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后继发夹心椎体骨折风险因素的研究分析

2020-06-27 02:29李晓华佘丽君范金鹏刘永强齐燕郝志鹏
颈腰痛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夹心三明治成形术

李晓华,佘丽君,范金鹏,刘永强,齐燕,郝志鹏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骨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结核二科,河北石家庄 050024;3.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河北石家庄 050030)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主要方案,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其创伤小,恢复快,缓解疼痛效果明显,可有效避免卧床带来的并发症[1]。但长期随访发现,PKP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三明治”型椎体压缩骨折。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行PKP/PVP治疗的“三明治”型OVCF患者43例,随访观察其术后夹心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策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中,男18例,女2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X线、CT及MRI检查,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②骨折部位疼痛明显,有明显压叩痛,无神经及脊髓损伤表现;③影像学可见骨折椎体丢失高度≥1/4,且为新鲜骨折。排除标准:①非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②骨折部位疼痛不明显,局部无明显叩压痛;③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爆裂骨折或脊柱转移瘤、血管瘤所致骨折;④CT或MRI可见椎体后壁不完整。此临床研究已通过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以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在C型臂透视下正确定位伤椎及椎弓根后,切开皮肤约0.5 cm,行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针尖到达椎体前中1/3处建立工作通道(PKP:更换球囊到达椎体,缓慢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部分高度),将骨水泥(2.5-7.5 mL)缓慢注入椎体,X线监视下防止出现骨水泥渗漏,单侧注射时需保证骨水泥过中线,待骨水泥硬化后拔出套管,手术结束。所有手术均由本院高级职称医师完成,所有手术均在15-65 min内完成,术后均行伤椎正侧位X线检查。

1.3 术后处理

鼓励患者术后6 h在腰围保护下适当下地活动,最迟不超过48 h,术后3-10 d出院;43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5.5个月,分别于术后3、6、12、36个月门诊复查伤椎X线片。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发生夹心椎体骨折16例(见图1),纳入A组;未发生骨折27例,纳入B组。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骨密度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A组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B组发生4例,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4,P>0.05)。

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体质量指数(kg/m2)术前骨密度值(SD)A组1674.6±5.422.5±2.1-3.1±0.4B组2775.0±5.721.2±2.3-2.8±0.3t值—0.2261.8572.804P值—>0.05>0.05<0.05

图1 (a-b):患者于2017年8月发生L1、L3椎体压缩骨折;(c):骨折3 d后在局麻下PVP治疗;(d-f):术后于2018年11月出现L2椎体新鲜压缩骨折

3 讨论

“三明治”型椎体压缩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骨折,表现在一节完整的椎体上下邻近椎体均发生了OVCF,称之为“夹心椎体”。当对其上下骨折椎体进行骨水泥强化后,理论上该椎体受到的载荷转移或终板偏移应该是上、下侧的双向叠加,其独特的生物力学环境能够体现椎体强化术对邻椎的影响,从而导致夹心椎体骨折。Han等[2]分析47例“三明治”型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后,由于受到双重压力负荷,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率达23.4%,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中共有16例发生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率为37.2%,高于上述报道。初步分析原因,可能与骨折组中患者术前骨密度普遍较低有关。

目前关于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邻椎骨折的研究较多,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穿刺方式、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是否渗漏、后凸畸形等因素[3-5]均有所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骨水泥渗漏进行研究分析,尽量减少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术前骨密度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后会增加椎体的强度和刚度,改变椎体表面的应力分布,导致相邻椎体的应力也相应发生改变,易发生邻椎骨折。当行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的高度得到部分恢复,椎体的终板向外膨出与偏曲,从一定程度上亦增加了邻椎的应力。由于“三明治”型椎体压缩骨折的特殊性,当对上下骨折椎体均进行骨水泥强化后,夹心椎体将受到上下侧应力的双向叠加,更易发生骨折。由于夹心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很多患者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来改善生活质量,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夹心椎体骨折应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预防:(1)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Kaufman等[6]认为,PVP/PKP术后继发邻椎骨折与自身BMD值关系密切,BMD值每提高1%则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可下降约3%左右。另有研究报道指出,PVP/PKP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降低40%-50%的OVCF风险[7]。唑来膦酸钠为双磷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降低骨转换,从而增加骨密度、促进患者骨量增加,降低骨质疏松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刘明明等[8]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PKP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可有效改善骨密度及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椎体再骨折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对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常规行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2)夹心椎体骨水泥预防性强化。对骨折邻近正常椎体进行骨水泥预防性强化是否合适,一直未有明确的定论。Kayanja等[9]提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时,若邻近椎体存在骨折风险,应一并注入骨水泥,可有效预防术后骨折的发生。Kurutz等[10]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对骨折邻近正常椎体进行骨水泥强化,有助于减少邻椎骨折的发生。因此,椎体成形术后将夹心椎体进行骨水泥强化,使其本身强度和刚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对抗上下强化椎体的应力叠加的能力,可避免骨折的发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明治”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高,术前低骨密度值是其危险因素,术后常规进行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夹心椎体进行骨水泥预防性强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夹心三明治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三明治
“夹心”的生日蛋糕
MTA和Vitapex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有心更有爱
月亮的三明治早餐
纽约市最著名的三明治
中药夹心面条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