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20-06-29 07:31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增加值全省

2019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抢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综合

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119.4 万人,比上年增加36.5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4.65%,比上年提高2 个百分点。常住人口6365.9 万人,增加42.3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1%,提高1.12 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2.03‰,比上年下降0.38 个千分点;死亡率6.04‰,上升0.08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9‰,下降0.46个千分点。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及构成

2015-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变化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7114 亿元,居全国第11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居全国第7 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3]增加值2915.7 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 亿元,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11454.9 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8∶41.4∶50.8调整为7.9∶41.3∶50.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30.9%。全员劳动生产率[4]84645元/人,比上年增加7023元/人。人均GDP 58496元(折合8480美元),比上年增加4418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肥都市圈[5]生产总值23402亿元,比上年增长7.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6]生产总值24365.5 亿元,比上年增长7.5%;皖北六市[7]生产总值10864亿元,比上年增长7.2%。

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3.7%和10.1%,占比分别为40.1%和32.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增长16.4%、11.6%、13.2%、21.4%、10.5%、17.7%和18.1%。2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3.6%。全年快递业务量15.5 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38.4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6%和24.7%。全省877 家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641.9亿元,增长28.3%。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4384 万人,比上年减少1.3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46.9万人,减少6.7万人;第二产业1261万人,减少2.3 万人;第三产业1776.1 万人,增加7.7 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571.14 万人,增加161.12 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71.03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93 万人。四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全省农民工总量1977.4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399.2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7.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

2019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农业

全年粮食产量4054 万吨,比上年增产47 万吨,增长1.2%。其中,夏粮1657 万吨,增产49.5 万吨,增长3.1%;秋粮2296 万吨,增产9.1 万吨,增长0.4%。油料产量161.4万吨,增长2.1%。棉花产量5.6万吨,下降37.6%。

2019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091.8 万头,比上年下降19.5%;全年生猪出栏2292.6 万头,下降19.2%。主要肉类产量400.7 万吨,下降4.7%,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26.1 万吨,下降16.2%。禽蛋产量168.7 万吨,增长6.6%。牛奶产量33.8万吨,增长9.6%。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650.6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8 万吨,下降4.4%。农村用电量189.1 亿千瓦时,增长4.6%。有效灌溉面积4562.7千公顷,新增24.4千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367 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增速居全国第10 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6%,股份制企业增长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6%,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

规模以上工业中,40 个工业大类行业有35 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4%,汽车制造业增长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1%。工业新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分别增长11.5%、14.6%和16.7%。

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905.7 亿元,比上年增长9.3%。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574家,比上年增加594 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61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53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706.7万平方米,减少187.8万平方米。

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29.2 亿元,比上年增长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73.9 亿元,增长6.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59.4 亿元,增长7.6%;金融业增加值2345.6 亿元,增长8.7%;房地产业增加值2870.5亿元,增长3.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305.9 亿元,增长10.1%。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9%,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9%、22.7%、20%和12.7%。

全年货物运输量36.8 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217.4亿吨公里[8]。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5 亿吨,增长8.5%。全年旅客运输量6 亿人次,比上年下降6.4%。旅客运输周转量1212.1 亿人公里,增长0.5%。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1367.7 万人次,增长11%,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1228.2万人次,增长10.6%。

2019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及增速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912.8 万辆,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私人汽车798.3 万辆、增长12.1%。民用轿车拥有量514.7万辆,增长11.7%,其中私人轿车487.6万辆,增长12%。全年新增高速公路41 公里、一级公路513 公里、铁路营业里程517.7 公里。到2019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877 公里、一级公路达5377 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716.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852公里。

2019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增速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006.3 亿元,比上年增长77.4%;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40.8 亿元,增长39.2%。年末全省电话用户总数6415.1 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844.2 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106.7 部,增加6.9 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64.7 万户,增加202.3万户。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655.8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其中,外国人377.7 万人次,增长6.7%;港澳台同胞278.1万人次,增长9.9%。国内游客8.2 亿人次,增长13.6%。旅游总收入8525.6 亿元,增长17.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9 亿美元,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291.5 亿元,增长17.9%。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收入4436.5 亿元,增长17.2%。年末全省有A 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07处。

2015—2019年全省国内旅游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2%,增速居全国第8 位。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民间投资增长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6.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9%。工业投资增长8.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0.1%。

2019年全省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670.5 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商品房销售面积9229.4 万平方米,下降8.1%;商品房销售额6823.5 亿元,下降3.6%;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31.7万平方米,下降9%。

全年纳入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6493 个,当年完成投资14617.7 亿元。合肥第六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生产线、合肥联宝新增年产1000 万台套智能产品、巢湖至马鞍山城际铁路等2700 个项目开工建设,合肥第10.5 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淮南中安联合煤制170 万吨/年甲醇及转化烯烃、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等1534个项目竣工。省储备计划项目当年完成投资952.3 亿元,提前开工485 个,提前竣工6 个。全省重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15570亿元,合计开工3185个,合计竣工1540个。

年末煤炭产能1269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7394.5万千瓦,其中燃煤火电5135.8 万千瓦、新能源和再生能源2065.7万千瓦。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77.7 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748.2亿元,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29.5 亿元,增长12.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1900.7 亿元,增长10.4%;餐饮收入1476.9 亿元,增长11.9%。

2015—201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吃、穿、用类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3%、6.5%和6.5%,粮油类增长16.9%,肉禽蛋类增长17.7%,服装类增长7.7%,日用品类增长11.2%,中西药品类增长1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9%,家具类下降4.8%,通讯器材类增长13.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2%,汽车类下降0.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3%。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68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出口404 亿美元,增长11.6%;进口283.3 亿美元,增长6.3%。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5%和6.7%。

2019年全省出口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

2015—201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

全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5295 个,当年实际到位资金12537.2 亿元,比上年增长5%。全年新备案外商投资项目348 个,下降8.2%;合同利用外资236 亿美元,增长2.9 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9.4 亿美元,增长5.5%。到2019年末,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 强企业增加到88家,其中当年新引进4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21.4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7%;完成营业额33.5亿美元,增长11%;当年外派劳务人员10182 人,增长6.7 %。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87 个,实际对外投资13.6 亿美元,下降6.1%,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2.7 亿美元,增长45.3%。

财政和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5710 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83 亿元,增长4.4%。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571亿元,增长3.4%,其中增值税增长4.9%、企业所得税增长10.6%。财政支出7392亿元,增长12.5%。重点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3.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5.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8.2%,教育支出增长9.8%。全年33 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15.3亿元。

2015—2019年全省财政收入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9]7255.4 亿元,比上年增加1157.5 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4377.9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89.2 亿元,增长7.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289.3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01.9 亿元,增长14.1%。

201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446.3 亿元,比上年减少88.8 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 股3 只,筹资12.1 亿元;A 股再筹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认股权证)276.6 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筹资157.6 亿元。到2019年末,全省上市公司105 家,上市公司市价总值12809.3 亿元,比上年增长63.5%。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348.7 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52.7 亿元,增长10.7%;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96 亿元,增长11.9%。赔款和给付419 亿元,下降0.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40 亿元,增长7.7%;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79亿元,下降8.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15 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40 元,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人均消费支出23782 元,增长10.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1.2%,衣着支出增长6.2%,居住支出增长7.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0.9%,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9.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8.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6.8%。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比上年上升0.2 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8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5 平方米。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 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人均消费支出14546 元,增长14.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3%,衣着支出增长32.7%,居住支出增长9.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9.6%,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9.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5.7%,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7.7%。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比上年下降0.3 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5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1平方米。

2015—2019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1217.06 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501.72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18.79 万人,全年为14.49 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全年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639.96 万人和622.28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732.17万人。

年末36.7 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8.3 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36.2 万人。全年民政部门临时救助10.8万人次。

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 个,普通高校112 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328 所。普通高中667 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6%。初中2846 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8%。小学7792 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

2019年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年末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6.9 万人,比上年增长2.7%。科研机构6181 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1284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23.2万人。

全省有国家大科学装置4 个;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5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1 个;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9 家,其中国家级9 家;有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103 个,其中国家级15 个;有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7 个,其中国家级35 个;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 个,其中国家级6 个。有高新技术企业6636 家,比上年净增1233家。

全年登记科技成果16294 项,其中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952 项。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科技成果8 项,包括:炎症巨噬细胞的活化、调控及效应机制,移动高清视频编码适配关键技术,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及应用等。全年申请专利16.7 万件,授权专利8.25 万件。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7.48 万件。全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52.72 亿元,增长40.9%;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610.01亿元,增长72.1%。

年末全省有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405 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3 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32 个(包含在皖分部、分公司),累计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1628 个;法定及授权计量检定技术机构204 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34.3 万台(件)。截至2019年末,累计制定国际标准27 项、国家标准2432 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503 项。累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8 个、有效注册商标60.85万件。

全年省测绘档案资料馆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54401 幅、测绘基准成果1012 点(次),航空航天遥感329.6 万平方千米、数据量46284GB;完成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生产与更新33100 幅、地理国情动态监测14万平方千米。

年末全省有文化馆124 个,公共图书馆125 个,博物馆204 个(含民营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38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 处、合并国保项目4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项,省级名录479项。年末全省广播电视台78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5 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7%。有线电视用户794.46 万户。全年出版报纸98 种,总印数6.07 亿份;期刊(杂志)180 种,总印数0.4 亿册;图书10532 种,总印数3.29 亿册。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24 个,馆藏档案资料4507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

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26436 个,其中医院124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558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45个、其他卫生机构92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38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58 个,村卫生室1554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9 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2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1 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13 个。全省卫生技术人员36 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7 万人,注册护士16.3 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5 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4.9 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3.1 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4亿人次。

2015—2019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数

全年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共获得65 枚金牌、59 枚银牌、106 枚铜牌。全年共举办百人以上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4262 次,参加活动总人数414 万人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78 平方米。全年销售体育彩票82.3亿元。

年末全省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927 个,床位25.8 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1.5 万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164 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28 个,社区服务站3100 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9.18 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89亿元。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 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6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8 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 种,金属矿种23 种,非金属矿种77 种,水气矿种2种。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16处。

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8.8%。

年末全省有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7 个。16 个省辖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10]为71.8%,比上年下降5.4 个百分点;有1 个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46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0 个。当年人工造林面积51.2千公顷。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以Ⅱ类为主,总体水质优。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为Ⅱ类,总体水质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良好。巢湖湖区整体水质轻度污染,主要环湖支流整体水质良好。新安江干、支流水质优。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4.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

全年亿元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35人,比上年下降15.9%;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347 人,上升5.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036 人,下降70.3%。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988 起,发生火灾事故10036起。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年平均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5]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7 个省辖市以及安庆市的桐城市。

[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指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 个省辖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7]皖北六市是指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

[8] 根据2019年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道路货物运输量专项调查,调整2019年公路货物运输量、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统计口径,数据与上年不可比。

[9]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上年指标作同口径调整。

[10]根据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2019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口径由标况改为实况。

猜你喜欢
增加值全省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心连心,逆风行 省妇联积极引领全省姐妹防控疫情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贵州多措并举加速提升全省旅游消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