谨的技术创新分类可以为企业研发和创新指明方向。然而,技术创新的分类多种多样,在内涵上并不统一,外延上也不一致。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往往从各自立场选取不同视角进行分类研究,所以技术创新的类型繁多,比如激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真正新颖创新、连续与非连续创新、利基创新、架构创新、颠覆式创新等。这些术语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存在诸多分歧。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依然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定义。在很多分类中,有些只是称谓不同而内容相同,如有些被称为激进式、非连续的创新,其实属于渐进式创新范畴,也有些称谓既有区别又有交叉,给研究和实证带来极大困惑与不便。这就有必要对技术创新的类型进行统一,澄清其内涵,这样才便于在统一口径下开展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发现,宏观与微观、市场与技术维度是普遍采用的分类依据。事实表明,这些维度并不能涵盖全部创新类型。在识别创新时,不应单一从宏观与微观、技术与市场维度来考察,有必要引入产业、产品等维度,并且将宏观、微观、技术、市场、产业、产品等六维度放在同一框架下加以审视,这样才更加全面、合理。

一、技术创新类型及不一致性表现

(一)创新、技术创新与创新性

熊彼特创新理论下的创新包括采用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拥有某种生产要素的供应来源、新组织等五个方面[1],后来学者将之分别对应于产品、技术(新技术与工艺)、市场、资源配置和组织(制度)创新。[2-4]从创新性(innovativeness)来看,创新具有激进性和渐进性;从技术视角看,创新的渐进性是普遍规律。[5-6]一般而言,创新内涵包含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维度。然而,现有文献在进行创新分类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没有统一的划分基础;二是混淆了创新与创新性。创新性主要是指技术的新颖程度(novelty)。Rosanna Garcia和Roger Calantone[7]、吴晓波等[8]指出,创新性通常用来测量一项创新的新颖程度。高创新性产品一般是指新颖程度较高的产品,而低创新性产品是指新颖程度较低的产品。但是,在现有文献中,究竟从什么研究视角判断新颖程度及新颖程度的认定标准选取并不具有一致性。大多数文献是从企业创新的新颖性进行研究的,也有文献是从世界新颖、部门新颖、产业新颖、市场新颖和消费者新颖等视角加以研究的。这种界定创新性的相对性质导致人们难以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不同的分析单元中进行比较。尽管创新性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但一致性的确存在;它总是被模型化为市场和(或)技术因素的非连续程度。因此,产品创新性是测量产品(工艺或服务)在市场和(或)技术过程中能够产生的潜在非连续的工具。从宏观视角看,创新性是指一项创新创造科学技术和(或)产业市场结构范式转换能力的程度;从微观视角看,创新性是指一项创新影响企业现有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技能、知识、能力或战略能力的程度。需要强调的是,产品创新性不等于企业创新性。企业或组织创新性被定义为某一企业创新或开发新产品的倾向,也被定义为企业采用创新的倾向[7]。无论哪一种情况,企业销售产品的创新性都不是组织创新的衡量标准。许多企业采取了模仿和改进现有产品或技术的创新战略。这种战略在改进现有产品设计方面非常成功。微软就是这种类型战略的经典例子。虽然微软公司的创新能力很强,但是依然被他们的竞争对手视为善于模仿而并不真正具备高度创新性的企业。因此,拥有高创新性产品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就是高创新性的企业。

(二)创新分类方法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创新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五维度分类法。系统创新、大创新、小创新、渐进创新和隐性创新。[9]

第二,四维度分类法。渐进式创新、模块化创新、架构创新和激进式创新[10],利基创新、架构创新、常规创新和革命性创新[11],渐进式创新、演化市场创新、演化技术创新和激进式创新[12],渐进式创新、市场突破创新、技术突破创新和激进式创新[13],渐进式创新、架构创新、融合创新和突破式创新[14]。

第三,三维度分类法。低度创新、中度创新和高度创新[15],渐进式创新、新一代创新和全新创新(radically new)[16],激进式创新、真正新颖创新(really new innovation)和渐进式创新[17]。

第四,二维度分类法。此类分类法的主要代表有连续和非连续创新[18],工具创新和最终创新[19],变异创新和再定位(reorientation)创新[20],真实创新和采纳创新[21],原始创新和改造创新[22],演化创新和革命性创新[23],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24],真正新颖(really new)创新和渐进式创新[25],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26],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9,27],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28-32]。

(三)创新分类的内在不一致性

以上不同的分类造成概念上的模糊并为实证研究带来困难,要么相同的名称代表不同的创新分类,要么相同的创新在不同分类中被命名为不同的名称。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类进行分析和比较。

1.连续与非连续

Utterback把非连续的变化或者激进创新定义为:“非连续变化或者激进式创新意味着改变,清除了企业在技术技能和知识、设计、生产技术、工程和设备方面的现有大部分投资。”[23]从他的观点看,企业层面或者产业层面的断层(dislocation)或非连续通常伴随着激进式创新的引入。连续创新则是趋向于企业或产业内的标准化并维持现状。

2.创新与再创新

Rothwell与Gardiner关注技术非连续方面,强调现有创新的再创新或改进。创新和再创新的二分法下面还包括几个二级分类。[33]创新(innovation)是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发明,并因此创造出新产业。再创新作为产业世界的主导部分,则是在原始创新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比如产品的再设计(redesign)、再架构(rearchitecture)、代际升级(generational upgrading)、材料改进(improvements)、子系统微调(minor details)。

3.高、中、低度创新

Kleinschmidt 与 Cooper提出的三分法包括高度创新、中度创新和低度创新。[15]高度创新性产品包括世界新颖产品、企业新颖产品、市场新颖产品。中度创新性产品包括企业层面的较少创新性的新产品线和现有产品线的新产品。低度创新性产品包括修正、成本削减和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的产品。

4.利基创新、架构创新、常规创新和革命性创新

Abernathy 与Clark的矩阵分类法着重描绘技术能力与市场环境之间的竞争意义。[11]创新可以分为利基创新、架构创新、常规(regular)创新和革命性创新。利基创新是指稳定且明确界定的现有技术经过进一步改良、改进或改变以维持新的市场地位。这些改进以已有技术为基础,提高了产品在新兴市场的适用性。架构创新是指通过新产业或者重新变革现有产业与新技术建立新的市场联系。常规创新是以现有市场和客户为目标,在既有技术和产品能力基础上的创新,通常包含工艺技术的渐进式改进。革命性创新破坏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并使其变得过时,但是仍以现有市场和客户为目标。

以上四种分类方法对相同的创新给出了不同的术语称谓。比如,打字机在不同的分类中就存在不同的定位。Utterback认为:“非连续现象在打字机由手工打字机、电动打字机、专用处理器和个人电脑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在20世纪初期大型手动打字机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成功地赶上电动打字机的潮流;只有作为局外人的IBM才开发出了电动打字机产品和市场。”[23]基于此,他将电动打字机归为激进式创新,因为新技术带来了产业非连续和新的竞争者。Rothwell与Gardiner的分类法将渐进式设计看成是增加了激进式的新特征以提升现有创新。[33]因此,他们将由手动打字机到电动打字机的技术进步视为渐进式创新。Kleinschmidt 与Cooper将打字机技术演化视为中度创新[15],而Abernathy和Clark 则称之为革命性创新[11]。

二、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和维度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具体分类。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三个视角和选择标准:宏观和微观视角、市场非连续和技术非连续视角、单一维度和多维度视角。这些研究都假定创新存在创新性差异,并用创新性作为衡量市场和(或)技术非连续的重要标准。

(一)宏观和微观视角

实证文献对创新的衡量分为两类:一是宏观层次,衡量创新属于世界新颖、市场新颖还是产业新颖[25,34];二是微观层次,衡量创新属于企业新颖还是客户新颖[35]。这部分学者通常同时从宏观和微观层次进行概念建构。宏观和微观区分十分重要,因为它界定了创新的新颖性适用对象,即对谁而言是新颖的、属于谁的新颖。

从宏观视角看,创新性是基于企业外部因素的评价,比如某项创新相对于世界、产业或新竞争者(通过引入创新的竞争者)的新颖程度。宏观非连续是世界范围、产业范围或市场范围的非连续。这种非连续不取决于企业战略或结构、知识基础或资源获取能力。它必须是以高度激进式的创新产品进而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非连续。很少有产品能够通过内部力量来完成这一壮举,尽管这样的产品的确存在,比如瓦特蒸汽机(约1769年)、电报(约1840年)、万维网(约1980年)。瓦特蒸汽机推动了产业革命,万维网是信息革命的主要驱动力。产业非连续更易于辨别。索尼随身听(Sony walkman)为移动娱乐创造了一个新市场,为小型电子业创造了一个新产业。苹果电脑为家用电脑创造了新用途、新客户和新的分销渠道。引起市场非连续的创新普遍存在,例如光盘、防抱死制动、越野车、尼龙材料和ATM等。

从微观视角看,产品创新性是指企业新颖或者企业客户新颖。非连续可以出现在企业市场或研发战略中,也可以出现在企业供应商或分销链中。然而,产品的创新性取决于公司技能和潜在能力。对于像IBM这样的电子产品制造商而言,从事制造和销售电动汽车将是一个颠覆性和非连续的努力尝试。然而,通用汽车设计和销售电动汽车则不会被认为是非连续的。同样,企业客户根据不同的创新程度对同样的产品也具有不同的定义。

(二)市场非连续和技术非连续

技术创新有两个动力:一是非连续源自市场方面,二是非连续源自技术方面。产品创新需要新的市场来发展,也要求企业拥有新的市场技能。同样,产品创新也需要在产品、新的研发资源和(或)新生产工艺中嵌入科学或技术的范式转换。当然,有些产品需要市场和技术都非连续。所有现有研究包含三种情况:市场非连续[25,36]、技术非连续[26]及市场和技术都非连续[37]。

(三)单一维度和多维度

产品创新性通常被建模为多维反射变量,而不是单个维度变量。即使从单一维度来看,也存在不一致性。有些文献采用宏观或微观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视角来研究,有些文献从市场或者技术视角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视角来研究。从宏观视角研究市场力量,从微观视角研究技术力量,或者同时进行研究。产品创新性的多要素做法则具有较大程度的共识。最常用的多维结构使用宏观和微观测量来确定市场和技术方面的非连续性。

三、六维度分析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分类——对R-R四维度分类法的改进

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的创新过程。按照创新程度,技术创新的极端是激进式创新,除此之外都可视为渐进式创新,但渐进式创新又包括不同的创新类型。因此,研究技术创新首先需要界定激进式创新。然而,目前关于激进式创新还没有很好的界定方法。尽管很多企业都在同时开发相同的创新,但有些企业认为是激进式创新,有些企业则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现有文献大多采取二分法来界定创新。事实上,创新是一个连续集合。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创新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必要重新对创新进行分类。

(一)R-R四维度分类法

Rosanna Garcia和Roger Calantone[4]分别从宏观、微观、市场、技术四维度对创新进行了重新分类(简称R-R分类法),一共有八类创新小类别,并分别归为激进式创新、真正新颖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三大类(见表1)。

表1 R-R四维度分类法的创新类型

注:根据Rosanna Garcia和Roger Calantone的研究整理。其中1表示“非连续”,0表示“连续”;其他组合不可能存在,即如果一项创新在宏观层面非连续,那么微观层面也将是非连续的

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只考虑了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没有考虑产品维度;第二,将产业等同于市场,而两者是不同的范畴;第三,将产业结构与产业内升级等同。技术创新可以产生全新的产业进而拓展、丰富产业结构,也可以仅仅促使产品升级换代进而推动产业升级而并不怎么影响产业结构。基于此,有必要将产业和产品维度加进来,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和产业变迁。

(二)六维度分类法(MM-IPTT)与技术创新分类

本研究在R-R四维度分类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industry)维度和产品(product)维度,它们与宏观(macro)维度、微观(micro)维度、技术(techonlogy)维度、市场(market)维度构成了六维度分类法(简称MM-IPTT分类法),从而存在六种非连续的情况,即宏观技术非连续、宏观产业非连续、宏观市场非连续、微观技术非连续、微观产品非连续和微观市场非连续。宏观技术非连续指技术创新属于世界新颖、产业新颖。这项科学技术是以前尚未出现的新生事物。宏观产业非连续指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发现、发明而创造了产品和产业,这些产品和产业对现有产品和产业而言是全新的事物,进而导致现有产业的非连续。宏观市场非连续指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前提需要存在全新的市场给予支撑,从而也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导致市场非连续。微观技术非连续指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新颖的,即企业以前尚未发现、运用的新技术,而这项新技术可能属于宏观技术非连续的范畴,但是,如果企业技术非连续是世界新颖或者产业新颖的,那么这项技术就自然归为宏观技术非连续。微观产品非连续指企业由于采用新技术(对企业而言)、改进新技术、融合(构造、架构)新技术而生产出新产品。这项新产品仍然属于现有产业内的产品,只是增加了新功能或者新的设计、外观。微观市场非连续指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改变了现有市场格局,要么满足了现有市场客户的新需求,要么发现、开拓了新的空白市场领域。

如果从宏观维度考察技术与产品、产业的变迁,那么技术创新则可以被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见表2)。

表2 基于六维度分类法(MM-IPTT)的基本创新类型

注:1表示“非连续”,0表示“连续”

第一种是激进式技术创新,指世界范围内首先出现了新科技创新,然后按照新科技创新—全新产品—全新市场—全新产业的逻辑进行演化。这种科技创新可以是单项科技创新,也可以是科技创新簇群(cluster),比如前三次科技革命及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

第二种指企业首先采用了新的技术创新,然后按照新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逻辑演化。这种创新类型开辟了新市场。

第三种指企业引入了新的技术创新,按照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加强原市场势力逻辑演化。这种创新虽然没有开辟新市场,但是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了现有的市场地位。

第四种是市场创新,企业发现了新市场,然后将原有产品推向新市场。这种创新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但是,这样划分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没有体现企业层次的创新。微观层面企业技术非连续还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激进式技术创新、现有科技范式内的进一步创新,即再创新,创造了新知识,是一种边际上的增量,增加了知识存量,但还不足以产生宏观技术上的非连续。二是引入了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融合再创新。这两种创新都不能改变现有技术范式,即都不属于宏观技术非连续,但是可以通过创造新知识、增加现有知识存量及扩大现有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如果把这两种情况考虑进来,就会出现八种新情况。

如果企业技术非连续属于技术边际创新,则有四种情况:边际创新—产品非连续—市场非连续,边际创新—产品非连续—市场连续,边际创新—产品连续—市场非连续,边际创新—产品连续—市场连续。

如果企业技术非连续是指技术融合创新,则又有四种情况:融合创新—产品非连续—市场非连续,融合创新—产品非连续—市场连续,融合创新—产品连续—市场非连续,融合创新—产品连续—市场连续。

这样,就可将创新分为十个类型(见表3)。

表3 六维度分类法(MM-IPTT)的全部类型

注:1表示“非连续”,0表示“连续”

第一类:激进式技术创新(一属于此类)。它是指世界范围内首先出现了科技创新,导致新技术范式对旧技术范式的替代,既可以是单项技术创新,又可以是技术创新簇群,比如前三次科技革命。激进式技术创新直接产生了全新的产品和产业,并通过技术扩散、融合推动产业全面升级。二至十类创新虽然并不能够产生全新的产业,但是能够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进而实现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第二类:技术边际创新(二至五属于此类)。它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范式内对未知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创造了新知识,增加了知识存量,也可能是为下一个新技术范式的出现而进行的知识积累,但还不足以产生激进式技术创新。我们暂且将二至五分别称为探索性(exploring)原始创新、探索性产品创新、探索性市场创新、探索性知识创新。探索性原始创新既开发了新产品,又开发了新市场;探索性产品创新仅仅开发了新产品,但是依然保持在原有市场;探索性市场创新仅仅开拓了新市场,但是此时的产品因新知识的出现而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加强了现有市场地位;探索性知识创新没有形成新产品、新市场,但是增加了新知识。

第三类:技术融合创新(六至九属于此类)。技术融合创新是通过将不同领域的技术重新组合、架构的形式推动现有科技知识的新发现、新应用、新组合。从其作用来看,有时可能产生新的产品种类,具有较大的市场效应,甚至是颠覆性效应;有时可能创造新价值、新效用,开辟出新的需求和市场。我们暂且将六至九小类分别称为开发性(exploiting)融合创新、开发性产品创新、开发性市场创新、开发性技术创新。开发性融合创新通过技术融合创造了新产品或者是产品迭代、产品升级换代,也开拓了新市场;开发性产品创新是通过技术融合创造了新的产品种类或者丰富了产品线,但是依然属于原有市场;开发性市场创新是通过技术手段开拓了市场空间,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性技术创新没有创造新产品和新市场,但是在技术前沿领域积累了新知识和新构思,是一种技术知识积累。

第四类:市场创新。该类创新发现并创造了新的空白市场。

通过六维度分类法将技术创新进行系统分解,即按照创新程度高低,创新可以依次分为十个子创新类别(见图1)。

图1 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

注:创新性由左至右依次增加

四、简要结论、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创新对技术、产品、产业、市场具有直接影响,并在宏观和微观层次加以体现。按照创新程度高低同时从这六个维度进行考察,创新就被划分为四大类和十小类,由市场创新向激进式创新依次递进,具有清晰、连续的创新演化过程。这样就将以往多样化的创新类型进行了内在统一,不论是两类分法还是三类、四类、五类分法,都可以在该分类中找到对应的参照对象,解决了创新类型名目繁杂且不统一的问题,为今后各个行业的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

六维度分类法(MM-IPTT)描绘了创新的路线图,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技术创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激进式技术创新往往是连续性创新积累的结果。当前,学术界一直存在激进式技术创新、颠覆式技术创新与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争论。有学者认为,激进式技术创新是当前中国追求的目标,而不能一味地引进式、模仿式创新[38-40];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渐进式创新更加重要,而不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原始性、颠覆式、激进式技术创新上[41-43]。当然,从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作用上看,激进式、颠覆式技术创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的现阶段。但是,从技术创新的演化逻辑和过程来看,激进式技术创新也是长期积累、连续演化的过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渐进式技术创新依然是主流,是常态,也更加关键,更具有经济意义。该分类法对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技术创新的渐进性特征决定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策略: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缩小中外技术差距,逐步走向技术前沿;另一方面要在部分前沿领域继续进行渐进式技术创新以获得重大突破。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我们要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的渐进性,把握新一轮技术变迁特征,紧跟世界前沿,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最终实现激进式技术创新。

按照创新程度,本研究提出了六维度的技术创新分类法(MM-IPTT),统一了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和基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MM-IPTT分类法缺少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一是从理论角度进一步研究技术创新演化的内在逻辑;二是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中进一步验证该分类方法的适用性。

猜你喜欢
分类法渐进式宏观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手外科新人职医师的专科渐进式导师制带教模式探讨
宏观与政策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及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研究
宏观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