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树”生态课堂“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20-08-04 17:49刘庆新
中国教师 2020年7期
关键词:太阳生态文本

刘庆新

一、“育·树”生态课堂:六项能力、三大学习、四个特征

“育·树”生态课堂是指在双榆树第一小学“育·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建立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育·树”生态课堂聚焦学生六项关键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信息筛选、分享交流、迁移运用、质疑反思。通过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无边界学习等途径达成培养目标。“育·树”生态課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育·树”生态课堂教学以尊重为前提;二是“育·树”生态课堂教学以生成为标志;三是“育·树”生态课堂教学以开放为途径;四是“育·树”生态课堂教学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标。

二、“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问题是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我校语文学科以“育·树”生态课堂为统领,逐步形成了“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

1.“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的模式

“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还原。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我校的“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紧紧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目标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语文学习是比较复杂的,为了避免出现程式化的现象,并不要求所有的学习都有固定的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具体的形式、时长等进行灵活设计。通过学生自读品悟发现问题,基于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提出问题,结合语文学习情境进行表达,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多次自读品悟文本,最后总结反思,产生新的问题,这是学生深入内化的过程。整个过程从整体感知到情境表达,再到自主建构,最终实现迁移运用。迁移运用的过程再次回到整体感知文本,实现了问题引领下的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过程。

2.“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的内涵

“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是指基于学生真实问题开展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基础,探究和解决问题是途径,通过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使学生逐步学习“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语文的思维思考问题,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见解,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文字,用自信的心态传承文化”。

3.“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的三个要点

具体来说,“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包括三个要点:第一,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愿与能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第二,真正的学习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不断产生问题也成为学习的持续动力;第三,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要基于现实生活。

三、“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的实施

1.问题的设计源自学生的自读品悟和认知基础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有五个:创新性原则、思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问题的设计,如何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是关键。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自读之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1)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特点的?

(2)太阳这么热,怎么我们人类没被热死呢?

(3)太阳离我们这么远,怎么能照到万物呢?

(4)太阳离我们这么远,为什么还这么热?

(5)为什么先写太阳的特点后写与人类的关系?

(6)为什么太阳离我们这么远,但是还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7)太阳还有什么特点?还有什么作用?

(8)为什么要写一个传说?

(9)课文远、大、热这三个特点能调换顺序吗?

通过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他们的潜意识中已经开始关注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并对文章的结构已经有所关注,注意到段落之间的联系。说明学生已经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思考,对文章有理性认识的萌芽。学生的问题指向非常丰富,既有结构层面的,又有方法层面的;既有表达顺序层面的,又有价值观层面的……如何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这些问题资源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基于教与学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觉得如果能把这么多的问题及资源设计为一个核心问题,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岂不是一举多得。于是,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太阳》是一篇写得非常好的说明文,我们学校的科技节马上就要到了,你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能否仿照《太阳》写一篇关于其他星球的说明文,介绍给低年级的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去写?

在核心问题的带动下,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在充分了解太阳的远、大、热特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太阳这么热,我们怎么没有被热死?为什么要按照远、大、热这样的顺叙来写呢?太阳这么大、这么热怎么还和我们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表明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一种探究,这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被点燃,再次回到文本研读,适时引入网络资料进行文本的理解,解决学生的问题,感受自然的奥秘。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后,通过读《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有些学生认识到:太阳的三个特点中,“远”是太阳与人类发生密切关系的核心。因为不论对于哪个星球,太阳的“大” “热”都是一样的,都不会变。但是“远”这个特点不一样,太阳离地球太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因为太近了,人类就被热死了,就不会有人类了;太远了,地球上的温度不够,人类也无法生存。地球距太阳这么“远”的位置刚刚好,这才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真是太奇妙了。

正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通过资料的引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而且通过问题引领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引领过程,让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更感兴趣,产生敬畏之心。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的问题設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让学生接受;第二,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主问题之中,易于让学生学习;第三,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保持;第四,要将学生零碎的、发散的思维集中化,让学生点状的知识结构化。

2.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核心载体是文本,通过文本的深入研读,自主建构对问题的认知。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再次回到文本。以文本为依托自主构建,从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语言构建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学习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学生自主品读后,教师带着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整合,提出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文中的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核心问题学生通过小组之间梳理思维导图、填写学习单等方式品读课文。当学生基于文本中的事例初步感受到老班长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品质后,又产生了新问题,内容如下:

问题1:文中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

问题2:文中有一句话:“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问题3:老班长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了吗?

问题4:为什么作者反复写“我”的感受,如“我心里却像塞了铅块似的”?

……

这些问题看似与核心问题没有关系,实际上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核心问题,对人物准确的评价非常重要,这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于是,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

是你,为给三个战士寻找食物,想尽办法找野菜、熬夜钓鱼;是你,把鱼全给了别人吃,而自己偷偷地嚼吃剩的鱼骨;是你,用一根锈迹斑斑的鱼钩支持着三个脆弱的生命;是你,在临死前也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你是一个多么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共产党员啊!

问题从学生中来,引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又产生新的问题,再一次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这样的学习过程经历一个又一个来回,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习得语言、习得文章写法的过程。

3.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质疑反思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这是学生通过自主品悟之后认知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现。而迁移运用的达成不仅是运用语言解决新问题,更是学生进行接下来学习的依据,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金钱”这一单元教学中进行了迁移运用的评价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本单元辩论提纲和关于“金钱”的习作创作。通过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压岁钱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呢?我们如何借助身边的事例进行“钱”这一主题的创作?”问题引发学生再一次主动地感知文本,感知语言。文本中的内容和语言成为学生辩论提纲的依据,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为学生进行习作创作提供了支撑。问题成了带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太阳生态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太阳几点睡觉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