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0-08-20 01:00王横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9期
关键词:活菌片四联轮状病毒

王横溢

(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洛阳471000)

轮状病毒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的比例较高,约占婴幼儿人数的25%[1]。轮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会对小儿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研究认为轮状病毒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为肠道菌群的紊乱,因此临床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来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2]。益生菌是临床常用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制剂,主要分为细菌类和真菌类,真菌类目前只有布拉酵母菌散,细菌类制剂较多,如妈咪爱、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等。本研究探讨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0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102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大便轮状病毒检测为阳性;有腹泻症状;未使用过益生菌类制剂治疗;小儿家属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其他病原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者;过敏体质者;无法配合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 例患儿分为A 组和B 组,各51 例。A 组男24例,女 27 例;年龄 7 个月 ~2 岁,平均(1.4±0.7)岁;大便次数 7~12 次 /d,平均(9.6±3.2)次 /d;18 例患儿发生呕吐,30 例患儿有发热症状。B 组男26 例,女 25 例;年龄 7 个月 ~2 岁,平均(1.5±0.8)岁;大便次数 6~12 次 /d,平均(9.2±3.5)次 /d;20 例患儿发生呕吐,32 例患儿有发热症状。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A 组给予蒙脱石散(国药准字H20000690) 及口服补液盐(Ⅲ)(国药准字H20090205)治疗,均为每次 1 包,每天 2 次,溶于温开水中服用;B 组在A 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20060010)治疗,每次2 片,每天2 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儿从开始用药到呕吐、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2)评估两组治疗3 d 后的临床效果。显效,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 周时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收集治疗前和治疗1 周时的大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判断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的等级。菌群失调1 级,菌群总数及分布比例发生轻度改变;菌群失调2 级,菌群比例及数目有明显变化;菌群失调3 级,细菌总数明显减少,菌群比例紊乱。(4)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 周时的免疫指标。收集治疗前和治疗1 周时的外周血样本,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G)和免疫球蛋白M(IgG)水平。(5)比较两组患儿胃肠道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B 组患儿呕吐、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 A 组比较,*P<0.05。

组别 n 呕吐消失时间 发热消失时间 腹泻消失时间A 组B 组51 51 2.8±1.3 2.1±1.1*3.4±1.2 2.5±1.2*2.6±1.0 2.1±0.9*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5%;B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 周后,B 组患儿的肠道菌群失调分级优于 A 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 IgG、IgA、IgM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B 组治疗后IgG 水平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 A 组治疗 1 周比较,#P<0.05。

组别 n IgG治疗前 治疗1 周IgM治疗前 治疗1 周A 组B 组IgA治疗前 治疗1 周51 51 4.19±0.76 4.17±0.75 4.75±0.88*5.23±0.92*#0.37±0.09 0.36±0.08 0.43±0.10*0.46±0.09*0.75±0.32 0.77±0.34 0.97±0.48*0.96±0.41*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B 组有1 例患儿发生皮疹,停药后自行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其他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在小儿中的发生率较高,仅次于发病率第一的小儿呼吸道感染,属于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3]。轮状病毒感染机体后,在肠道的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导致细胞坏死、脱落,影响肠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水分、电解质等的代谢异常,引起腹泻[4]。轮状病毒感染不仅会影响小儿胃肠道功能,还有可能侵犯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导致全身性感染,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5]。由于轮状病毒感染的病情较急重,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威胁小儿生命安全。以往常采用抗生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但容易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影响,不利于患儿的预后。

目前临床上常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本次研究探讨了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能显著缩短患儿呕吐、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与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的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但与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两组患儿的 IgG、IgA、IgM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 B组患儿治疗后IgG 水平高于A 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6]。治疗1 周B 组患儿的肠道菌群失调分级显著优于A 组,说明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未成熟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7]。这可能是由于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定植于肠道,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的均衡,同时还可以调节上皮屏障的成熟,提高肠道耐受性,控制炎症反应[8]。而单纯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治疗的小儿,最终也能达到较高的总有效率,但小儿的症状改善较缓慢,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蒙脱石散治疗则可以较快地缓解小儿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还观察了不同治疗方案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仅1 例接受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抗病毒治疗的小儿发生皮疹,但在停药后自行消失,也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同时其他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说明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采用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效果显著,可以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促进患儿肠道菌群恢复,提高患儿免疫力,安全性高。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的菌株较少,研究结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益生菌的辅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活菌片四联轮状病毒
分析Hp阳性消化性溃疡应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的效果、安全性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思连康)在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的价值
昆明地区1570例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儿童秋冬季应注意防轮状病毒感染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
双歧杆菌乳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绿色四联新能源 缔造智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