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教育减负的理性思考

2020-07-23 07:04周玉元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举措理性

周玉元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界开始实施新一轮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改革,至今已有20多年,但综观各地实施的效果,总体很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减负很少能从源头上和根子上着力。本文从教材、教辅、考试科目、试题等方面对初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理性探讨,着力探寻初中学生减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理性;负担;原因;举措

减负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界“老生常谈”的政策议题,又是长期以来收效甚微的改革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一轮减负,一直在路上,时至今日,减负已演变成学生校内、校外负担都重的现状。笔者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到减负必须从源头上、根子上着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初中学生负担重的原因

1.教材增厚,内容增加

笔者长期从事政治课教学,刚工作时任教初中“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后来任教“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这些课程与现有课程相比,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材为32开纸张印刷,教材不厚,字数不到十万字,这些教材不仅总课时少,每课时的内容也少,留给教师、学生课堂时间较多。如今的思品教材,版面均为16开纸张印刷,每一课的内容除正文外,还有大量的小字、插图等,厚度几乎是过去的一倍,130页左右,20多万字。20世纪80年代初,学生每天都把教材装进书包带回家,现在由于教材太多、太重,可以说没有一名学生把所有教材带回家了。教材增厚,內容增多,难度加深,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由每周六天减为每周五天,法定假期也比以前多多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强度,学生的学习压力因学习强度增强而加大。

2.教辅泛滥,习题忒多

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拨乱反正,那时很少有教辅用书,师生用得最多的教辅用书就是由十几个市的上一届中考试卷合编的试卷集。目前教辅用书大泛滥,虽然有关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甚至明文规定,只允许征订评议教辅用书,且为一科一辅。但如果你是一名细心的教育人,你只要到班级随意抽查学生抽屉,你将发现同一学科,绝对不是一科一辅,有的达到一科二辅,甚至三辅四辅。这些教辅用书原创性内容较少,主要靠剪辑、修改,其内容大部分粗制滥造。除了教育部门统一征订外,这些教辅用书部分是家长通过网络征订,部分是老师推销,而这类教辅用书,可以说全部是有一定知名度、有关系、有门路的教师编写的。课本应是教学之本,教辅应为教学之辅。但目前很多中小学本末倒置,课本成了教学之辅,教辅成了教学之本。另外,学校老师还编制大量的试题,在题海中学生负担当然重。

3.考科增多,分值增加

目前,笔者所在的南通市初中开设的考试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体育8门(也有一些地区把生物、地理、信息等纳入中考科目),会考学科有生物、地理,另外,还有一些常识科目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等。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中考,那时,南通市中考仅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六门学科,其中政治50分计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均为100分计人,英语30分,总分480分,笔者当年以345分考入普通高中。而目前南通市2019年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物理、化学合卷150分;政治、历史合卷100分;体育60分,总分760分。另外,凡生物、地理会考双科达不到1AIB,不能参加热点高中推荐生考试;达不到C等一律不得报考普通高中,为了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压力当然比以前大了。

4.试卷变难,容量增多

笔者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中考试题相对简单,一般学生也能考到七八折分,优秀的学生能考到九五折分;试卷容量不超过六页纸。目前,参与中考命题的一般是高中教研员或研训员,他们长年奋斗在高考第一线,对初中教材不是很熟悉,为了和高考接轨,他们所出试题远远高于教材难度,部分试题甚至忽视了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目前采用网上阅卷,有时试卷出难了,为了平衡命题的难度系数,会人为降低答案的得分要点,才使部分学科分数看上去均分不是很低)。为了应对中考试卷的难度,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得不加深练习的难度。现在的考试试卷容量大,动辄8页,甚至10页,反应稍慢的学生有时很难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全卷,教师在平时训练时不得不加大试题的容量,学生的负担怎能不重呢?

5.考试频繁,排名增压

学生负担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试多,诸如月考、周考、天天考;考试频繁也就罢了,可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会将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公布到教师本人。如某大市教育行政部门给下辖的各县(或区)按照均分排名;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再给各乡镇或各学校排名;各校再给各班或按学科排名,而班级也会给学生排名。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将全县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处在最后一名的教师或调离或改行或扣发奖金。可以说没有一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一所中学中考成绩不排名的,初三排了,初一初二也排,有时排了还要贴上“内部参考,不得外传”的标签,但少数家长会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会在社会上张扬,家长也有压力,他们也会把压力传导给子女,从而拼命督促子女学习,给子女报各种形式的校外培训班。学校、家长等多条线的传导,所有的压力最后都到了学生身上,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

二、初中教育减负的理性举措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也有教育部门自身的原因,现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社会因素;而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教材的内容过多过难以及大量的机械重复性练习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初中学生受到了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负担越来越重。目前整个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的学习现状,从时间上来讲,起早贪黑,部分学生外加周六、周日(他们主要在校外培训机构度过),不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就是要上这个培训班或那个培训班的,学生长年累月围绕着考试成绩这根怪轴旋转着,这导致学生童趣的丧失、心理不健康,甚至人格的分裂及身体的畸形,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酿成时代、民族的悲剧。作为教育人,我们务必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这一点,正视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力争花大力气,通过三到五年解决。

2.科学指导,编订标准

减负已推行多年,但效果甚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减负指导。笔者认为可成立减负领导小组,由教育部长或副部长挂帅,从教育内部开始,系统研究减负工作,如重新制定课程计划,将部分学科合并,如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能否合并为科学学科,或者将生物和化學合并成生化学科;砍去综合实践中养殖和木工(木工、养殖这两门课程很尴尬,全国无此专业的师范毕业生,绝大部分学校只发教材,教师没有真正上这些课),保留劳动实践教育(这是五育之需)。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教材也应相应减轻分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显示:在家长期待解决“减负”问题的措施中,家长选择“改革中考制度,采用多元的、体现素质教育的录取标准”最多(72.18%),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成为家长最期待的“减负”措施。我们要重新制定录取标准和考试评价制度,构建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初中教育生态。另外,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和教师统一的评价标准,发布全国,统一使用,这样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成长都具有指导意义,对学生减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近年来,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为减轻学生、学校负担和实施均衡教育,出台了好多措施,诸如将热点高中招生人数依据学生数按一定的比例分解到各初中学校,其目的是推行均衡教育,减轻学生择校等方面的负担。但笔者发现仍有大量的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将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就读,从而导致县城学校班级人满为患。而中考过后,与县城学校相同分数的农村初中学生却因为属于指标生而被录取到四星级热点高中就读,一些家长得知后后悔不已。笔者对热点高中分解指标的政策曾仔细琢磨过。一方面由于我们宣传力度和宣传对象不对,老百姓还不完全清楚这一政策。过去我们一般是对初中学生家长进行宣传,该去县城或重点学校上学的都已去了,再对他们进行宣传没有什么效果。另一方面分解比例还不够。因此有关行政部门出台减负措施时,除了对学校教师进行宣传外,还要通过媒体对全社会,特别是所有家长(包括幼儿园、小学等)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社区和村组干部宣传,扩大群众的知晓率,努力营造全社会减负的氛围。

4.采取对策,对症下药

多年来,减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理性思考,更没有能对症下药,比如实施初中学生课外作业时间每天不得多于1.5小时,有时教师很难执行到位,原因是涉及任教的主要学科,比如说初三年级考试科目有7-8门,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没有具体规定。何况一些稍难的试题对优等生来讲也许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而对后进生来讲,也许两个小时都难以完成。因此,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制,从厚度、难度上着手减轻负担;全国一盘棋,教辅用书由教育部和省级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编写且及时更新;以省为单位,严格统一中考科目,严格控制中考科目试卷容量、试题的分值和试题难度;以省或大市为单位,统一学生上放学时间;采取分层作业,仅有语数英三门每天可布置课外作业,且每门不得超过30分钟;严格控制每学期考试次数;实施四星级热点高中按毕业班人数全额分解政策(区域内有民办学校可以分解80%)等。

5.强化监督,推动落实

一些好的减负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除宣传出了问题外,有时是下边的行政部门或学校没有推动落实,有时是个别班级、个别老师当耳旁风。就拿考试排名来讲,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发文强调严禁给学校和学生排名,但笔者发现对学校、班级甚至学生进行排名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对下发到下级部门的材料还要编上号码,甚至写上下发到单位负责人的姓名,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楚,将来出事了好推卸责任或好查找谁传出去的,从而追究责任。为什么要排名?可以说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政绩,为了本县多出一些状元之类的高分人才或均分名列全市榜首而对下边的学校进行的管理;而基层学校校长也无奈,只能给班级、老师、学生排名,这样层层压力传导,最后学生的负担当然重。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育部和省级有关职能监督部门主动作为,可以跨省区县检查、随机抽查、实地督查,可以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邮箱等,畅通社会反映的渠道,并向社会公布督查结果,对违反规定的严肃处理,将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全教育系统要统一思想,加强宣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同时强化监督,共同推动减负工作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J].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4.

[2]钟武伟.教辅书为何泛滥成灾[J].教书育人,2010 (13):36-37.

[3]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J].儿童发展研究,2019(2):72.

猜你喜欢
举措理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浅析
感性设计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