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生火启航

2020-07-04 18:50成尚荣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

【摘要】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是一个新的命题。研究这一命题,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成长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开辟一种新的路径和方法。“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周卫东是一个范本,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具有普遍意义。在研究中可见,周卫东建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的重要的起点是寻找快乐之源,根本的尺度是编织数学育人的信念之网,落脚的基点是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的教学主张及其实践要义,宏阔的视野是学科教学与学校管理的结合与统一。

【关键词】名师成长;思维方式;行动范式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8-0023-05

【作者简介】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

读到一个故事,关于思维的。

两个男孩走在森林里,他们年龄大小一样。第一个男孩在教师心里是个聪明的学生,在父母眼中更是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他自己也认为很聪明;第二个孩子的情况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人认为他聪明,他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只是勉强及格而已,充其量人们只会说他精明或者机灵。

两个男孩在森林里漫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大麻烦:一个巨大的、凶猛的、看起来几天没吃东西的大灰熊突然出现了,更糟糕的是,这只大灰熊直接向两个男孩冲过来。第一个男孩计算出灰熊将在17.3秒内赶上他们,吓得两腿发抖。这时,他回头看到他的同伴———第二个男孩正平静地脱下登山靴,换上运动鞋。第一个男孩叫道:“你疯了,我们决不会跑过灰熊的!”第二个男孩回答:“没错,但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这个故事摘自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副标题是“培养聪明的学习者”。撇开道德问题,显然,上述故事中第二个男孩比第一个男孩聪明,这是真聪明。斯滕伯格告诉我们,思维教学就是为了让学习者变得聪明起来。同时,故事也生动地告诉我们,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多么重要。

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更应当是聪明的人。提出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的命题,为教师专业发展,为优秀教师成长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思路,开辟了另一种路径和方法。我们很赞同。问题是,怎么研究名师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让教师更聪明起来呢?我把目光投向了周卫东。周卫东,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具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一、周卫东建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有个重要的起点:寻找快乐之源

周卫东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寻找教学风格后面的教学主张,寻找教学主张与风格的落脚点,寻找自己新的突破点、生长点和超越点。这样的寻找,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周卫东很喜欢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也常引用他的名言)的话来说,就是寻找源泉,寻找快乐之源,“如果一个人不能找到那个源泉,就会永远陷入非永恒的悲哀中”。看来,周卫东的快乐源泉是他追求的动力。

周卫东对自己的站位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在数学教学历程的线段上,自己站在哪里?是站在起点,还是站在中点?是站在中点,还是站在任何一点?当时他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说明他还在寻找,寻找就是思维。而在寻找中一定会有思维的冲突,思維冲突解决的过程正是克里希那穆提所强调的“快乐之源”。

周卫东是个非常快乐的人。我曾经这样描述他的表情:“很随和,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很真诚、自然,不矫情;他很有灵气,悟性很高,常在思维的拐角处生发智慧。”快乐是智慧的表情,也是思维的表情。“站在哪里”的问题,实际上是明晰自己发展处在什么阶段、什么程度的问题,即自己的站位问题,明确自己“从哪里再出发”的问题。无疑,周卫东在发展历程的线段上,至少站到了中点,但他追求与寻找的实质是:我还在起点,准备再出发。这是一种状态,状态特别重要。恩格斯曾这样描述马克思的状态:他是一艘随时准备生火、启航的军舰,驶向既定的目的地。这是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源自思想上的不断寻找,寻找新的出发点,获得新的快乐之源。

二、周卫东构建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的根本尺度:编织数学育人的信念之网

周卫东不断寻找,最终找到驶向的目的地———数学育人,那里是真正的快乐之源。在他的理念中,教书育人既应当有“物质实体”,还应该有“精神实体”。数学育人是“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数学素养。他说:“如果说数学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识性成分)及所形成的各种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物质实体;那么,经纬之间的信念品质、价值判断、数学思想、理性精神、审美追求等深层次的因素,则是数学素养结构中的精神实体。这种蕴藏在知识性、能力性成分背后的观念性成分,应是数学品格的应有之义。”他的逻辑线索是:数学必备品格—数学素养—数学育人。其主要意思是,要从数学品格的必备走向数学育人的宗旨。而数学品格的必备要在四个方面着力:用数学本质去内化,用数学意识去涵化,用数学魅力去催化,用数学史实去感化,这“四化”分别对应的是理性质感、独特风骨、情感基调与育人基因。如此思维是清晰的,它分明是逻辑思维。我们认为逻辑思维是基础与重点,所有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应在培养逻辑思维品质和能力上下功夫,而作为“思维体操”的数学教学,更要求教师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在周卫东的思维方式系统中,还有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斯滕伯格称这三种思维为“思维三元理论”“三种思维模式”,这既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必备的思维品格。

放开来看,周卫东基于思维必备品格的数学育人,其实是一张网,是一张思维之网,各种思维方式都能编织进网之中。一个教师头脑里有没有这张网是不同的,编织这张网必须要解放自己的头脑,让头脑呈现开放的状态,让各种信息都能进来,然后在头脑中予以澄清、辨别、选择、坚守。但是这张网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人总是需要不断地以新鲜、渴望的头脑来应付许多问题,因而人的思维是可以“转网”的,即从这张网转入另外一张网。这意味着,解放头脑可以带来创新思维,让思维朝向新的维度,注入新鲜的信息。周卫东“思维之网”转换得比较快,也比较成功。不管怎么变、怎么转,从其实质上看,这应当是一张信念之网,其信念当是育人。在这张信念之网中,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斯滕伯格说:“没有知识,一个人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没有活力的。”当然,思维引导下的行动范式也比知识更重要。因而周卫东不断地编织教学育人的信念之网,这是他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的根本尺度,当然也是快乐之源的核心。

三、周卫东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落脚的基点: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的教学主张及其实践要义

思维的活跃来自头脑的解放、心灵的绽放,思维的活跃也离不开自己的猜想以至狂想。教育需要想象,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是想象的结果;编成什么样的教材,是想象的结晶;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头脑里常有一张想象出来的图式……教育本身就是想象、创造出来的。缺乏想象,没有从黑暗的洞穴里爬出来,去寻找那来自洞口的光,便永远没有理想的教育,教育便会变得枯涩、苍白、干瘪。人类有一种对世界和自身最大胆的假想,被称之“思想实验”。思想实验一般来说难以实现,但是它让人们带来头脑风暴,带来思想的激荡,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进而改变行动范式。我们需要思想实验的精神及猜想的特质。

周卫东的想象力很强。想象力的发展,有个通俗的说法是:点子很多,很活。周卫东这样的特点在他的专著《应答与建构:我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行与思》中体现得很充分。比如:数学价值的取向,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走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让数学注入生活的灵性,直觉思维,讲解有道,生长积累的根部营养,提水与修筑“管道”……这些猜想首先基于丰富的实践,但又在猜想后去推动实践进入新境界。一个教师没有想象力,抑或只是缺失一点想象力,教育便无创造性可言。雨果说:“想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他的意思是,“想象就是深度”。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紧促的小圈子里,而心灵的幽闭是不会有别的创造的。

可贵的是,周卫东在想象之后进行聚焦与提炼,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他说:“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是一种新的教学视角。高观点指向内容维度,进行大概念统整、思想性包摄、结构化关联;低结构指向过程维度,注重设计大问题,催生真学习,培养思维力;中温度指向情感维度,坚定‘第一目标,坚守‘第一意识,坚持‘第一习惯。”他阐释的思路很清晰,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当然,有些还可以再斟酌。不过,他的概括、提炼,是他思想淬化的结果,这难能可贵。“高观点”来自德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克莱因,周卫东为此进行了阐释:“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不难生发更多的联想:‘高者,超出常态也。高观点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也可以从内容的深浅维度(高观点原初的含义)迁移到内容的宽窄维度,并进而推及思想的高低维度。”联想、迁移、新的阐释,便是周卫东思维方式的又一特点和方法。教学主张明晰,周卫东今后的数学教学,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操作,有了更准确的落脚点,更有了魂灵,必将进入一个更加自由飞翔的状态,也随时准备生火出发,驶向新的目的地。

四、周卫东建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有宏阔的视野:学科教学与学校管理的结合与统一

周卫东是杰出的数学教师,又是优秀的校长。当年我常去东台,每次过去必到他任副校长的东台实验小学以及后来任校长的东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看望他。那时,他还相当年轻,像是个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却已领导一个规模很大的学校了。他是个年轻的“老校长”,有着成熟、丰富的领导经验。学校教师都很好奇,他在研究数学教学并且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又怎么管理学校、领导学校朝着新的方向努力的?这两种思维方式、行动范式的结合点在哪里呢?结合的关键是什么呢?

答案隐匿在他的思维深处,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但那答案,从他当教师时起就开始萌发,在任副校长时慢慢滋长,在任校长时又渐渐壮大,然后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任副校长时又注入新的信息和经验,到了长江路小学任校长、书记,过往的一切汇聚在一起,产生冲撞,继而相融、相通。于是,周卫东更加成熟,更加壮大,创新精神从思维深处一下子迸发出来,凝聚在一起,又在高处自由创造。

当我把这一问题抛给周卫东的时候,他给我发来三小节信息,以下是第二节:“当校长其实是对教育的回报,尤其是对自己过去获得那么多成长机会的反哺。做校长,回报的不是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而是整个教育理念,获益者是全校学生和教师。从这个角度看,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强而有力的支撑,甚至能决定一校之长的管理高度。如果不能以专业服人,哪怕你是校长,教师都不会跟着你走。”他的反馈很快,不到5分钟,可见他的思维敏捷,更说明这已在心底里沉淀很长时间了。

我们不妨在周卫东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其一,周卫东有个以专业为基准的“全然”的思维和行动范式。“全然”是克里希那穆提使用的概念,他谈论爱这个话题时说:“你在意的是爱和它全然的行动。正是这个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的全然行动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世界。”所谓“全然”,不仅指全部,而且指整体;也不仅是指整体,而且指排除其他的一切干扰,全心全意。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不管是学科教师,还是校长,都应建构起这样的范式,尤其是校长。作为教师校长、校长教师的周卫东,正是这么去努力的。“全然”其实是“一盘棋”“心无旁骛”,一心为学校,一切為事业。我知道周卫东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点起床,6:30到学校,6:30点到7:20读书、思考、安排工作,还有硬性的写作任务。这样的习惯其实是他行动范式固型。能长期坚持,天天如此,实属不易。其二,以专业为基准,全然思维与行动要以爱为中心。周卫东爱家庭,爱工作,爱学校,爱学生,爱老师。爱是他思维方式、行动范式的核心。但是,爱,一定要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当“头脑”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围墙的时候,爱就不存在了,也许这正是“博爱”的真正含义。其三,以专业为基准,学校发展不只是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项目,更重要的是更上位的“道”,即学校核心价值的追求与学校品格的铸造。周卫东以他的敏锐与智慧,围绕“长江路”的文化意蕴提出了这么两句话:“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静静的水,深深地流”,诗意的表达,深刻的哲理,自然,巧妙,便于教师铭记于心,又化为行动,这是对地名、校名的文化意义的诠释与创造,是对长江路小学办学核心理念“和谐教育”的深悟和生动活泼的表达。“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静静的水,深深地流”,显然是每个师生的品格,也是一种克服功利、走向审美境界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范式的活化,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四,置于学校背景下的思维方式、行动范式建构,要以专业为基准,以研究为方式,聚焦于关注、帮助、引领教师成长。周卫东这方面工作是很有成效的,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教师成长,敢问“路”在何方》,围绕成长之路来展开,用“绕得远的路”,喻指要静下心来,克服浮躁之心;用“踩出来的小路”,喻指要开放,学会选择,学会开辟;用“管道之路”喻指发展的方向感、获得感、开放感等。他的意思,绝不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动范式来要求教师统一化,恰恰相反,他鼓励、引导教师都能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个性化理念和创造性路径。

在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中,周卫东要求自己沉静、沉潜、自觉,要有教育家的情怀、日益精进的教学、与众不同的风格。我想,周卫东正是用爱、专业、研究等将个人的教学研究与学校发展之间搭起了平衡点,这样的思维方式、行为范式是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的。让我们记住:随时准备生火、启航,驶向新的目的地。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谈运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