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自主,让规则游戏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

2020-06-30 01:33袁英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幼儿100 2020年15期
关键词:游戏规则小老鼠老鼠

文/袁英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近年来,以幼儿自发自主自愿为特征的自主游戏成了各幼儿园的研究重点。而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规则游戏必不可少且深受幼儿欢迎,但规则游戏的“规则”有时候成了制约游戏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或发展规则,如何合理处理好“规则”与“自主”的关系等问题成了目前我区游戏学科中心组研讨的焦点。下面以大班民间体育游戏“老鼠偷鸡蛋”为例进行分析。

【游戏规则】“老鼠偷鸡蛋”以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强躲闪能力为主要目标。游戏中一人当“鸡妈妈”坐在凳子上,凳子下放几个蛋,表示鸡妈妈正在孵小鸡。其余幼儿做老鼠,老鼠在鸡妈妈身边转来转去,伺机取鸡蛋。鸡妈妈可以自由转动保护鸡蛋,但不能离开凳子。老鼠伸手取鸡蛋时,鸡妈妈要迅速拍老鼠的手臂,被拍到的就不许再取蛋,游戏玩到鸡蛋被取完为止。

一、顺势而为,在规则调整中生发自主

苏联儿童心理学家说:“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 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中,才能够有触及心灵的感知,激发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规则的魅力。

而自主性是指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自主地进行活动。但规则游戏中的自主并非让幼儿放任自流,毫无原则,而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的自由、自主。如果一味让幼儿随心所欲,完全忽略规则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功能,那么游戏中同伴互相干扰,混乱无序,游戏不能顺利开展,幼儿在游戏中根本就自主不起来。

片段一:“他们赖皮……”

幼儿选择好角色,开始了第一次游戏。小老鼠们兴奋地在鸡妈妈身边转来转去,乘机取鸡蛋,鸡妈妈瞪大了眼睛,努力去保护凳子下的鸡蛋,眼看鸡蛋就要被抢光了,突然鸡妈妈大哭起来:“他们耍赖皮…… 我不玩了,不要当鸡妈妈了。”其他幼儿都吓住了,停止了游戏。老师赶紧安慰鸡妈妈说:“怎么了?”鸡妈妈带着哭腔说:“他们耍赖皮,佳佳和张明我都打到他们的手了,他们还来拿鸡蛋,不是说好一次只拿一只蛋的吗?他们还拿两只……”于是,老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怎么办”?张玲说:“老师,可不可以多一个鸡爸爸和鸡妈妈一起保护鸡蛋呢?”笑笑说:“被打到手的小老鼠,要自觉地退到圆圈外面。”“请两个小朋友监督耍赖皮的小老鼠。”“耍赖皮的罚停止游戏两次。”根据幼儿的提议,最后决定请幼儿互相监督,违反规则的幼儿罚停止游戏两次。游戏重新开始,在新一轮游戏中,没有一名幼儿违反游戏规则,且参加游戏的兴趣很浓,直到最后一个鸡蛋被抢完,游戏结束。

案例中因为少数幼儿违反了游戏规则导致游戏停止,可以看出规则是游戏有效开展的保障。

大班幼儿虽已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游戏时仍会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尤其是在情绪激动或进行竞争性游戏时,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的程度,规则对幼儿来说还是外在的。游戏中“小老鼠”违反了规则,教师组织幼儿针对“不守规则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后,将督促幼儿遵守规则的任务交给了幼儿自己,确保了游戏公平的同时推动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因此,只有当幼儿由于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而产生问题后,才会认识到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才会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而在由于规则的不完善导致游戏产生问题时,幼儿又能发挥自主性随时调整规则,让规则更好地为游戏“护航”。

二、应需而变,在游戏发展中更新规则

规则,是游戏者深思熟虑后,为了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需要、达到预期游戏目标而制订的。幼儿园目前开展的规则游戏,大部分有固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游戏需要和实际情况,逐步改变或建立新的有效规则。

片段二:“我不要做鸡妈妈”

第三次游戏准备换鸡妈妈时,谁知大家都不愿意当鸡妈妈。原因是“鸡妈妈的蛋最终会被偷完,结果总是输”。“那怎么办啊,没人当鸡妈妈还怎么玩呢?”有幼儿提议:“老师,我们可不可以限制时间啊?”“像玩抢椅子一样,音乐停游戏就结束,看谁获胜。”大家都同意,于是游戏的规则又一次更改为:“音乐响起,游戏开始,音乐结束(限时两分钟),游戏结束,看谁获胜。”游戏又一次在音乐声中开始了,“小老鼠”们想方设法地去拿鸡蛋,鸡妈妈不甘示弱,紧盯着自己的蛋宝宝……

在原游戏中,规定游戏玩到鸡蛋取完为止,意味着最终鸡妈妈保护不了鸡蛋,以失败告终,“鸡妈妈”在游戏中体验不到成功感,更多的感受是挫败,所以幼儿都不愿意当“鸡妈妈”。在规则出现问题时,教师进行了巧妙引导,把问题抛向了幼儿。幼儿根据游戏经验,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立了适应游戏发展的进一步完善的游戏规则。

随着游戏的发展,往往有些规则已经不适合幼儿开展游戏的需要,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教师秉承“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应从发现问题到讨论解决问题都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而在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条或几条新的游戏规则,这样的规则才是幼儿所能接受的共同约定,比教师硬性规定或是师幼置身游戏之外而商定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利于幼儿操作,幼儿也更有游戏兴趣。

同时,让幼儿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规则的遵守与执行。

三、交融共生,在问题解决中融合规则与自主

规则作为自主的保障,教师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只要掌握好使用规则的尺度,让规则与自主交融共生,既能维护游戏秩序又可以提高游戏质量,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片段三:“游戏还可以怎么玩?”

第四次游戏,老师提出七人一组自由结伴,可尝试新的规则和方法进行游戏。分组以后,又出现了问题:“没有准备这么多鸡蛋怎么办?”幼儿提议:“用沙包或者积木代替啊。”大家都同意了。

幼儿自主选择了伙伴,分组商讨了新规则并开始游戏。第一组幼儿选出鸡爸爸和鸡妈妈一起护蛋;第二组幼儿商量好一只老鼠做假动作引开鸡妈妈,另外两只老鼠乘机取蛋。第三组幼儿和第四组幼儿玩起了竞争赛,先由第三组的幼儿当老鼠,第四组选了两个鸡妈妈保护蛋并开始游戏,然后再交换角色游戏看哪组获胜。

熟悉游戏后,幼儿尝试分组游戏自主创新游戏规则或玩法,增强了游戏难度,提升了游戏水平。幼儿用石头和积木代替鸡蛋,不仅体现了资源利用的自主,也提醒教师在材料准备上可以让幼儿共同参与。在创编新的游戏规则和方法时,几乎每名幼儿都参与其中,创新了多样游戏规则或玩法,较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幼儿自由组合的游戏小组更容易达成共识,合作起来比较默契。

由此可见,当幼儿在熟悉规则后,应充分给予幼儿思维和行为的自主,鼓励其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形式、内容都会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最终原先的规则游戏会发展为幼儿自己的游戏。

“规则”与“自主”是游戏飞翔的两个翅膀,在游戏中规则和自主相互交融,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只要顺势而为,从幼儿的角度灵活处理好自主和规则的关系,规则游戏就能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

猜你喜欢
游戏规则小老鼠老鼠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追逐小老鼠
是谁把小老鼠压上去了
抓老鼠
小老鼠去看海
笨猫种老鼠
游戏规则
游泳
2013年的5款改变游戏规则的建筑设备
老鼠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