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实施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

2020-08-21 08:20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线段长度测量

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 朱 艳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是探索知识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石。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实施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源于需要,数学活动激发思维产生

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任务性,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教学浮于表面,内在的体验没有落实到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和实施相应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认识厘米和米”单元前,我对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作了整体的构建。知识技能层面,首先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数学思考层面,创设丰富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互动的数学活动,从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本质是从一个起点出发,直直地到另一点结束。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时,在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中建立起1 米和1 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几厘米和几米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基础长度拼凑起来的,体验1 米和100 厘米之间的相等关系。问题解决层面,安排实际测量的数学活动,在“做”与“学”中不断思考,初步体会物体是有长度的,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情感态度层面,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巧妙架设起长度单位与实际测量之间的“桥梁”。既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又很好地帮助学生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实践经验,来促进数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数学活动,让学习的乐趣和思维的活跃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探究过程,数学活动挖掘思维深度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确、抽象性、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探究获得学习的直接感悟;更要在数学活动中重视交流,不断内化。让思维进行碰撞,增强思维的意识,形成思维的过程,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安排了以下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身边的不同物品来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各自汇报得到的数量,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量不相同?使学生感受到,度量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在生活中为了方便表达和比较,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尺。在动手操作和思考交流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达到了统一。接着安排了“找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寻找和测量,发现食指的宽和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接着用尺量出自己的手掌宽和一拃长,并量一量课桌的高、椅子的高有几拃?在两次测量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和交流逐渐掌握了用尺测量的正确方法,学会用一拃来估计物体的长度。

课中还安排了“动手做”的数学活动:拿一张长方形纸,用直尺量一量上面的边长( )厘米,下面的边长( )厘米;左面的边长( )厘米,右面的边长( )厘米。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观察,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度:观察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对边相等)如果有不相等的现象,但测量结果比较接近,你觉得可能会是什么原因?(测量有误差)如果测量结果相差较大,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测量方法不正确)在问题的递进中,学生不仅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显性知识,思维水平也达到一定的深度。

数学课堂的每个细枝末节处都有活动和思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思维碰撞,不断加深思维的深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经验形成,数学活动引领思维创新

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需要经历不同层次的活动,经验的形成,离不开思维。思维水平高,相对应的学习经验更加成熟,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教学“认识米”一课时,创设了“说说一米有多长”的数学活动。学生们利用米尺进行比划,有的把米尺与铅笔进行对比,发现1 米大约有5 支铅笔长;有的用米尺跟同学的身高比,发现1 米大约到胸口处;有的用米尺跟课桌比,发现两个人的课桌拼起来大约是1 米……思考:你的一庹会比一米多还是少?先猜测再用米尺进行验证,发现二年级学生的一庹大约是1 米30 厘米左右。在数学活动与思维训练中获得活动经验,思维的创新性也得到了提升。

课中还创设了“做一把米尺”的数学活动,在之前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1 米的长度印象深刻,通过对米尺的观察,发现1 米是由100 个1 厘米拼接起来的。四人小组合作,通过不断的观察、操作和修改,1 把自制的米尺呈现出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同时采取直观观察、操作验证、交流互动等数学活动,正是学生数学经验的形成与思维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意义所在。

四、自主建构,数学活动拓宽思维广度

数学活动最为基本的特性是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的探究性活动。数学活动可以单次或多次进行;可以全班型、小组型或个人型。数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时,从长度单位的本质特征入 手:1 厘米和1 米是数学上的固定长度,而我们身体上也有这样的固定长度,猜猜在哪里?(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为什么可以把这些长度看做固定长度呢?(小朋友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长的很快,身体上的长度不会有很明显的差异;而成人已经固定不生长了,所以可以把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称为身体上的固定长度。)数学上的固定长度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身体上的固定长度能干什么呀?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也可以测量啊。由此揭示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我们身体上的“尺”,那这个尺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个尺并不是真正的尺。)追问:身体“尺”和真正的尺有什么区别?(真正的尺测量出来的是精确的长度,而身体“尺”测量的是大约有多长。)通过几个问题的勾连,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对身体尺的认识非常深刻,并且把本单元学习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也一起整合进来,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接着展开本节课后续的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测量你的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活动二:测量出1 米大约有几拃?几步?几脚长?

活动三:用身体“尺”量物体的长度,思考用什么身体“尺”测量比较合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小组合作规范而有效;数学思维既直观又抽象,思维方法多样又灵活。

数学活动基于数学学科本身,呈现出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过程。开发和实施数学活动,源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思维产生;充实探究过程,挖掘思维深度;助力经验形成,引领思维创新;凸显自主建构,拓宽思维广度。数学活动具有显著的、丰富的数学思维内涵,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线段长度测量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怎样画线段图
数线段
爱的长度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长度单位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