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研究

2020-07-08 03:01椿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流通

冯 椿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410)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9年的61%,年均增加1%以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虽然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就业问题。在当前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解决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商贸流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带动生产增长、增加社会消费需求、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商贸流通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于其它行业更强。根据奥肯法则测算,社会消费需求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实现就业增加0.5个百分点。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要想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实现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增长。

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受学者们的关注。对于影响就业的因素,学者们大多从产业发展(金强、陈勇明,2017)、金融发展(杨艳琳、黄密桃,2015)、经济增长(魏曦,2019)、对外贸易(张原,2018)、技术创新(韩孟孟,2016)、基础设施(董艳梅、朱英明,2016)以及财政金融政策(牟俊霖、闫里鹏,2017)等方面做阐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对商贸流通发展的经济促进效应做了部分研究(张冠凤,2018),但是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较少涉及。考虑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商贸流通产业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丰富了目前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研究方案设计

(一)模型建立

由于本文使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因此采用时空双固定效应模型,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时间固定因子,还能够固定个体因子。时空双固定模型具体如公式(1)所示,其中α表示截距项,Xi为各个解释变量,βi是对各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μ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υi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为误差项。

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存在一定的自回归效应,因此在模型设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因变量的相关性,具体如公式(2)所示,λ为自回归系数。

(二)数据说明

被解释变量。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商贸流通业就业人口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本文定义的商贸流通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基于各省市统计年鉴得到上述就业数据。此外,为了考虑商贸流通业对其它产业的就业促进效应,本文以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核心解释变量。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衡量方法较多,一些学者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这些指标体系之间的各变量相关性较大,如果进行实证分析,很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以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控制变量。参考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基础设施完备情况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表3 商贸流通发展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

表4 商贸流通发展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基于公式1,本文借助STATA软件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在基准回归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人数,促进社会就业,这说明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强烈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吸纳社会就业能力强。金融发展变量的拟合参数也显著为正,这说明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这是因为金融发展能够为商贸流通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有利于扩大生产,增加消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促进效应并不明显,一方面经济发展可能通过扩大生产、消费来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效率更高,不利于扩大就业。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不利于商贸流通业就业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越高,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水平越好。这是因为我国商贸流通业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就业。

(二)分行业分析

由于商贸流通业连接了我国生产与消费的各部门,因此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仅会对本产业就业带来影响,对其它产业就业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分析商贸流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具体如表3所示。实证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会显著降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这是因为商贸流通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并且这些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要求不高,有利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转型,吸纳城市流动人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会增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但长期来看会降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这是因为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之初,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劳动岗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随着商贸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引入频率会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无人技术逐渐取代人工,会减少就业机会。此外,从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效应要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可能是因为商贸流通业主要涉及到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仅仅包含生产层面。

(三)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本文以各地区商贸流通业就业比重为被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商贸流通发展在不同地区的就业促进效应差异,具体如表4所示。从各地区的拟合参数大小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差,这是因为当前我国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并且由于中部地区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较强。虽然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最高,但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增长稳定。西部地区由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差,促进就业的能力有限。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我国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首先,本文发现流通业发展对促进流通产业就业存在明显的促进效应,这与奥肯定律相一致,产业的繁荣发展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就业机会的创造是相对的,总体而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会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并且对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带动作用更强。此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不同地区的就业促进效应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这说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就业与产业发展程度以及增长情况存在显著关联,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倒“U”型特征,即短期内商贸流通业会增加就业,但长期内会减少就业。

(二)对策建议

第一,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政府应当鼓励流通产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虽然技术创新会相对的减少就业机会,但是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长远发展。在当前新零售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坚持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才能够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商贸流通企业需要不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质量,带动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第二,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新流通模式提供制度保障。随着我国电商模式的出现,商贸流通发展出现新的动力,但是由于制度保障不健全,电商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电商领域就业的质量。此外,对于行业垄断现象,由于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及企业在地方上的垄断,导致一些民间资本进入流通行业难度较大,不利于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发挥小微商贸流通企业的就业吸纳作用。

第三,要统筹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实证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就业促进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同地区商贸流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间缺乏就业协同力,商贸流通的就业促进效应不高。因此,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商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中部及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小流通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流通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流通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