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分诊救治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02 12:26梁艺敏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体征急诊科溶栓

梁艺敏

(罗定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广东 云浮 527200)

临床上,急性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发病突然,且病情发展迅猛,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急诊科是医院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为提高救治成功率,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急救模式十分必要。分诊属于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诊工作以患者主诉、主要症状等为依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隶属专科,然后再将其分配到相应专科就诊,按照程序实施救治[2]。为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本研究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对患者实施救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罗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1)纳入标准:①患者家属知情同意;②年龄18~80岁;③发病4.5 h以内;④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NIHSS 4~25分);⑤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②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③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④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⑤近 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⑥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⑦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⑧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⑨已口服抗凝药INR>1.5,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⑩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1,血糖<2.7 mmol·L-1。按照急诊救治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53~81岁,平均(69.92±3.1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52~82岁,平均(68.96±3.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救治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救治,即患者入院后对其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判断病情后快速送入急诊室急救。观察组接受急诊分级分诊模式救治。(1)分级管理。患者入院后,以病情严重程度为依据,分为A级(生命体征不稳)、B级(生命体征稳定),医护人员对患者加强分级管理,危急重症患者可优先安排就诊。A级是指生命体征不稳的危急重症患者,存在急性意识障碍,需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机械通气,气道管理、吸痰、清除异物,监护、开通静脉通道、抽血化验,若患者无呼吸、脉搏,还要行心肺复苏术。此类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存在死亡可能,故患者来诊后马上进行抢救,开通绿色通道,最大程度上为其赢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后行高级生命支持,病情稳定后由专人护送影像科进行头颅CT检查,再根据病情收入ICU或者NICU。B级患者即生命体征稳定者,此类患者虽然无生命危险,但也要重视,若不及时干预,极可能发展为A级,故患者入院后需立即为其提供平车,准备好监护设备、抢救器械与药物,开通静脉通道,随时准备实施急救。(2)护理路径管理。根据科室制定的《急诊脑卒中护理路径表》对患者的整个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此表共21个处理项目,项目有其规定时间标准(入室至完成时),要求记录每个项目的实际执行时间、完成时间、执行人签名及超时原因。患者来诊后,急诊科护士通过对患者意识、心率、呼吸以及血压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B级者,患者入室后,急诊科护士接诊,对患者主诉症状、性别、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进行准确记录,此项要求5~10 min;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抽血(血常规、凝血四项、生化、床边飞测等),此项要求5~10 min;吸氧、心电监护、复测生命体征,此项要求5~10 min;送标本时间要求 5~10 min;然后专人护送患者至影像科行颅脑CT检查,要求开始行CT检查的时间为25 min,完成颅脑检查的时间为30 min,再通知神经内科医生会诊,记录会诊医生到达时间。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留置尿管、留置胃管。追踪凝血四项结果,要求45 min内出结果。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溶栓事项,并记录签字时间,精确到分钟;开始溶栓药物配置,要求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60 min内。记录静脉溶栓结束时间;办理入院手续。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与候诊时间。

2 结果

2.1 救治成功率与医疗纠纷发生率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成功率与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n(%)]

2.2 救治时间观察组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与候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救治时间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3]。脑卒中是云浮地区发病率最高的脑科疾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罗定市人民医院每年收治脑卒中患者3 000~4 000例,其中需要急诊溶栓的患者为100~150例。急性脑卒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关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就明显降低,因此护士规范化进行急性脑卒中分诊是非常必要的。有研究显示,及早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在最佳时间窗内进行治疗,利于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4]。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为急诊抢救,且急诊抢救质量关乎患者生命安全[5]。以往临床通常采用常规急诊模式对患者进行救治,虽能获得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可能会因急救不快捷、信息传递不及时等原因影响救治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时间、治疗等候时间、候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究其原因,急诊分级分诊模式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依据,对其进行合理安排,能够将要尽早应用尿激酶溶栓或者是应用介入取栓的患者分诊出来,使得危重症患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抢救,为其赢取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也随之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紧急、危重,突发事件发生率高,及时实施抢救显得尤为必要,采用分级分诊急救模式后,患者候诊时间、治疗等候时间以及急诊救治时间均明显缩短[6]。其次,采取急诊分诊管理措施后,急诊护士可快速对患者进行准确分诊,避免急诊科患者就诊时出现拥堵现象,医疗纠纷发生率降低。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采用急诊分级分诊模式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

猜你喜欢
体征急诊科溶栓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