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效果比较

2020-07-02 12:26李红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左心桡动脉卧床

李红

(尉氏县中医院 内科,河南 开封 475500)

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两者并发时预后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其经外周动脉通过心导管疏通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流[1]。经股动脉入路PCI操作简单,且股动脉直径大,对血管影响小。经桡动脉入路PCI无体位限制,穿刺对血管的损伤小[2]。本研究比较不同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尉氏县中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各53例。股动脉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0~84岁,平均(75.26±7.24)岁;病程6个月~6 a,平均(3.10±1.20)a,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Disease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5例,Ⅲ级22例,Ⅳ级16例。桡动脉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61~84岁,平均(76.85±7.10)岁;病程6个月~7 a,平均(3.21±1.26)a;NYHA分级为Ⅱ级16例,Ⅲ级22例,Ⅳ级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NYH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选例标准纳入标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排除标准:(1)脑梗死;(2)术前3个月行外科手术;(3)合并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高脂血症、低钾血症;(4)术前进行Allen试验>15 s、尺动脉闭塞、桡动脉搏动弱等桡动脉手术禁忌证;(5)PCI禁忌证;(6)对本研究造影剂过敏。

1.3 手术方法

1.3.1股动脉组 术前给予患者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采用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具体如下。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探寻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侧腹股沟),于股横纹下2 cm处穿刺。给予患者10 g·L-1的利多卡因(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60)局部麻醉,穿刺针入动脉鞘管,角度为30°~45°。术后6 h拔除鞘管,并进行时长约为20 min的按压,采用弹力胶布及纱布进行压迫止血。术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

1.3.2桡动脉组 术前操作同股动脉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具体如下。选择右侧桡动脉,麻醉方法同股动脉组,于腕横纹上0.5~1 cm处穿刺,术后拔除鞘管后分段减压进行压迫止血,定量定点加压包扎止血。术后处理同股动脉组。

1.4 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包括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2)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的心脏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3)并发症(动脉痉挛、切口出血、局部血肿、动静脉瘘、迷走神经反射)。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心脏指标术前,桡动脉组LVEF、LVEDD、LVESD分别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桡动脉组LVEF、LVEDD、LVESD分别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F均大于术前,LVEDD和LVESD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心脏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2.3 并发症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脱落病例。股动脉组动脉痉挛3例,切口出血6例,局部血肿5例,动静脉瘘2例,迷走神经反射3例。桡动脉组动脉痉挛1例,切口出血2例,局部血肿1例。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7.55%(4/53)]低于股动脉组[35.85%(1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4,P<0.001)。

3 讨论

PCI是通过导丝进入冠状动脉,充盈导管气囊,扩张冠脉,改善血流,并在狭窄或完全闭塞处放置支架,防止再次狭窄,成功率高,创伤小。临床上常选用经桡动脉入路或经股动脉入路[3]。股动脉直径大,穿刺简单,血管畸形率低,是PCI的常用入路。但是此入路术后并发症较多,应用受限[4]。桡动脉走形于手臂浅表组织,周围无重要静脉及神经,迷走神经在桡动脉周围的分布较少,因此不会引发神经损伤、静脉瘘等并发症;桡动脉位置浅,术后易被压迫止血,可减少出血量,有助于减少动脉痉挛的发生[5]。本研究中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经桡动脉入路PCI术后无体位限制,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早,有助于降低体循环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桡动脉组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患者接受经股动脉入路PCI术后应尽量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栓塞性疾病。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经桡动脉入路能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猜你喜欢
左心桡动脉卧床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老年女性患者冠脉介入诊疗入路血管的选择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研究进展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
头低位卧床对恒河猴骨代谢、糖脂代谢的抑制效应及其相关性分析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