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2020-07-04 03:35谢红芳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真善美真人美的

谢红芳

2020年这个春天,太不一般。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演讲中说:中国有两个职业是带“德”的,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医生要负责人们的肉体健康,而教师要负责人们的精神健康。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面对疫情期间的众生百相,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进一步叩问与思考:数学育人,要育怎样的人?数学育人,又怎样育人?带着疑惑,带着混沌,也带着期待,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著作———《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数学,种下求真的种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走在学生前面,率先垂范求真知。在《我的“一题之师”》一文中,两个学生指出华老师讲错了一道题,华老师不仅在隔日的课堂上诚恳认错,还与学生分享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我师,但吾更爱真理!”华老师在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课堂上不一定要听老师的,谁对就听谁的;世上没有权威,老师不是权威,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求得的真理才是权威。孔子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华老师把“求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更率先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走到学生当中,传播真理当使者。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华老师创新的密码:“思”在数学,功到自然成。课前,华老师总是往高处走、深处思,经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描述三重境界的历练,他才带着真理的火种,低着身子走到学生当中。课后,华老师又往高处去,“课后明辨”是他每篇课例的“标配”,不但自我反思追问,而且不惜“花钱”买批评,专门总结了“三不一慢”:不寻捷径、不求速成、不轻言弃、慢慢悟道。博学如华老师,却在《从惧怕生成到期待生成》一文中诚挚地说:“学生是无意的,而我是无知的。”如此用“心”备课、上课,他的课堂怎能不闪耀“真理之光”?

走进学生心里,点化学生做真人。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华老师“培育真人”的理想。什么是“真人”?我粗浅地理解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做“真人”:第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自己。他鼓励学生言为心声、表里合一,让学生在成为自己中享受成长的幸福。第二,引导学生做“人中人”,而非做“人上人”“人下人”。所有学生与华老师,组成“N+1”学习共同体,平等对话,互相接纳,共渡真知彼岸。第三,引导学生自立立人。华老师要求学生既有独立思考之精神、勇于创新之行动,又善于合作、海納百川、成就他人。学生不仅跟着华老师真学习、求真知,更学做真人!

数学,唤醒至善的心灵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华老师善待亲人。百善孝为先,《妈妈走了》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母亲的感恩、孝顺;《从故事中认识我自己》《因火而明》等文章,文笔朴实却充满着他对妻子、儿女、兄弟等亲人的温和与爱意。无论心有多大、能走多远,他始终怀着一颗最真诚、最善良的心,爱好身边人,做好身边事。

华老师善待学生。他在《师者若水》一文中写道:“师者若水,宽容博爱;师者若水,和顺温柔。”华老师能在课堂上叫响每个学生的名字,叫熟了就去掉姓氏,只呼其名,学生心里暖洋洋的。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从《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文里找到了方法技巧,而从《称呼里的学问》《上好开学第一课》等文章里,更悟到了奥秘真传: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里。

华老师善待同伴。对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始终心怀感恩,华老师在多篇文章里都写到他生命中的贵人———李烈校长,一个有大爱、有智慧、有情怀的教育前辈。华老师更是把对李烈校长的敬佩与感恩,转化为帮助徒弟的实际行动:书中收录的《奔跑中的李军》《微笑的沈勇》等多篇文章,都是华老师专门为徒弟写的,字里行间透着了解、尊重、欣赏和勉励,华老师总是放低身子谦虚地盼着徒弟们成长。华老师如此躬行正道、至诚至善,徒弟们怎不见贤思齐、向师而行?

数学,培育大美的灵魂

大美一词,有如下两种释义:一是谓大功德、大功业,二是指才德、品质上的优异。教育,不是仅培养小情小调的小美,更需要培育大美的灵魂。

榜样引领中华之美。疫情期间,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而上的医务工作者无疑是美的,人民子弟兵以及冲在抗疫一线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是美的,服从隔离安排的中国普通民众、居家学习的学生也是美的……“教育,为谁培养人?”是华老师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而“为国育英才”就是这本书给出的最响亮的回答!在这本书中,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引用或论述就有一百多处。书中写到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更是华老师及其团队开发的系列学科爱国专题课的典范———用数学语言礼赞阅兵、讴歌祖国。我曾两次在现场听华老师上这节课,心灵深受震撼,场面令人动容!

艺术唤醒数学之美。在华老师的眼里,数学无疑是一门美的学科。数学的美,让他痴迷,为他享用。如何让儿童也领略到数学之美?课前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写上名字或者与学生聊天,这么寻常的事情华老师却极为讲究,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未成曲调先有情》,“华氏开场白”总是幽默智慧又有数学味儿。如果您在现场听过华老师的课,还会被他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之激荡,也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之温婉;既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又有疏可跑马的留白。您留心过华老师的板书吗?(如上图)华老师的板书不仅是数学,还是文化,是艺术。学生怎能不迷恋,又怎么舍得下课呢?

智慧对话哲学之美。华老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华老师也尤其偏爱哲学。他把自己对哲学、对人生的领悟也融入他的文章中、课堂里。华老师多年致力于“化错教育”的研究,我懂得了“对”美,“错”亦美;从《师者若水》一文里,我明白了“刚”美,“柔”亦美;从《等着,就好》《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文章或课例里,我悟到了“快”美,“慢”亦美,“爱国”美,“爱世界”亦美……华老师的阅读极为广泛,是什么让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数学所用?我认为是哲学,哲学让华老师智慧、深刻、圆融、通达。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每个人都向美而生、逐光而行,全社会应当涌现出更多的“钟南山院士”,更多服务社会、他人的志愿者,更多立足岗位、爱国爱家的普通劳动者。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哦,我读到了:教育的真谛之一是“培育大美的灵魂”。

2020年的开局似乎令人沮丧,但“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高境界的智慧。“疫情防控”这本打开在眼前的大书,迫使每一个教育人用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这次疫情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思想变革?华应龙老师以《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一书和他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真、善、美,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像华老师那样坚持传道“真善美”,才能不负时代教育使命,培养出更多“大写的人”:脊梁挺得笔直、人格美好闪亮的人,把个性发展、人生追求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的人,能够担当起民族振兴发展大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人!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教学处主任,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真善美真人美的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打破平衡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美的校 美的人
真人秀F2
变色龙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