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

2020-08-15 00:54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朱国娟
青年心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武夷山剪纸

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 朱国娟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明确提出了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地位。三级课程既在育人上形成了合力,又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美术是一门视觉形象艺术,视觉形象是核心素养生发的基础。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属于美术学科本位的基本素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学科共性的终生素养。我校地处世界双遗产地的武夷山,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生活在“此山中”,司空见惯,不知道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欣赏它的美,更不用说思考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因此,精选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挖掘其内蕴的审美性和文化性,夯实学生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终生核心素养,既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因地制宜开发了“家乡美剪纸艺术”系列校本课程,成为培育、发展学生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审美判断。

一、优选资源,开发美

美术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美术教师应做好开发工作,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编写校本课程教材进行美术教学。”武夷山孕育了南宋朱子理学思想,朱熹的“山水之教”中就提到了“自然美本身就是极好的教本”“自然美的环境是天然的审美教育的课堂”。而武夷山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老的制茶技艺、灿烂的闽越族文化、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古朴的民风民俗等,都是天然的审美教育课堂素材。因而我们从中优选适合剪纸教学的课程资源融入、渗透到剪纸校本课程,为学生开发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的美、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美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实校本课程的美育内容。

二、营造环境,熏陶美

(一)营造育人队伍

2012 年至今,我校的六个年级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周每班设置一节剪纸活动课,由专职美术教师任课,同时邀请艺人进校授课,保证剪纸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营造育人环境

校本课程建设要特别重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让学生在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实现有效对话。小主题,广分布,一是在我校各条楼梯、每层楼道、校园一角以武夷山特色文化中的某一内容为主题,采用剪纸作品形式反映武夷山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二是开发了具有互动性强的特色文化墙角,每个班级的主题墙、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都作为开展剪纸校本课程的宣传窗口,师生围绕课程主题设计相关的墙饰,既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也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实现学生与主题墙饰的有效互动。三是利用校园架空层,开发为剪纸特色展厅,定期开展“百人剪纸大赛”,更换学生剪纸作品展,不定期介绍各地剪纸文化特色。此外,我们还利用到校、大课间、放学等时间播放武夷山方言童谣、儿歌、朱子家训等,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武夷山文化和剪纸特色气息。结合节日开展主题剪纸作品布置校园,学生人人参与,作品得到认可,心灵得到陶冶,处处彰显出我校对本土文化的艺术品位和对美的不懈追求。

三、因材施教,体验美

(一)走进生活,体验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只是我们缺失发现美的眼睛。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菜农子弟,以剪纸为学习载体,通过对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的研究学习,着眼于学生对家乡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教学“彩蝶纷飞”一课,任务前置:课前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蝴蝶;走近“剪花嫂”,零距离观察、体验艺人剪纸,带着观看的要点和对观看结果的期待,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了解蝴蝶在传统剪纸图案中的吉祥寓意。这种可观、可触、可闻、可感的学习形式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对文化的思考。课上教师出示蝴蝶与其它物像结合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讲解蝴蝶图案在剪纸中多用于民间婚庆喜事,是源于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学生在有趣的读图、审美过程中会发现剪纸中的造型都有特定的文化寓意和内涵。

(二)分层实施,体验美

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素养、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将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直接与传统文化、生活情境挂钩。如在“五夫荷花”课程中,围绕人文素养这根主线,分解剪纸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依据学段不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课程导向,让学生体验美。

一二年级:从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朗朗上口的“半亩方塘一鉴开”诗句开场,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视觉观察荷花的形态变化打开学生的联想,并设计简单的荷花剪纸。

三四年级:通过诵读“杯杯向上生莲子,泥掩精华节节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也”经典名句,将自然与人做进一步的交融,逐步提高审美体验。这样设计出来的荷花便有了意境,剪纸手法在此要求有所提升,增加了套色、分色等技法的学习。

五六年级:以理学家朱熹为主线的探讨活动,通过朱熹母亲“祝夫人教子”故事的了解学习,促进学生思考人性优良品格的价值,进而对“一路清廉”“一鹭莲升”“并蒂莲开”“和和美美”“连年有余”等剪纸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分层次的课程建设,目的是使学生逐步理解剪纸作品图案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和吉祥愿望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文化理解”的层面去认识传统剪纸作品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自己见解和特点的剪纸作品创作,积淀美的素养。由此可见,以“荷花”为主题的剪纸课程建设,通过融入地方资源呈现出浓厚的莲文化探究氛围,在有限的课堂中帮助学生提升了对传统剪纸艺术语言背后莲文化的无限想象,使学生将美术与生活建立起联系,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品的文化理解能力,这正是校本课程所着力研究与构建的。

(三)整合资源,体验美

“主题式”活动是我校开展剪纸特色校本课程的主要活动形式,以美术剪纸为主导将相关学科串联起来,在丰富课程形态的同时,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的知识及文化运用到课程中。例如:低、中、高三个学段在开展“武夷山——鸟的天堂”主题研究性学习时,低学段与道德与法治课串联,以观看“百鸟朝凤”神话故事视频,进行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热心助人的品德教育;欣赏清代画家沈铨的《百鸟朝凤图卷》,进一步观察、认识各种鸟的特征,学科目标为选择图卷中自己喜欢的一只鸟,以剪纸方式表现出其基本特征和外形动态,并在年段走廊内以百米长卷展示集体剪纸作品“百鸟图”,进一步诠释经典神话故事“百鸟朝凤”的精神意义。中学段则结合语文课文讲读巴金先生《鸟的天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结合“爱鸟周”开展主题班会课,带领学生走进武夷学院“鸟岛”体验、感受、亲近身边真实的“鸟的天堂”;重点学习传统剪纸中常用来象征鸟类羽毛的锯齿纹、月牙纹语言符号,刻出既有思考性又有剪纸语言特征的作品。高学段则与科学课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进“武夷山生物考察基地”,了解家乡武夷山鸟的种类、分布情况、鸟的相关知识,写生各种鸟标本,收集素材;通过欣赏当地吉祥鸟剪纸作品,指导伴手礼手提袋剪纸运用创意实践活动。主题式课程凸显层次性、参与性,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多维活动,创造美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在“家乡美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使校本课程跟上新时代美育的发展目标,分别以大自然、社会、学校为中心组织课程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创设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请当地的剪花艺人、茶文化和建盏制作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展演;以外出研学方式,结合春秋游活动,走进下梅古民居、五夫朱子园、柳永纪念馆、岩茶村、各种博物馆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剪纸迎春送福”“三八家庭亲子剪纸秀”“剪福祝寿敬老院”“伴手礼手提袋设计制作比赛”以及结合朱子文化进校园时开展“敬师贴”剪纸专题设计制作比赛和每年一次的校园“百人剪纸大赛”等。在传承传统剪纸形式和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材料与时俱进,同时体现童趣化,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活动展示等多维形式活动过程中创造美,促进学校校本课程不断创新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发校本课程是因地制宜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将武夷山特色资源与传统剪纸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融合、渗透,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教学当中来,通过开发美、熏陶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将看似不可捉摸的核心素养培养悄然落地。由此,“家乡美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荣获“清新福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获“福建省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培育示范校”称号。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武夷山剪纸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
武夷山漂流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