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拼布技艺的旧牛仔服装二次创新设计探索

2020-06-24 12:59李淼怡
纺织科技进展 2020年6期
关键词:牛仔布旧衣服装

李淼怡,乔 洪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637002)

拼布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手工[1]。拼布文化遍布世界各角落。在美国,这门艺术被视为宝贵且特殊的艺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而在国内,人们对拼布的应用仍停留在传统手工的少数物件上,未曾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拼布的历史背景、制作技艺进行整理研究,结合现代需求,探寻了拼布在旧牛仔服装二次设计上的可行性。将拼布技艺与旧衣二次设计相结合,突破传统拼布技艺的局限,既传承了传统拼布技艺又具有创新性和环保性。

1 以拼布为基础的旧衣二次设计

旧衣二次设计是通过对服装的二次设计使旧衣在使用结束后得到再次利用。国内外旧衣再利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支持,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旧衣二次设计的可行性。

拼布是传统“物尽其用”理念的物质载体,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拼布使布片化零为整。将拼布技艺应用于旧衣再造,能达到节省布料、减少浪费,同时兼顾美观的效果。鉴于此,拼布与旧衣二次设计的目的不谋而合。

二次设计一般指对已有的时尚单品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二次设计不同于进行“完全”的“改造设计”,也不同于进行“小部分”的“改良设计”,它是介于“改造”与“改良”之间的一种设计方法,其更突出设计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和原创性[2]。旧衣二次设计是在已有时尚单品的基础上,通过二次设计,达到旧衣再利用的目的。在服装设计行业中,二次设计可以解决资源浪费问题,使不具备可穿性,但尚未完全失去功能性的旧纺织品以及大量库存积压得到循环利用。

2 拼布体现了绿色设计的方向

传统拼布是在物质短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手工艺,是劳苦大众珍惜物质生活的体现,具有平民化和亲民化的特征[3]。人们最初正是出于节约的目的才将旧衣可用部分裁剪下来拼缝制成新衣。可以说,旧衣再利用催生了拼布的出现。无论是废旧服装再利用,还是传统拼布的起源与发展,都遵循的是“物尽其用”的质朴初衷。在今天,社会不管有多么繁荣,经济多么发达,都应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朝着“敬天悯人,惜物节用”的节约型社会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足,人们购买比二十年前多四倍的衣物,纺织品已经成为主要的城市垃圾之一。

2.1 传统拼布的历史背景

“百衲”是我国对拼布的叫法。百衲亦作“百纳”,衲谓补缀,百言其多,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我国的传统百衲衣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二十四孝》的《戏彩娱亲》里的老莱衣被认为是传统百衲衣的根源[4]。老莱衣即百家衣,是汉族的地方育儿习俗,流行于中国北部的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汉族育婴会向各家讨取零碎布片,以拼缝成百家衣。这有两种寓意:其一,谓能得百家之福,小孩穿着少病少灾,助长成人;其二,寓小儿贫贱,意为贫贱者易活。百家衣式样多为无领大襟,缝制工艺和样式各地不同,有坎肩、长袄、短袄和马甲背心等样式。通常百家衣拼缝布块直径约为7 cm,呈八角形,布片色彩绚丽,并绣有花、鸟、鱼、虫或人物,衣身造型精美。两汉到唐、五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按戒律规定,僧尼着百衲衣,又称袈裟、福田衣。传统袈裟由废弃布块拼缝而成[5],其制法以简朴为主,割截成片,而后缝缀。唐代到明清期间出现了水田衣,初流行时注重拼制的匀称,将各种锦缎织料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形成以各色织锦相互交错的“间色水田”,因而得名水田衣。到了明代,随着戏曲的发展,拼布以戏服的形式应运而生,其名富贵衣,寄意富贵吉祥[6]。百衲以不同寓意、不同用途出现在历史上各朝各代,这种传统生活智慧也被人们沿用至今,我国朝鲜族拼布艺术家金媛善是现代拼布艺术的代表,还曾开创了独特的倒三针针法。我国历代拼布形势分析见表1。

表1 历代拼布形势分析

2.2 拼布工艺分析

传统拼布工艺由拼接技法和传统针法组成。针法比普通服装的针法更灵活多样。常用的典型手工针法有:平针、藏针、回针、疏缝和卷针缝。拼接技法可大致分为“补”和“拼”两大类。所谓“补”是指在面料或服装上通过镶缀、粘贴、堆积等工艺在原布料基础上补上布料,以赋予原衣物新的面貌[7]。所谓“拼”是指将同色同质、同色异质、异色异质、异色同质的面料单位通过针法连接在一起,横向相连为“拼”,竖向相连为“接”。各面料单位在打散后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的视觉审美体验。十九世纪发明的缝纫机,促进了纺织行业的生产,机缝随即也被运用在了拼布中。机器的发明拓宽了绗缝、提花、刺绣等技术的生成,提高了拼布的整体水平。拼布技艺在现代审美需求下不断演化,折叠、编织等技法在现代拼布中的运用使拼布形式从二维平面衍生出了三维造型。

3 旧牛仔装基于拼布工艺的二次创新设计

牛仔布又称靛蓝劳动布,色彩以靛蓝为主,是一种棉质粗纱布,质地厚实,纹路清晰。牛仔面料富有弹性、结实耐磨、风格可塑性强的优良特性,决定了其在二次设计上运用的优势。二次设计创新探索体现在:第一,将拼布工艺创新融入旧牛仔装中进行二次设计;第二,结合拼布后整理工艺对牛仔旧衣再造处理;第三,使用废旧牛仔布对传统拼布式样服装进行复原,以此实现牛仔废料二次设计。

3.1 废旧牛仔面料的重新运用

牛仔服饰中以牛仔裤最受欢迎,而一条牛仔裤的生产需要消耗约200 L的淡水用于漂白、洗涤等工序。在加工过程中,还会添加硫磺和盐酸等化学品,危害人体健康;在后期填埋处理过程中还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牛仔布料生产和填埋背后带来的高污染、高排放,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绿色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也因此被冠以“最不环保面料”的恶名。如能延长“最不环保面料”的使用周期,不失为一种绿色设计方式。在废旧纺织品中,牛仔在纺织废料中占比很大,同时也是当代学生淘汰最多的纺织品种类。将数量庞大的旧牛仔装运用于家居、服装、玩具等当代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8]。

设计师的二次设计作品只有在满足现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拥有受众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二次设计的商品价值。因此,成功的产品需要迎合消费对象的喜好。如今,消费者的着装不仅以实用性为前提,还以紧跟时尚潮流为审美标准。在废旧牛仔服装二次设计的过程中,为增强牛仔服的表现风格,应对废旧牛仔服中可利用部分与其它部分加以区别。尽可能延用牛仔装后袋、克夫、鸡眼和门襟等功能性部件,并对腰头、皮牌、车线等经典元素予以适当保留[9]。裆部、后袋、侧缝、膝盖、裤腿等关节处的磨损部位,采用牛仔面料的后整理工艺如猫须、破洞、做旧、毛边等手法进行调整。

牛仔服在改革开放初期传入中国,严格意义上属于半个舶来品。只有从中国视角出发,在二次设计过程中将旧牛仔服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通过二次设计寻找本土化的牛仔布拼布,才能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二次设计。EVISU通过将日本图案元素在牛仔裤上创新运用,是牛仔裤在日本本土化结果的成功范例,如图1所示。

图1 EVISU2020春夏系列

从社会发展来看,二次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应追求二次设计各环节零浪费,有效延续旧牛仔装的使用寿命,以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的关怀做为二次设计的行为指导,实现旧牛仔装二次设计的最大效能。从而帮助人们提高环保意识,促使人们选择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

3.2 旧牛仔服装的二次设计

根据生活中废旧牛仔服现状进行分析,旧牛仔服废弃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牛仔布表面轻微磨损、严重破损或有明显破洞;二是日常清洁引起的褪色或染色;三是样式陈旧过时;四是版型变形,不能很好地塑造身型;五是工厂加工产生的残次品积压。

通过绘制设计方案草图,并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得到以下几个设计方案。

方案一:将服装分散后重组成几何形状,通过特定的方法连接后使用。按照拼布模块化的概念,将可用面料部分制成服装各部件,如袖、领、口袋等,再通过纽扣、鸡眼、拉链和魔术贴等部件实现连接。甚至可以直接保留原旧衣上仍可使用的服装功能性部分,如袖、领和门襟等,再以此为设计原点,设计出整体服装。形成不同式样的服装部件,多种组合方式,多种穿法。增加服用的灵活性及美观和时尚程度。

方案二:采用堆积、编织、拼贴、绗缝和缩褶等增型处理手法,使牛仔面料呈现半立体的丰富肌理效果。通过抽纱、烧、剪切和二次做旧等再造手法凸显出牛仔装的“残缺美”[10]。经过面料再造后的牛仔装,能带来新的视觉、触觉感受,并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具体实例如图2所示。

图2 旧牛仔二次设计

方案三:鉴于一件耐磨的经典旧牛仔装也许会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可以将旧牛仔装制成孩童服装,既借衣传达长者对小辈的情感寄托,也是对古人智慧的继承发扬。此方案延续了传统“百衲衣”的形式,将块状不一的牛仔布料拼接在一起,融合现代审美进行百衲外观复原设计。具体实例如图3所示。

图3 儿童百衲衣复原设计

4 结语

拼布是唯美、质朴的,也是绿色、实用的。目前,这一传统手工艺在国内仍处于困境,需要尽快寻找突破口。将拼布与旧牛仔装二次设计结合,是活化保护我国传统拼布所做的一次创新实验,也是为建设我国两型社会作出努力。在当代,传统拼布艺术若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吐故纳新,深入挖掘拼布艺术的视觉语言。把最有价值的核心元素保留下来,努力寻找我国传统拼布的再生基因。

猜你喜欢
牛仔布旧衣服装
旧衣的旅途
复古时尚的兴起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Task 1
二手衣物在台“从黄金变垃圾”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在巴黎淘旧衣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