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新设专业建设路径选择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20-08-10 09:16朱军蒋海棠蒋先进
中国商论 2020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协同发展互联网金融

朱军 蒋海棠 蒋先进

摘 要:一般高等院校专业建设遵循学科建设传统逻辑,从一级学科到二级学科再到专业方向建设,层次严密,体系完整,符合学术发展规律,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应用型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办学定位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但专业建设走的还是传统学科建设路径,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本文以泰州学院新设专业互联网金融為例,阐明应用型院校专业建设需要从传统学科建设逻辑向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逻辑转变,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才能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响应更直接、更迅速,才能与研究型大学形成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  学科专业建设  互联网金融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8(a)--04

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46.9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2.16%,服务业不论是增速还是占比,均超过预期目标。但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普遍达到70%~80%相比较,我国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伴随产业融合交叉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以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金融创新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金融即是其中之一。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2017年教育部审核通过了6所本科院校首批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2018年又新增了19 所本科院校,泰州学院就在第二批获批院校之列。泰州学院是江苏泰州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目标是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既是学科专业扩展需要,也是泰州国家级金融改革试点实践需要,与泰州建设“1+5+1”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是建设新专业的时代要求。但按照传统学科建设逻辑,互联网与金融分属两个不同学科,学校面临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路径选择问题。

1 互联网推动传统金融加速转型

金融地位的上升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的内在要求。纽约、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与其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金融相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而言,不再仅仅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而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习总书记在中央金融改革小组讲话中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现代金融与现代科技一起构成现代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两大支柱。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加速融合,使得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极大改善,推动传统金融加速向现代金融转型。同时,得到风险资本大力支持的互联网技术又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一个具体形态,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云计算、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后,以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切入传统金融服务领域,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再造传统金融业务流程,推动金融服务从线下到线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服务带来的高效便捷的用户体验,获得了数以亿计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青睐与支持,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支付方式和生活习惯,其应用的深化又反过来推动互联网金融更快的发展。

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对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三个阶段,如果用计算机语言划分,互联网金融处于1.0发展阶段,科技金融则是2.0发展阶段,未来的人工智能AI金融将是3.0发展阶段。目前科技金融(Fintech)已站上创投风口,全球2011—2017年科技金融领域累计投资914亿美元,其中,2017年中国科技金融投融资共有328笔,占全球51%;从融资金额看,中国年度融资总额796亿元,占全球57%;2010—2017年金融科技投资笔数和金额均复合增长率达41%,2017年全球Fintech领域吸收融资金额214亿美元、达成649笔交易,较2010年的19亿美元、339笔交易分别增长逾10倍、0.9倍(数据来源:零壹财经,2018)。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业态,目前主要有六种方式:P2P脱媒信贷,第三方在线支付,供应链金融,基金在线理财,众筹,数字货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经营理念上有很大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金融重视大客户,互联网金融重视中小客户;传统金融重视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侧重经营创新;传统金融重视实物担保,互联网金融则基于大数据分析确定信用等级。由此可知,互联网金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是一个巨大商机所在。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新的业态将层出不穷,前景无限,势不可挡,对传统金融形成巨大挑战。

2 我国互联网金融重点发展领域与趋势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领域中,网络借贷、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等细分领域是热门投资行业。但是从平均单笔融资金额来看,随着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增强,互联网理财领域将会进一步增长,尤其是智能投顾这种新型理财方式的市场需求潜力将逐步释放。在产业金融方面,业内专家预测(刘勇,2018),基于实体产业产融结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会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从外部市场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发达国家增长率为15%左右,而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不过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产业分工深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企业应收账款总体规模也快速增长,而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融资模式,这就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深化,互联网的不断渗透使得供应链金融的数据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客户信用体系的建立将更多的依靠数据挖掘、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结合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客户数据在线完成。客户信用体系的完善与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智能化,将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幅提高市场交易和融资效率。另外,随着沪深交易所与报价系统对应收账款ABS(资产支持证券)细则的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ABS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提速扩容。综合来看,这些有利条件将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进入快速市场发展期,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供应链金融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下一片蓝海,专注于供应链金融的大数据平台及相关机构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另外,随着互联网+保险的逐步融合,互联网保险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保险行业积累的用户数量和规模近年呈现出爆发的态势。中国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内共有124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同比增加了14家,同比增长12.73%。其中,经营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公司为64家,同比增加3家;经营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的公司达60家,同比增加了11家。2017年9月28日,由马云、马化腾及马明哲在2013年创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登陆港交所,成为港交所金融科技领域第一股。华兴资本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互联网保险行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到1.75万亿,较2015年有4~17倍的增长,互联网保险无论是对传统保险的改造,还是对保险产品的创新,都进入了实质性的红利期。互联网对保险的变革将不再局限于渠道与场景的变革,更多的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升,客户覆盖范围的扩大及行业规模化的发展。未来几年,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将会推动保险业从单纯的保险产品供给商向场景化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集成商转型。

3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推动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行业人才的需求。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研究报告预测,2019年P2P网络借贷从业人员达56万,2024年将达234万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岗位需求年均增长近20%,综合来看,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超过300万人。

作为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倍增,目前行业从业人员要么来自计算机行业,要么来自传统金融行业,兼具互联网和金融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供不应求。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一是缘于行业自身实践发展速度快,二是囿于高等教育传统学科专业建设逻辑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机制。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融合了通讯、IT、经济、金融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经济金融,更要懂得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但目前高校互联网与金融专业分属不同院系,两个专业教师资源不易整合,因此,能培养出符合实践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稀缺。实践中,金融机构的IT专业人员比例较少,而信息技术公司的金融专业人员比例更少,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单一具备金融专业背景或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企业难以招到兼具金融与互联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突出反映了当前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一些先期开办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将互联网金融专业列入学校“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互联网+”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结合电子科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现状,以学院为依托,以“互联网+”相关专业融合为途径,以夯实“互联网+”核心技术为切入点,培养面向“互联网+”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精英人才,打造包含行业精英和创新创业人才相互融合的“精英人才生态圈”。围绕培养目标,整合全校资源 ,将互联网金融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融合发展,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将《电子电路基础》《程序设计》等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形成知识融合、能力集成、跨界创新、双学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刘平,2018)。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招生限定理科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理论》《Java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列入必修课程,强调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开设《数据分析基础理论和流程》《Python语言》专业课程,要求掌握主流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WEKA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经济金融领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完善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设立学生助教制度,学校提供资助,多方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践能力强,就业前景良好,学生考研率较低(钟雪灵,2018)。

4 对策与建议

与上述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地方院校由于与地方财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响应更直接、更迅速,所设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要求更高。以江苏省泰州学院为例,泰州学院是泰州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前身是泰州师专,2013年升本后,为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对院系学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优化调整,并得到市政府支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服务地方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位于上海经济圈、南京经济圈的连接点,近年来泰州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连续两年GDP增速全省第一。目前,泰州正在着力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泰州市深刻认识到金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经过努力,2016年底,经国务院批复,泰州成为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金融改革试点地区,也是全国首家以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内容的地区。基于泰州市金融改革的实践需要,泰州學院申报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并于2018年获得教育部审核通过,成为全国第二批获批院校。为办好新专业,学校选派项目团队多次参加全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经验。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建设要从传统学科建设逻辑向地区发展需求逻辑转变,发挥原有专业基础优势,结合泰州金融改革创新实践需求,找准定位和切入点,从消费金融转向产业金融,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4.1 加强顶层设计,支持跨学科专业发展

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传统学科建设体系下,互联网与金融本身就是两个热门学科专业,师资分属不同院系,师资紧张是共同现象。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师资调配成为跨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个问题在院系层面较难解决,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成立跨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协调院系专业教师资源配置,支持跨学科专业发展。同时,把好学生入门关,保证生源质量满足跨学科专业培养要求。通常情况下,地方院校为保证生源数量,经管类专业一般都是文理通招。而互联网金融虽归入经管院系,却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数理基础与数理偏好。项目组通过与二三年级转专业学生座谈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入校时是服从专业调剂到互联网金融专业,原来志愿是师范类专业,所以一旦达到学校规定的转专业条件,就会立刻申请。还有个别学生担心《线性代数》考试无法通过影响正常毕业,申请转往文科类专业。在涉及数理类课程学习时,一些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太浅,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则说吃不消,导致教师在授课难易程度把握上陷入两难困境。因此,从跨学科专业长远发展考虑,改变文理通招的传统做法,基于互联网金融专业特性,限定理科学生报考。这样做,短期可能要牺牲一些生源,但长期看,所招生源质量稳定,为后期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推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有助于打造专业品牌特色。良好的口碑效应又会带来更优质的生源,有利于扩大地方院校的影响力。

4.2 服务地方发展关切,形成专业品牌特色

实践中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超过了院校学科融合发展的速度,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出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在线理财,众筹,数字货币等多个细分领域,限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不可能覆盖全部细分领域,需要有所选择。选择社会投资热点领域是一个方向,但基于地方院校的地方性特点,互联网金融新专业建设需要回应地方发展的关注点。泰州在建设“1+5+1”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而基于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供应链金融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并且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供应链金融将会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发展供应链金融,与泰州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试点方向相一致。因此,泰州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的确立可以考虑“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和泰州金融改革试点方向,基于学院已有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优势,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的重点突破方向;第二步,在巩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开拓互联网投融资发展方向,回应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增强对新型理财方式——智能投顾人才的需求;第三步,关注互联网保险行业快速发展趋势,适时布局互联网保险发展方向。同时,坚持风险控制与定价的专业基础地位,以此贯穿三个专业发展方向,形成“3+1”专业建设发展格局,满足业界对风险控制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通过服务地方发展关切,推动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有助于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4.3 探索订单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通道

实习实训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有利于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上手磨合期,是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众所周知,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担心实习学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即使接受了,也仅仅安排实习学生做些跑腿打杂的工作,不会让实习学生接触到企业真正的生产系统,从而导致实习异化成走过场、流于形式,丧失实际价值,实习学生无法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学生校外实习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金融专业学生实习面临“出不去、做不了”的现实困境。

针对此种困局,项目组建议采用订单培养模式解决实习问题。一是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可以将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统一起来,实现三方共赢。企业接受订单学生的实习,就是在为企业培训未来的员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必然乐见其成,等到学生毕业走上企业工作岗位就可以大幅缩短磨合期,甚至跳过磨合期而能够直接上岗发挥作用,企业对待实习的态度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签了订单的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增强。通过企业实习,进一步认清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学习更有针对性。高校则能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专业品牌影响力。具体实践操作中,可以考虑在学生入学后的2~3年级,通过双向选择,完成订单签约,进入订单培养模式;还可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可以构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道,在此基础上深化扩大合作,采用企业冠名、学校主办专业技能大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竞技平台,检验人才培养成效,有利于扩大双方在业内的影响力。

5 结语

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新趋势,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实践中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超过了院校学科融合发展的速度,应用型院校由于与地方财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响应更直接、更迅速,要求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程度更高。因此,应用型院校跨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从传统学科建设逻辑向地区发展需求逻辑转变,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好教师资源配置,把控好生源质量,探索订单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通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方向上,服务地方发展关切,选好定位与切入点,推动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通过上述路径,应用型院校跨学科专业建设才能与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地方经济创新发展亟需的综合型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零壹智库.2017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指数(GFI)与投融资年报[N].零壹财经,2018-1-11.

刘勇.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和趋势[EB/OL].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https://www.gzifa.org/xhxw/717,2018.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7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华兴资本.互联网保险研究报告[EB/OL].腾讯财经网https://finance.qq.com/a/20161117/038254.htm,2016.

中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官网http://www.china-esc.org.cn/,2016.

李平.从蚂蚁金服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兼谈电子科大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方案[EB/OL].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https://www.gzifa.org/xhxw/717,2018.

钟雪灵.面向行业应用,强化技术能力——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与科研之方向[EB/OL].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https://www.gzifa.org/xhxw/717,2018.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协同发展互联网金融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试论应用型院校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