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关系分析

2020-06-23 04:47俞智超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流通业消费结构居民消费

俞智超

(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比如商贸流通业规模收益较小,企业进入门槛低,区域集中度较低,体系不完整等,都不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上,我国消费品市场目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居民消费更加关注服务消费、质量消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商贸流通业是经济发展的中转枢纽,也是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在推动有形商品流动、促进实物产品沟通中有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发展是否有利于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如何对居民的消费升级产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指标构建

(一)构建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数

目前评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方法,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但存在统计口径问题,导致结构性统计偏差。本研究引入熵权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评价法,评价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使用熵权法,明确指标的权重。

本次选取的指标有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基础代表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三个一级指标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基础、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商贸流通业发展潜力,商贸流通业发展基础包括城乡贸易规模、零售库存规模、零售增长速度;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包括商品规模、消费水平、区域商场规模;商贸流通业发展潜力包括电商发展、行业发展、消费增长。

第 i 年第 j 个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表示为X,构建基本数据矩阵:

使用软件SPSS20.0描述性统计,处理代表性指标,获得标准化矩阵:

采用熵权法,计算各个代表性指标熵值。正数化处理熵值,避免负向熵值增加指标间的差异。构建信息效应的标准值以及衡量基础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

综合权重、信息值和标准熵值,获得商贸流通业的历年总发展指标公式:

为满足实证测度的要求,必须对这些基础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系数权重依据第一主成分系数和对应特征值。一些基础指标可能是负值,采取正向化处理。

(二)构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指数

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模式以及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导致城乡二元市场分割。我国呈现明显的二元经济体制,城乡市场购买力、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城乡市场主体不对等,城乡市场体系不对接。城乡居民在产业群聚、收入差距、区位条件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消费结构也有差别,采取城乡居民收入比表现这一差距,并不合理,主要是存在收入结构、人口结构的问题。为构建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指数,使用泰尔指数可以消除人口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动,可以更加真实反映城乡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i年j区域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用Tail表示,城镇表示为d=1、乡村表示为d=2。当年城镇的总人口数表示为pd=1,当年农村总人口数表示为pd=2。当年人口总数为p=p1+p2。当年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表示为cd=2,当年城镇消费品市场规模表示为cd=1,当年消费总量表示为c,是c1和c2之和,公式为:

实证研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采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模型,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直接分析。选取数据为2012年到2018年数据,回归分析居民消费结构指数 Tail以及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数CI。居民消费结构指数、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数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指标集间的关系具有长期稳定性。对于居民消费结构指数、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数的协整关系,通过哈斯曼进行检验判定。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判断两个变量,结果表示为:

图1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检验居民消费结构指数、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数,显示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数据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城乡居民间的消费差距不断下降。每发展一个单位的商贸流通业,就会减少0.1912个单位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项目,作为本次研究的消费项目的具体层面,对居民总体消费支出内容进行衡量。主要项目包括医疗保健消费(yl)、居住消费(jz)、教育文化消费(jy)、衣着消费(yz)、食品消费(sp)、交通通信消费(jt)、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sh)、其他服务消费(qt)。由于消费习惯的“棘轮效应”的影响,消费者会不断修正自我的消费偏好,随着消费升级,使消费者体验到更高效用的消费,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因此,使用具备滞后量的模型,对居民消费升级方向进行预测。本模型选取的最大滞后阶数用p、q 表示。解释变量序列表示为X。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使用泰尔指数Tail表示,构建滞后期居民消费结构、商贸流通业发展、当期居民消费结构的公式:

根据信息准则判定阶数,确定动态面板模型,具体表示为:

判断数据相应的F值,构建子项目的消费结构值,不变系数是S1,变截距是S2,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是S3。面板数据模型中,截面数为N,自由度是k。模型确定可以根据F和Fa的比较结果。公式为:

根据公式计算,对双截面消费模式形式进行明确,通过空间模型,分析计算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升级方向的变化关系,如表2所示。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发展从三个方面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第一,不同的消费项目,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有不同的响应程度。其中衣着项目、交通通信项目的消费升级有更大影响,反映了我国服装产业、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居民选择在衣着、信息通信、交通出行方面进行消费升级。对于医疗项目、居住项目,商贸流通业发展并没有对其消费升级做出贡献,可能是由于商贸流通业主要是物质流通以及商品交换,因此对于偏重于服务型的消费项目影响比较小。第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会持续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根据空间滞后期显示,虽然影响的敏感度有所降低,但依然有正向的相关性,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消费升级有积极的影响。比如交通项目。此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仅在短期内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并且在长期内也会持续发挥作用,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第三,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性,对于乡村居民的消费升级的影响主要是交通项目、衣着项目、其他项目,比城镇居民高。对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的影响,在教育项目、生活用品项目、食品项目更加明显。因此,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减少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间的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商贸流通业发展策略

(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结构、消费规模都明显改变。消费不足、消费革命是并行存在的两个问题。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是消费不足的主要表现。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增长,引发消费增长,也是消费革命的表现。进入21世纪以来,相比净出口、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消费增长速度明显比投资增长的速度更低,尤其是金融危机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我国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额,在1978年是2239.1亿元,2010年最终消费额为18.69万亿元,到2018年,最终消费额达到47.24万亿元,年均增长大约14%。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实际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实际增长5.6%。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分别增长10.7%、6.8%。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城镇为27.7%,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同期来看,居民的消费规模也不断增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为8.5%,比上年增长16.1%。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2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为6.2%,比上年增长9.1%。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631元,占比28.4%,比上年增长4.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647元,占比23.4%,比上年增长13.1%。具体见图1所示。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有明显上升,20世纪80年代末,城乡居民消费率保持较高水平。受国内外政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居民消费率开始下降,随后也有缓慢上升。进入21世纪,城乡居民的消费率不断下降,我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都明显降低,储蓄比例不断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率开始有上升的趋势,我国城镇居民是消费主体,已经超过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费总支出构成,改革开放以后到1985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较大变化,食品支出比例下降,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杂项等支出比例增加较多。由于我国实行惠农、强农等政策,不断增加农民居民的家庭收入,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二)消费升级视角下商贸流通业发展策略

第一,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目前消费项目偏向于高附加值,包括医疗项目、居住项目。满足基本物资需求的环境下,需要优质服务,但优质服务产品供给缺乏。由于服务范围限制,一些优质服务型企业,在无法保障优质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了产业规模扩张。商贸流通市场上,流通高水平的服务产品,能够帮助解决发展难题。要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积极构建高附加值的商贸运输链条,提升商贸流通业的产业价值,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内第三产业共同发展。

第二,对乡村居民消费,乡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核心潜力是高储蓄比例,乡村大量消费需求仍需要去挖掘。要调动乡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单纯依靠城乡市场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远远不足,需要积极改进乡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商贸流通业的物质流通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前提,是挖掘乡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虽然农村市场有广阔空间,但农民消费不足,需要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视“三农”问题解决,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及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时更新农村消费品。乡村地区可以建立综合农贸交易市场,构建定向流通点,提供本地的消费服务和收购服务,调动乡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第三,对于不同产品市场,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不同影响。产业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市场,能够在单一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下,获得发展,但不能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我国城乡二元市场明显,我国市场分割环境,城乡之间购买力不平衡,影响城乡流通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城乡商贸流通的统筹发展。因此,在资源分配方面,商贸流通业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偏向,企业会向效率更高的产品市场中倾斜更多资源,比如服装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市场。

猜你喜欢
流通业消费结构居民消费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居民消费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