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7-23 04:07叶健平李厚霖陈佳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叶健平 李厚霖 陈佳鹏

老年化程度加深导致骨科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提升,其中股骨颈骨折是老年群体高发的疾病之一,疾病往往会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迅速降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股骨颈骨折是因为患者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需要及时予以处理,否则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常规治疗方式为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但是效果欠佳,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优势凸显,可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2]。因此,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接诊的6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接诊的6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68.38±4.89)岁;摔伤16例,扭伤12例,交通伤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68.88±5.05)岁;摔伤12例,扭伤16例,交通伤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65岁;②确诊为股骨颈骨折。

1.2.2 排除标准 ①认知能力障碍的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后,固定患者下肢,在牵引床进行骨折复位,于患者患肢外侧大转子下方将导针经皮置入大粗隆处,调整位置。呈倒品字型排列,共放置3枚导针,根据导针的方向切开皮肤,沿导针钻孔、测深、拧入3枚空心螺钉,调整空心螺钉的松紧度,利用C型臂X线进行观察。术后进行长冲洗,缝合伤口。

1.3.2 观察组 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处理成功后健侧卧位,使用后外侧入路,在患者的患肢外侧大粗隆上缘取一切口,进行股骨颈处截骨,取出受损股骨头,进行常规护理,选择合适的假体安装在患者的髋臼位置,测量选择大小合适的股骨头假体置入,后将髋关节复位,检测活动度,严密止血,关节复位后,用碘伏浸泡创面腔,用生理盐水冲洗,修复关节囊和外展肌群,逐层关闭切口,行负压引流,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术中股骨头小转子严重粉碎,应直接将股骨头颈部取出,但应保留股骨大转子粉碎骨。对髋臼和股骨末端的髓腔进行相应的处理。选择钢丝或螺钉固定股骨大转子的骨折位置,强调外展肌臂的恢复作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围术期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评定,分数越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Harris评分(86.59±2.38)分高于对照组的(64.38±2.38) 分,住院时间(16.49±3.22)d、手术时间(55.49±4.94)min、下床活动时间(10.25±3.29)d均短于对照组的(24.39±5.49)d、(98.38±6.39)min、(26.59±4.39)d,出血量(104.39±13.29)ml少于对照组的(233.28±15.4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5.15%低于对照组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围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骨科疾病,股骨颈骨折主要的发病群体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无法避免其骨密度降低,出现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且老年患者的髋周肌群退化,导致患者反应迟钝,对于外来侵害的抵御能力较差[3]。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道感染、压疮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股骨颈骨折常规治疗为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然而,大多数老年患者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如果没有牢固的固定,就会发生股骨头的螺钉切割。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虽然可以提升稳定性,但是患者在早期功能训练中会引发股骨头塌陷的,患者术后的风险较大,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髋关节置换又被称之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的手术之一,主要是通过金属材料制作的人工关节替代髋关节,其使用的人造假体为金属,可以更好的和人体自然骨骼相容,以此保证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4]。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可进行早期活动,以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全髋关节置管术常用于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通过该术式恢复患者的髋关节正常功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的卧床时间短,能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可以在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且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避免骨折内固定术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手术的安全性较高,能够提升患者术后承受力,患者预后良好[5]。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Harris评分(86.59±2.38) 分高于对照组的(64.38±2.38) 分,住院时间(16.49±3.22)d、手术时间(55.49±4.94)min、下床活动时间(10.25±3.29)d均短于对照组的(24.39±5.49)d、(98.38±6.39)min、(26.59±4.39)d,出血量(104.39±13.29)ml少于对照组的(233.28±15.4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5.15%低于对照组的4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