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0-08-14 10:16甘章银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甘章银

摘 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内涵深刻、意义重大,为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就要了解其内涵,厘清应该重点阐释、发扬、挖掘的价值观,从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治国理政经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精神命脉。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位放在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公开发表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历史性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论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自身优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谓创造性转化即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即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两创”方针的提出,为党中央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正确轨道。

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向的着力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法治理念等,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经久不息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文明硕果,促进其转化、发展和新时代条件下“五位一体”总布局相适应,从而为其转化和发展的方向提供着力点。

(一)重点阐释有关核心思想理念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成果,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常达变等理念和便民利民、求真务实、与时偕行等思想,为人民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启示,也为治国理政贡献历史镜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2],正如十八大以来我国倡导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核心思想理念的阐释与发展。党中央将涵盖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凝结概括为24字,不仅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还创造性地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还拥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重点发扬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历经五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文化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各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3]等,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意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就曾这样说道:“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4]

家教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呈现形式的重要载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蒙,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承优秀家训,培育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三)重点挖掘有关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观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蕴藏着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品格。其一,“和合”文化是中华人文精神最突出的特质之一,在对待自然界问题上,它强调尊重、敬畏,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与国际社会交往时,它强调求同存异,尊重差异性,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统一;在与他人交往时强调真诚、友爱、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深挖中华人文精神里的“和合”文化,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其二,“仁爱”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深挖中华人文精神中蕴藏的“仁爱”思想,常怀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心爱护他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三,“民本”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又一重要品格,几千年历代王朝兴衰的定律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深挖中华人文精神中的“民本”思想内容,关心人民疾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四,教化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中最有特色的品格之一,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深沉的基因和符号,拥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是文化延续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源泉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话语主动权和份额权掌握的多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優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一方面,有益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为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精髓推向国际舞台,塑造当代中国的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为治国理政提供价值遵循

五千年沧桑巨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6]。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紧密集合,并不断从中汲取经验滋养。他曾以“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强调民生疾苦关系到国家危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理念;“公生明,廉生威”要求领导干部公私分明,廉洁自律,依法用权,党和政府才有威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强调没有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业,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等理念,为治国理政提供价值遵循,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启示。

(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一国文化繁荣与否事关国运兴衰,只有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指日可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有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霜,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民族拥有许多有大智慧的珍贵的复杂的精神,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创新精神等,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时代新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3-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6.

[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6]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报,2014-10-14(0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03).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