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

2020-06-22 05:22杨森冯付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5期
关键词:伤椎椎弓螺钉

杨森 冯付明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郑州450006)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脊柱损伤,约占脊柱骨折的80%[1]。胸腰椎骨折会引起后凸畸形、顽固性腰背疼痛等症状,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物力学、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胸腰椎骨折手术固定效果得到明显提升。跨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一种经典术式,在伤椎相邻正常椎体内行螺钉固定,间接复位技术撑开,复位前中柱脊柱骨折[2]。但该固定术会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发生内固定断裂等情况[3]。因此经伤椎固定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具体效果仍待观察。本研究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并与跨伤椎固定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 年12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5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固定方法不同将500 例患者分为经伤椎组和跨伤椎组,各250 例。经伤椎组男134 例,女116例;年龄25~68 岁,平均(47.36±5.4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4 例,交通意外伤85 例,其他损伤41 例;损伤节段:T1168 例,T12126 例,L152 例,L24例;Denis 胸腰椎骨折分型:Ⅰ型98 例,Ⅱ型152例。跨伤椎组男140 例,女110 例;年龄25~68 岁,平均(48.06±5.56)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0例,交通意外伤80 例,其他损伤40 例;损伤节段:T1170 例,T12125 例,L150 例,L25 例;Denis 胸腰椎骨折分型:Ⅰ型95 例,Ⅱ型155 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Denis 胸腰椎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术前检查、病理资料完整;(2)至少一侧椎弓根完整;(3)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排除标准:(1)≥2 个椎体骨折;(2)脊髓损伤严重;(3)双侧椎弓根破裂;(4)合并严重脏器及基础疾病。剔除标准:多发性椎体骨折及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常规检查,经X 线、CT 或MRI 等检查方法综合诊断,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全身麻醉,俯卧位,悬空腹部,X 线下标记定位。以伤椎作为中心,充分暴露棘突、关节突及椎板,在C 型臂X 线机监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组将椎弓根螺钉置入伤椎,注意远离骨折终板,撑开后,椎体高度复位,有效固定。跨伤椎组取椎弓根钉经伤椎上下椎体置入,撑开后复位椎体高度,固定。术中神经损伤者行椎管开窗减压,维持后柱稳定。术中如有伤椎缺损行植骨处理,术后常规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防感染,双下肢梯度弹力袜预防血栓,行下肢自主功能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条件允许早期下床活动。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1 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 角;(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住院期间皮下血肿、感染等,并从患者出院后当天开始,至随访1 年结束,统计随访期间内固定断裂、螺钉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经伤椎组250112.67±35.86312.84±69.82跨伤椎组250115.75±36.24321.73±70.35 t 0.9551.418 P 0.1700.078

2.2 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 角比较 两组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 及术后1 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增加,Cobb 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 年经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跨伤椎组,Cobb 角小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 角比较

表2 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 角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伤椎椎体术前后缘3高d度比(%)术后1 年 术前Co术bb后 角(3 °d ) 术后1 年经伤椎组25054.62±11.4986.42±12.39*82.69±10.53*30.35±4.518.71±2.42*10.06±2.13*跨伤椎组25055.25±11.5184.98±12.42*75.42±8.65*29.86±4.489.02±2.45*15.58±2.36*t 0.6121.2988.4351.2191.42327.454 P 0.2700.0970.0000.1120.0780.000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伤椎组术后住院期间出现皮下血肿3 例,出院后1 年随访期间出现内固定断裂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跨伤椎组住院期间出现皮下血肿4 例、感染1 例,出院后1 年随访期间发生内固定断裂8 例、螺钉脱落2 例,并发症发生率6.00%。经伤椎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1,P=0.019)。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多因复合性暴力创伤导致,随着固定治疗技术的发展,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得到提高。跨伤椎固定是既往胸腰椎骨折固定治疗的经典术式,通过间接性复位撑开前后纵韧带,以此恢复伤椎高度。但跨伤椎固定术间接复位回纳膨出椎管的骨折,伤椎高度恢复有限,同时在生物力学基础上,椎间盘、韧带及小关节组织部分会相应降低复位力量,术后远期椎体固定角度丢失明显[4]。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成为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的重点。经伤椎固定术通过伤椎螺钉向前顶压作用,利用伤椎两侧螺钉向中部钳夹作用,以此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经伤椎固定术是于伤椎置入螺钉,可维持脊柱稳定性,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同时该固定术可更好牵张前纵韧带,以免累及椎弓根,保持椎体中下部的完整性,维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5]。

本研究中,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伤椎固定方式术后均可纠正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促使Cobb 角矫正。但经伤椎组术后1 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跨伤椎组,Cobb 角小于跨伤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0%低于跨伤椎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谢申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为经伤椎固定术行撑开复位时,结合对伤椎的顶推作用,可对骨折行直接撬拨复位,有助于矫正Cobb角,减少后期角度矫正丢失情况;其次经伤椎固定,于伤椎固定螺钉后,可为伤椎提供稳定的支点,符合生物力学的载荷分享原理,以此使伤椎应力均匀分布。经伤椎固定应力也分布于伤椎及相邻椎体的后部结构,改善了螺钉应力分布;此外经伤椎固定于伤椎置入螺钉,相应缩短纵向连接棒,减小后柱力矩,以此避免长距离固定使椎体稳定性下降,减轻固定钉棒负荷,减少了中后期矫正的丢失[7~8]。但应注意,在采用经伤椎固定时,需确保一侧椎弓根完整,一侧终板完好;伤椎椎管内骨折占位<50%,骨质密度基本正常。若伤椎椎弓根均被损坏,椎体压缩>3/4,或前后纵韧带断裂者,不宜采用经伤椎固定[9~10]。

综上所述,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均能维持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伤椎矫正度,但经伤椎固定能降低术后远期矫正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降低,是一种较理想的固定方法。

猜你喜欢
伤椎椎弓螺钉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装配应力对螺钉质量的影响及改善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