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高凝状态的监测价值研究

2020-07-02 12:27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凝活动期纤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除了肠道表现外,还包括皮肤病变、虹膜炎、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静脉血栓等肠外表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1]。VTE的高风险与众多因素有关,主要为系统性炎性反应,诱发凝血级联反应和血小板激活,从而导致高凝状态[2]。与非IBD患者相比,IBD患者的VTE发生率要高2~3倍[3]。此外,由于炎性反应和活动受限,住院患者的VTE发生率明显升高[4]。与VTE患者相比,IBD合并VTE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5]。此外,IBD合并VTE患者的住院费用比IBD未合并VTE患者增加1倍[6]。因此,了解IBD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查如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只能反映凝血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或组分[7],而血栓弹力图(TEG)从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块的溶解进行全程监测,可以全面反映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对凝血状态的评估更为准确、科学[8]。TEG包括凝血综合指数(CI)、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血栓最大幅度(MA)、30 min内血凝块溶解速率(LY30)、预测30 min内血凝块溶解百分比(EPL)。目前TEG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脑血管疾病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脏手术、肝移植等大手术方面,其在IBD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了TEG在IBD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IBD患者凝血状态的监测价值,为早期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活动期IBD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入组者的年龄范围为18~80岁。IBD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9]。排除标准:(1)1个月内曾使用抗凝剂、激素、沙利度胺;(2)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有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肠炎、肠结核、肠阿米巴痢疾等);(4)有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慢性肝病等疾病。

1.2 方法

记录UC、C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病程、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TEG、血小板、Fib、C-反应蛋白(CRP)。比较3组的TEG、血小板、Fib的差异,并分析TEG指标与血小板、Fib和CRP的相关性。IBD分型参照2019年英国胃肠病协会蒙特利尔分型[10]。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4例活动期UC患者、12例活动期CD患者和21名健康对照者。14例UC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5.21±21.49)岁,平均病程(4.19±6.46)年,均为E3型。12例CD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1.92±17.79)岁,平均病程(4.14±4.44)年,其中L1型1例,L2型1例,L3型6例,L4型1例,L4+L1型2例,L4+L3型1例。非狭窄非穿透型6例,狭窄型5例,穿透型1例。肛周脓肿/瘘管2例。见表1。

2.2 3组的TEG指标、血小板、Fib比较

UC组、C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CI分别为2.12±3.32、2.91±2.08、0.13±2.66,Angle分别为(69.87±8.47)°、(73.68±3.67)°、(64.24±7.39)°,MA分别为(61.73±15.77)mm、(63.54±11.86)mm、(54.35±9.46)mm,K分别为(1.84±1.12)min、(1.39±0.53)min、(2.56±1.47)min。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和CD组的CI、Angle、MA明显升高,K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图1。

UC组、C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分别为(3.44±0.86)min、(3.28±1.02)min、(4.06±1.56)min,EPL分别为(2.66±4.94)%、(2.69±2.32)%、(1.94±2.14)%,LY30分别为(2.81±4.88)%、(2.69±2.32)%、(1.89±2.16)%。UC组和CD组的R、EPL、LY3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P=0.45、P=0.51)。见图2。

UC组、C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分别为(350.3±208.5)×109/L、(305.5±118.2)×109/L、(224.1±45.4)×109/L,Fib分别为(4.08±0.13)g/L、(3.99±1.11)g/L、(2.97±0.73)g/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组和CD组的血小板、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图3。

表1 3组的基本资料比较

图1 3组的CI、K、Angle、MA比较 A CI B K C Angle D MA

图2 3组的R、EPL、LY30值比较 A R B EPL C LY30

图3 3组的血小板、Fib比较 A 血小板 B Fib

2.3 CI、K、Angle、MA与血小板、Fib、CRP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IBD患者的CI(2.48±2.79)、Angle[(71.62±6.85)°]、MA[(62.56±13.85)mm]与血小板[(329.62±171.05)×109/L]、Fib[(4.04±1.05)g/L]呈正相关,K[(1.63±0.91)min]与血小板、Fib呈负相关。CI、K、Angle、MA与CRP[(36.98±36.61)mg/L]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

表2 TEG指标与血小板、Fib、CRP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无论是VTE还是动脉血栓栓塞(ATE),都是严重的肠外表现,可导致IBD患者的病情复杂化,并可导致病死率明显升高[3]。早在1936年就有文献报道UC患者并发VTE和ATE。梅奥诊所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1.3%的IBD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另有早期研究报道的发生率更高(7%)[11]。此外,有研究报道尸检发现VTE的概率更高,在UC患者中高达39%,这意味着大多数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血栓栓塞是IBD患者的第3位死因(10%)[11]。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和肺循环。然而,在IBD患者中,ATE和其他较少发生VTE的部位也可发生,包括脑血管栓塞、颈内动脉闭塞、肠系膜门静脉血栓、Budd-Chiari综合征、视网膜静脉栓塞、缺血性心脏病等[12-13]。

血栓栓塞通常发生在IBD活动期,并与病变的范围和部位有关。复杂的IBD(瘘管、狭窄、脓肿)、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治疗等均与VTE相关。80%的IBD患者在炎性反应活动时发生VTE。在VTE患者中,76%的UC患者为全结肠炎,79%的CD患者有结肠受累。但也有学者发现,有30%的VTE发生在疾病缓解期[14]。血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促血栓形成和抗血栓形成机制之间的不平衡。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15]。目前IBD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尚不清楚。

TEG能够动态监测整个凝血过程,主要对凝血和纤溶全过程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全面监测。目前TEG主要应用于肝移植、心脏外科、创伤、恶性肿瘤、产科等凝血状态的监测以及输血指导,同时用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TEG的K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度,其与Angle一样主要反映Fib的功能和水平,评估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及互相联结的速度;MA反映血凝块的最大强度,主要受血小板及Fib的影响,其中血小板的影响约占80%;CI是凝血综合指数,可判断机体的整体凝血状态[16]。本研究发现,活动期IBD患者的CI、Angle、MA明显升高,K明显降低,说明活动期IBD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在局部聚集并激活凝血因子,Fib分解交联形成纤维蛋白。R反映了从凝血系统启动到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主要体现凝血因子的作用[17]。本研究发现,活动期IBD患者的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IBD的高凝状态并不因凝血因子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EPL预测在MA确定后30 min内血凝块将要溶解的百分比,LY30提示MA确定后30 min内血凝块减少的速率。EPL与LY30均代表纤溶系统[16-17]。本研究发现,IBD患者的EPL、LY3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IBD患者的纤溶系统并无明显异常。

本研究发现,IBD患者的血小板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CI、Angle、MA与血小板、Fib呈正相关,K与血小板、Fib呈负相关,提示IBD患者的高凝状态与血小板和Fib关系密切。因Angle、K与Fib及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因此两者有相关性在意料之中。但本研究发现,CI、K、Angle、MA与CRP无明显相关性。有研究发现高凝状态与疾病活动相关。在IBD活动期,凝血级联反应出现异常,包括:(1)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Ⅴ、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Fib)、凝血酶、纤维蛋白形成产物纤维蛋白肽A、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D二聚体升高;(2)血管内皮激活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凝血调节蛋白)增加;(3)天然抗凝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陷及功能障碍;(4)纤溶系统缺陷[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型(PAI-1)升高];(5)血液循环内血小板数量增加,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趋势增强。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在活动期和静止期IBD中均观察到凝血系统激活,且静止期IBD患者中也发现血栓栓塞[15]。因此,根据本研究发现,高凝状态与炎性反应活动度指标CRP并无明显相关性,并不是炎性反应活动越严重,高凝状态越明显,这与部分既往研究的结果一致。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容易引起统计学误差,且没有研究缓解期IBD患者的凝血状态,后续可扩大样本量,同时搜集缓解期患者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TEG在IBD患者高凝状态的监测中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高凝状态的监测,可以及时应用抗凝药物,从而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猜你喜欢
高凝活动期纤溶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