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拼命三郎”

2020-06-15 16:07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安系统奋斗者火势

有这样一群人,如群星般闪耀,在中华大地被广为传颂。

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他们立足平凡、追求崇高;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

他们用自己坚定无悔的选择,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厚的道德积淀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诠释了“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

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无愧为当今中国的“最美奋斗者”。

让我们一起向“最美奋斗者”致敬!

【楷模人物】最美奋斗者——陈三喜

“我喜欢消防事业,愿意为此奋斗一辈子。”

【榜样力量】

“拼命三郎”这个称呼可不是谁都能担得起的。

被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陈三喜当之无愧。

1999年,20岁的陈三喜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个子不高、力量不强的他,训练成绩总是比别人差,第一次训练就有多个项目不及格。战友们开着玩笑,让他“还是去站岗吧”,而这个黝黑精瘦的小个子,却真的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脚勾10公斤重的水袋练爬竿,腿绑沙袋练长跑;别人跑1000米,他跑5000米;别人练1遍,他练3遍、5遍;俯卧撑、仰卧起坐,陈三喜每天都要给自己“加餐”。他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高强度的训练使他的腿肿了又消,消了又肿。他还十分注意技巧的掌握,主动向业务能手请教,细心揣摩,并运用到自己的训练中。

努力从来都是有回报的,凭着日复一日的苦练和巧练,陈三喜很快就脱颖而出,在新兵第一次考核中,他所有项目全优。20年来,陈三喜代表支队参加总队大比武十余次,獲得5次个人总分第一,9个单项第一。2016年10月,陈三喜第15次参加支队年终业务对抗赛,已37岁的他,夺得个人总分第2名,创下了安徽消防的“最老纪录”。“跑不死的三喜”出了名。

饶是如此精练强悍,回想起8年前那次火场救援行动,三喜仍心有余悸。

2012年12月,亚洲最大的氯化苯生产企业——蚌埠八一化工厂突发爆炸起火。接到指令后,陈三喜和队友深夜从合肥增援蚌埠。天公不作美,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尽管高速公路又湿又滑,他们仍一路疾驰,终于在凌晨2点多赶到了火场。

火苗在寒风中窜到十几米高,七八十米外都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浪。为了阻止火势继续蔓延引爆其他的氯苯和氢气储罐,陈三喜抱起水枪,赶到火势最大、温度最高的2号蒸馏塔底部。他和3名队员不断靠近,再靠近,一直冲到离火塔只有10来米的地方开始灭火作业。一只空气呼吸器10多公斤,一身防火服加水枪水带又是10多公斤。陈三喜就这样穿着近30公斤的装备,一次次往返于火海中。为了避免超过灭火战斗服260℃的耐火极限,陈三喜只能让战友在他后面朝他射水降温。“前胸烤焦,后背冻翘”的陈三喜,就这样在冰火两重天中坚持着,直到他因为中毒而昏迷,战友们争分夺秒地继续救援,火势才被成功控制。

参与4000余起灭火救援战斗,救了1000余人,保护财产和物资数千万元……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火场中无数次的烧灼烫伤,是氯化苯中毒后的钻心疼痛,是双脚被撒满工业盐的雪水浸泡的痛痒,是腿在救援中被划伤缝了16针的咬牙坚持。这一切,只因陈三喜心中的一个信念:早一点,再早一点,就有可能多救回一个人,多给群众挽回一点损失。于是,就有了二十载的赴汤蹈火,二十载的生死救援。

2017年5月19日,陈三喜作为安徽省公安系统英模代表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他被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同时,他还作为全国17万消防官兵、全省5万公安民警的唯一代表,光荣入选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全国各地开展巡回报告。

然而,荣誉满身的他,心中却满是对父母妻儿的愧疚。

陈三喜的老家位于宣城市广德县的一个山村,虽然距离合肥不是太远,可这些年他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他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扑在了工作上,20个新春佳节仅仅在老家过了两次。刚入伍那几年,陈三喜一直待在部队,没回过一次家。也因为工作,陈三喜和妻子的婚期,竟推迟了三次。有一次,陈三喜的爱人和两个儿子到单位来住了一段时间,直到最后一天他才抽空带他们去周边转了一圈。正是这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的工作特质,让所有消防人心里都有着一份对家的亏欠。可也正因为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无可替代的成就感,让家人放下抱怨,在背后默默理解、支持着他们。

在消防队友的眼里,陈三喜永远是值得信赖的那一个。有危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是场上的主心骨和信心源。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陈三喜这样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竭诚为民的红门卫士,我们才有了信心和安心。

猜你喜欢
公安系统奋斗者火势
“奋斗者”
奋斗者
中小学生写信致敬“最美奋斗者”
奋斗者的答卷
火势造英雄
新入职警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工作倦怠关系研究
公安系统十大落马高官大盘点
油也能灭火
推进公安史志工作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