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的维护与治理

2020-07-08 03:01博士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流通零售供应链

戢 芳 博士 冯 蛟 教授

(1、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2、宁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概念界定

(一)供应链及可支配性

当前,供应链作为商贸流通最主要的市场营销方式与组织形式,最大优势是实现生产、加工与营销一体化、规模化与组织化,进而结成各供应主体战略联盟,提高商贸流通业综合竞争力。

供应链可支配性强调现代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有步骤、有计划掌握供应链支配权,能够培育内部核心竞争力。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条由多个节点组成,各节点相互独立,具有可分解性。假设商贸流通企业初始状态分解为x1(α),x2(α),…,xn(α),在团体利益驱动作用下,企业希望通过内、外部运作,达到预期目标x(n)。将各个节点分解为x1(n),x2(n),…,xn(n)。但在实际运作中,各个节点具有离散分布性,当企业对于供应链的可支配权达到一定程度时,即μ1(k),μ2(k),…,μn(k),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各节点高效运转,以及供应链增值。由此可知,流通供应链支配权可促进零售企业在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时,加强对供应链各节点成员控制与管理,促进供应链各环节、上下游之间协同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商品流通效率,最终创造更高经济效益。

(二)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

流通供应链连接着生产商与消费者,是实现商品与服务快速流通的保证。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不同环节设置节点,加强各环节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计划、支配、协调与控制,进而衍生价值增值链,提升整体链条运营效益与效率(见图1)。在新兴技术支撑下,零售企业借助信息平台,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营销与消费等环节链接于一体。各主体之间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实行封闭式管理与统一化经营。

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主要有两条。一是商品供应链条。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批发、营销与售后服务等活动,实现产品初端与终端无缝对接。二是信息服务供应链。零售企业通过对各节点信息整合,完成从生产到消费,不同环节信息透明化管理,为供应链各主体与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服务,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两条供应链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补充与促进,进而形成商贸流通新形态。在该形态之下,政府部门一直发挥监管作用,从产品供应、质量检测、市场检测、市场监控、环境管控与技术服务等环节,监督各主体运营,保障各环节活动开展的安全性。

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失衡的主要表现

(一)支配权利不断提升,信息共享治理信任缺乏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零售企业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扩大,商贸流通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多元化配送帮助零售企业获取主体地位。由此,零售企业通过对信息进行集约化管理,采用终端信息控制方式,通过严格把控产品生产与销售信息,不断提升其在流通供应链的主体地位,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但企业在信息共享时,实施信息集聚,对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渠道形成一定阻碍,导致流通供应链十分复杂,加剧信息治理成本。且由于个体理性存在,流通供应链各主体不愿意承担信息共享治理成本与风险,主体之间缺乏互信关系。

(二)自身利益逐渐凸显,成员各自为营

由图1可知,零售企业从生产到消费,设置不同的商品贸易节点,通过对节点布局,不断提升自身利益。且当前零售企业实际运作,只关注自身利益,并不关注流通供应链其他成员利益,在进行质量决策或者定价决策时,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定价方面,流通供应链成员均制定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导致产品零售价处于较高水平,带来双重边际效应。而零售企业为保护自身收益,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努力程度并不够,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产品质量与价格双重影响,导致消费者消费意愿显著降低。流通供应链成员利益,实质是供应链整体收益共享,若成员收益降低,供应链综合收益也随之降低。

(三)物流对接效率显著,渠道链条缺乏

当前,零售企业在商贸流通供应链中实施节点对接方式,在供应、生产、加工与营销等环节均设置物流分布点,且辅以第三方物流,极大提升各环节物流对接效率。但在流通供应链中,部分零售商对于物流概念缺乏清晰认知。产品生产、零售与物流均处于无序状态。且针对单个环节而言,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各节点单一且零散,生产与零售环节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物流体系。成员之间沟通也不完善,大多成员处于被动运行状态。还有一些环节信息,在流通供应链上无法及时传递,产品安全与物流意识淡薄,导致各节点经营活动较为分散,缺乏完整的渠道链条,不利于零售企业对于供应链实施有效监管。

(四)商品运转能力加强,经营成本显著增高

对于流通渠道而言,零售企业渠道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在网点布局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效加强商品运转能力。且在运营过程中,零售企业通过增加商品存储费、流转费与售后服务费等方式,引入不同物流企业,提高商品运转效率。但零售企业本身利润空间有限,为提升产品质量与流转效率,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进一步增加企业运转成本。同时,由于地价升值面临仓储成本上升,仓库地址外迁,导致配送成本增加,人力成本显著提高。此外,由于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多,促使零售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改进、新设备引进与新信息系统搭建,极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的定量分析

(一)指标设置与数据来源

为进一步对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进行分析,本研究结合投入与产出理论,对零售企业消费与生产、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进行静态、量化研究。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流通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产业,包括物流业、房地产业、信息业、金融业、科研行业及租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行业对零售企业产出的感应度与影响力的静态、量化分析,继而对国内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能力进行判断。由此,本文构建了感应度及其系数与影响力及其系数四个指标,对各行业投入与零售企业产出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其中,影响力(bi)反映的是第j部门对零售需求的波及程度和对零售企业的影响力;影响力系数(Fj)表征的是第j部门对零售企业的拉动作用;感应度(Gj)表征的是第j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小值,实现零售企业最终需求的增加。感应度系数(Ej)表征的是零售企业对第j部门的依赖性,即支配权。具体关系式如下:

其中,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的评价标准为平均值1。当Fj、Ej<1时,零售企业对流通供应链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支配能力、相关产业及各部门对零售企业的拉动力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当Fj、Ej=1时,零售企业对流通供应链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支配能力、相关产业及各部门对零售企业的拉动力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当Fj、Ej>1时,零售企业对流通供应链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支配能力、相关产业及各部门对零售企业的拉动力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本文选取2016-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统计、整理得到相关产业的产出、投入数值,并将数值代入上述指标计算公式进行求解验证。对于个别缺失数据,从各省份统计年鉴中查找补充。同时,本文采用Excel与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真实性,对所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符合研究要求,可进行实证检验。

图1 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运作模式

(二)定量分析

上述结合投入产出理论,所构建的指标关系式,旨在通过流通供应链相关产业投入对零售企业产出影响的分析,判断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的支配能力。

首先,将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相关产业投入、产出数据代入上述指标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并分析供应链相关产业对零售企业的影响力及其系数。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结果对影响力(bi)进行定量分析可知,金融业对零售企业产出的影响力最大,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的影响力指标分别为1.57、2.69、4.98。这一结果表明,2016-2018年,金融业对流通供应链的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零售企业产出便分别增加1.57、2.69、4.98个单位。由此可见,金融业投入对商贸流通产业产出的影响呈现出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由表1中2018年影响力数值可知,物流业与科研行业投入对零售企业产出的影响较大,影响力数值分别是2.83、2.09。而房地产业、信息业、租赁业影响力数值分别为1.22、1.85、1.08,对零售企业产出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根据表1结果对影响力系数(Fj)进行定量分析可知,房地产业、租赁业对零售企业的拉动效应小于1,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与科研行业对零售企业的拉动效应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2016-2018年,物流业、信息业及金融业对零售企业的拉动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8年拉动效应最显著,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42、1.81、1.89。

结合零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表1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零售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大溢出效应。现阶段,零售企业与金融业已经实现相互融合,例如预付卡、第三方支付等。并且,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物流业发展迅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零售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零售企业的仓库等实体资产投入,所需资金较多,因此受房地产业、租赁业的影响较大。

表1 2016-2018年供应链相关产业对零售企业的影响力及其系数

表2 2016-2018年供应链相关产业对零售企业的感应度及其系数

其次,将流通供应链相关产业投入、产出数据代入指标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并分析供应链相关产业对零售企业的感应度及其系数。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结果对感应度(Gj)进行定量分析可知,金融业对零售企业最终需求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显著,2016-2018年三年感应度指标分别为1.44、2.23、2.41。这一结果表明,金融业的发展,能够推动零售企业最终需求的增加。并且,随着金融业投入的提高,对零售企业需求增加的推动作用也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根据表2结果分析,除金融业之外,物流业对促进零售企业最终需求增加具有较大影响作用。2018年物流业感应度系数为1.91,表明物流业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零售企业最终需求增加1.91个单位。此外,根据表2结果可知,房地产业、租赁业对零售企业最终需求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例如2018年,房地产业、租赁业每增加1个单位投入,零售企业最终需求将分别下降0.35、0.62个单位;而信息业与科研行业的投入,对零售企业最终需求的增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效果相对不明显。

根据表2结果对感应度系数(Ej)进行定量分析可知,房地产业、金融业、科研行业及租赁业对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能力小于1,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物流业与信息业对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能力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2016-2018年间,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对运输邮电业、信息业支配能力较高,且呈现出显著提升趋势。在2018年,其感应度系数分别达到1.19、1.15。

结合零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表2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物流业与金融业投入增加,能够显著促进相关产业运营效率、经营绩效的提升,继而促进零售企业的发展。但是,根据定量分析结果可知,零售企业对其供应链的整体支配能力较弱。虽然对物流业与信息业支配能力较强,但就感应度系数而言,只是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总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发展仍未完全与高端服务业相融合,需进一步提升其高端服务业发展融合能力。

(三)结果讨论

综上,通过对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的定量分析,发现我国零售企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对流通供应链的支配能力较弱。其中,零售企业与信息业、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产业尚未实现完全融合。并且,金融产业能够显著拉动零售企业发展,且正向促进零售企业产出。同时,金融业能够促进零售企业最终需求的增加。但是零售企业对金融业的支配能力较弱。房地产业与租赁业对零售企业最终需求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从整体来看,零售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流通供应链的支配能力,完善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进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供应链治理目的在于,在保证自身利益与支配权前提下,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利益共享。因此,供应链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零售企业对其在供应链中的支配权进行维护。支配权维护的关键,是对供应链权力与利润进行合理、公平的分配,其中包括权力和利润划分的比例与绝对值的合理、公平。在权力分配方面,零售企业在保证自身权力不受参与者威胁的情况下,对供应链其他企业的合理权益进行综合考量,合理划分供应链权力。在利润分配方面,零售企业与供应链其他企业应合理分配利润,分配比例应合理。

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的治理路径

(一)创新零售物流业务,致力于零售商关系维护

一方面,企业通过引入国际先进信息技术,结合内部应用技术,进行不同技术融合创新。然后,借助创新后技术,对内部零售物流业务流程进行细分,实现不同流程之间的专业化运营与衔接。同时,零售企业通过创新零售物流业务,切实结合当前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将业务流程融入内部商业模式中,匹配企业发展战略,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进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另一方面,零售企业需要合理考虑制造商利益,在可控范围内,规范各种费用,以此提升制造商利润空间,实现双方利益均衡。且企业应与制造商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将双方业务进行渗透,同时增强对流通供应链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控制,更好掌握流通供应链。

(二)构建“金融+零售”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金融信息传递效率

从上述研究中可知,金融业对零售企业流通供应链支配权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由此,我国零售企业应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搭建“金融+零售”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金融信息在零售企业的传递效率,进而为消费者以及流通供应链成员提供流程标准化、产品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金融+零售”公共服务平台上,企业不仅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还能够最大化发挥企业支配权。同时,零售企业通过合理设计现有信息系统,将“金融+零售”公共服务平台与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形成内部一体化金融信息系统。企业在进行上下游企业管理时,可借助该平台,进行节点规划与金融信息发布。针对内部运营管理,企业借助该平台,能够实现不同业务流程与金融服务的对接,提高金融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效率,进而提升内部运营绩效。

(三)加强支配结果反馈,提高供应链控制力度

零售企业若想更好实施支配权,需要在现有运营基础上,在零售和金融企业之间,形成动态反馈供应链,实现企业不同层面的信息共享。例如,企业在实施安全信息追溯过程时,通过结果反馈进行信息获取。根据反馈结果,与金融企业进行协商,及时纠正错误,并保持不断学习,提升整体供应链绩效。并且在企业合作方面,通过实时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与金融企业之间形成动态反馈机制,有利于产业链协作运行。

与此同时,零售企业应立足于流通供应链各个环节,从商品采购、加工、营销与配送等环节入手,加强不同环节支配结果反馈。企业应借助不同节点企业的信息平台,形成流通供应信息平台,从采购环节进行产品监控,并对不同环节产品信息进行严格把关,提高供应链信息匹配性。在此基础上,零售企业应及时与其他供应链成员进行信息反馈,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对应企业内部,保障供应链成员内部与外部信息的协调性,进而提高企业对于整体流通供应链的控制力度。

(四)实施生产、运输与储藏技术创新,完善产品物流体系

其一,零售企业应熟悉当前产品流通形式与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建设和完善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企业通过对流通供应链进行全方位分析,寻到制约产品流通的相关问题。然后采用先进科技信息技术,整合不同物流环节,创新整体供应链涉及物流的生产、运输与储藏技术,进而形成流通供应链的技术体系,提升产品在供应链的流转效率,最大化发挥零售企业主体效应。

其二,零售企业应引导生产者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不断进行内部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研究冷藏运输技术,不断增强冷链物流运输能力,进而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目的。并且,零售企业应结合生产与供应关系,强化生产与供应之间的物流职能,提升产品流转效率,进而完善供应链物流体系。

猜你喜欢
流通零售供应链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