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2020-08-14 10:16耿雨歌王满施立香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制度化积极心理学第二课堂

耿雨歌 王满 施立香

摘 要:健全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平台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为关键,有机耦合积极心理学于第二课堂建设全过程,使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青年学生的积极向上人格品质,为青年学生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对于解决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制度完备、内涵丰富、内容精细的第二课堂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第二课堂;制度化;精细化

第二课堂是高校第一课堂的广泛、深度延伸,是高校共青团助力青年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团中央、教育部在2018年6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应整体设计,逐步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1]。这标志着第二课堂建设进入立体式展开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场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的创新,提倡人们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坎坷,正面地认识现实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当今社会积极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积極心理学视角探索高校第二课堂体系构建,以期建设精细化、制度化、可测量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平台。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塞利格曼在1998年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出心理学的使命应当包括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以及培养天才。2000年,“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正式出现,由此人们开始关注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学通过科学合理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用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着重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即积极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期望,包括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以及幸福感、自豪感、满足感与意义感的获得等;二是个体层面,即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勇敢、爱的能力、宽容、感恩和智慧等,可以和个体的物质生活状况以及个体对于未来社会的期待有关的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或者情绪;三是群体层面,即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国家制度、部门管理规章、家庭关系等,积极心理学强调他人的重要性,个体的情感体验主要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中体现,上述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3-4]。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则是主要由“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组成。“一个基本点”是指以人的主观幸福为核心,“三个基本点”则主要由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社会支持三个要素构成。积极心理学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运用发展,可以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格的合理形成,形成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如果说依据传统课本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里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5]。第二课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第一课题的完善和延伸,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调节作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工作,“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提出对于高校第二课堂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使第二课堂的建设更加专业化、体系化。“成绩单”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选择、参与、评价第二课堂活动指标更加量化,使得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然而,高校第二课堂平台的建设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一是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中存在偏见和偏差。部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第二课堂建设的育人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尚不到位,管理机制尚未完备,没有系统的管理、评估、保障制度,导致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缺乏体系和计划性,没有认识到第二课堂对人才全面高质量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缺乏第二课堂人才素质培养的动力,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文艺和体育等校园娱乐活动的片面认识普遍存在。同时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时,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无关教学、毫无用处、浪费时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是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众多高校较多关注第一课堂的教学需要,将资金和精力集中于对第一课堂的匹配设备上。例如,教室多媒体的安装,校园的规划和美化方面做得较为完善,却忽视了在第二课堂的资金、人员、设备平台等方面的投入,这导致第二课堂现在仍发展缓慢,不得重视,甚至浮于表面。

三是对第二课堂的体系安排系统化不强。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不够重视,投入甚少,在对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的探索和搭建不够,部分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缺乏创新意识,仍然沿用传统方式,注重“多”而不注重“精”,更不注重“新”,很多大学生往往是“被参加活动”“被动当观众”[6],无法体现第二课堂建设的真正作用,从而导致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并不能为第一课堂教学服务,造成“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第二课堂收效胜微,发挥不出本身的优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恶性循环。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第二课堂建设

首先可以在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目前我国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美国“服务-学习”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等[7],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体系模式,设系统化能力评价机制,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不同体验,同时利用新媒体等社交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为每一学生制定专属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这样学生就能拥有积极情绪体验,对第二课堂产生好感、兴趣,协助教师达到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次是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传统的教学遵从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注重死板的应试知识点的教学,对于学生个性成长等方面的培育,往往有所忽视。通过形式内容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足够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推动高校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促进积极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树立高品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通过第二课堂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促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征的形成。高校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搭建完备的体系平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感,变被动交流为主动交流,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型现代人才。

总之,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建設尚且有许多的不足及尚需革新之处,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倡导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主张积极预防,所体现出的优势可以弥补高校第二课堂现阶段暴露的缺陷,建设制度更完善,内涵更丰富,层次更分明,覆盖更全面,内容更细化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平台,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2-4.

[2]Alan 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李畅.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155-156.

[4]程湘楠,王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46-148.

[5]张炎.把握医科大学生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正确导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87-88.

[6]吴佳家,李云舒.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剖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23-125.

[7]黄海鹏.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82-83.

猜你喜欢
制度化积极心理学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第二课堂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