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下译者意图与新闻报道客观性

2020-09-02 01:27
今天 2020年18期
关键词:客观性大麻意图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关系愈发密切,国内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准确、真实及客观的新闻报道能引导新闻受众准确了解新闻事实,从而促进国际交流。因此,客观性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遵循的准则,它是新闻报道的灵魂。然而,译者个人作为有主观意识的个体,要绝对客观的报道新闻事件绝非易事。且翻译是国际新闻报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报道者兼译者的双重身份使得新闻事件客观性进一步受到威胁。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既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活动。翻译包含两个交际过程,且在第二个交际过程中还含有译者意图。译者的意图是主观性的,而新闻报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为客观性。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于此,本文拟用“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这一新闻为例,试比较分析两篇对此事件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内报道,以此探究关联理论下的译者意图对新闻报道客观性如何产生影响。

1.新闻报道的特点及意义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进行真实传达。因此,不同于文学、科技和商务性的文章,新闻报道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对事实的报道;二是时效性很强;三是保持其真实性、客观性。其中,客观性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遵循的准则,它是新闻报道的灵魂[1]。

我们所说的新闻报道绝不是像镜子一样单纯把客观事实用“流水账”的形式来平铺直叙地讲述出来,这样的新闻似乎少了灵魂与生气[2]。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个人的思想、判断、立场及观点,并引领读者来了解新闻的内容。龙静[3]同样指出新闻报道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从微观上来看,记者个人的新闻观、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也会促使其在报道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主观的倾向。然而,主观性会使报道者持某一偏见态度,从而影响了报道者对客观事实的探索。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报道无处不在,其传播速度也相当快。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愈加密切,国际新闻的报道也随之增加。这也对新闻工作者及译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尤为重要。只有客观的新闻报道才能促进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而偏离事实的新闻报道极有可能会引起恐慌甚至危及社会和谐。

2.关联理论及译者意图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由斯珀伯(Dan Sperber)与威尔逊(Deirdre Wilson)[4]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识别存在于人类心理的内在机制,从而系统研究了交际内容和交际方式。关联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行为是通过明示—推理交际来实现的。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交际意图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显现(manifest)。推理是指听话人为了识别说话人信息意图而发生的交际行为。信息意图是指交际者让显现或更加显现给听话人的意图;而交际意图指把交际者的信息意图互相显现给交际双方的意图。显现指“能够被感知或被推理”[5]5。Sperber&Wilson进一步研究称交际过程会产生某种刺激,通过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来告知听话人。刺激可以是语言形式,也可以为非语言形式,且这些刺激能给听话人带来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包含了交际者与作为意向受众的译者间的第一交际以及译者与意向译语受众之间的第二交际两个交际过程。因此,译者在此过程中经历两次意图的处理,即译者认知和解读交际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及译者向意向译语受众传达交际者的信息意图。然而,就翻译活动而言,不但有原作者的意图和原语的交际功能问题,还有译者的意图和译语的功能问题。译者完全有权设定读者群,选择自己的翻译意图并对原文将发挥的社会功能作出设想,在这些方面他不可能与原文作者完全对等[6]。徐小鹏[7]亦认为译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做不到完全复制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因为译者会考虑译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并以显现和互显方式综合原作者对原语受众的设想传递,自己对译语受众的设想,即译者会有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可用下图表示:

3.译者意图与新闻报道客观性

翻译是国际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译者只有先对国际事件内容进行翻译,才可转换成国内新闻报道。由于译者为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具有自己的主体性。且作为新闻报道者的译者具有自己的意图,意图的传达不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以下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的分析来探究译者意图如何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3.1 两篇新闻报道简介。本文拟用两篇新闻报道,一篇为《你绝对想不到加拿大的大麻合法化会坑掉多少中国人的一辈子!》的报道(以下简称:报道1)。本报道言辞激烈,对“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这一事件进行强烈批判和谴责,并试图造谣不真实存在的新闻内容。该报道自发布后,引起热烈反响,在微信和各大网络中流行起来,转载量达到了十万有余,引起民众的极度不安和担忧。

另一篇为《中领馆提醒中国公民和留学生避用大麻》(以下简称:报道2),由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通过《加国新闻》平台于2018年10月25日发布。报道简述“加拿大大麻合法化”的法律条例,切实体现大麻的合法范围、严格的监管以及违法的严重惩罚。以此来警示中国公民远离大麻,严格遵守加拿大各项法律法规,切实维护自己的各项合法权益。该篇报道平息了国内的“骚动”和民众的恐慌,使得该事件在网络上的负面影响逐步降低。

3.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分析。报道的客观性如何实现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张继红[8]指出,要做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必须在写作上把握以下三点:新闻基本要素的真实准确、细节的真实准确以及禁止任何“合理现象”。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译者的文化程度、跨文化背景了解程度以及翻译水平等因素使得这三点更加难以把握。以下,我们通过对报道1和报道2分别与原文对比,基于以上把握客观性的“三要素”来分析两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表1 报道1与原文对比分析

表2 报道2与原文对比分析

(1)新闻基本要素准确。新闻基本要素指事件的时间、地点及事件发展过程等。如,例:7中,译文对原文中的时间(2018年10月17日)以及事件(加拿大正式实施休闲类大麻合法化)进行真实准确的传达。而在报道1中,译者未作出明确的交待。

(2)细节的真实准确。细节的真实准确在报道2中体现如下:例4中,原文明确大麻并非只是“legalization”,并且更是一种“regulation”。因此,译文中对此作出解释,译为“规管化”;例5中对“大麻”的解释,原文特别强调为“recreational cannabis”,这大大区别于“所有大麻”和“违法的大麻”,因此译文中也译为“娱乐性大麻”;例6中,原文“strict framework”为“更严格的监管”。;例8中,对大麻使用人群的限定,原文指出为“18years of age”,译文中也准确传达了“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

在报道1中,译者对细节的传达未做到真实准确。如:例1中,加拿大政府运用“place a new,strict framework”等词来说明其对大麻的控制和管理,然译文中直接译成“无法禁止,直接开放”;例2中,原文表示加拿大大麻合法化意在解决非法大麻市场,而译文中未体现,甚至扭曲事实;例3原文中“Protecting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youth”指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译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即保护未成年人,又规管成年人使用大麻”的原意。

(3)禁止任何“合理现象”。“合理现象”指虚构事实。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报道1有一定虚构事实的成分,而报道2贴合原文事实,做到真实、准确的要求。

综上,报道1未达到新闻报道要求的客观性要求,而报道2客观性较强,未虚构事实,且细节上亦达到真实、准确的要求。以下,从译者意图的角度分析,探究译者的信息意图在新闻报道中是如何体现的,且是如何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3.3 译者信息意图的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关联理论视角下,此处所述“观念性信息”即指译者信息意图中想要传达的一系列设想。又交际内容反映信息意图,信息意图不仅主要是显现或更加显现系列设想的方式,而且是这些系列设想的载体。[5]12基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意图即报道者想把对新闻事件发表的思想、态度、观点传达给读者的意图。由于新闻报道中,几乎不存在受众与报道者的反向交流,因此不存在译者的交际意图。

3.3.1 报道1中译者信息意图的体现。

在报道1中,译者的信息意图主要通过篇章的修辞手段来体现:

(1)文中“我是真的很无语,绝对绝对超级无语”,“我看了真的是啼笑皆非”,“我靠!枫糖浆为什么要混合大麻?别问我,我前面就说了”等,作者始终以第一人称自称。就语义内容而言,这里的“我”所在的言语片段均带有较为鲜明的情感色彩,并且这种情感色彩是读者内心乐意迎合和接受的。这样既有利于表现作者内心的愤懑,也能充分调动接受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和情感上的交流和共同分享。除此之外,文中还多用反问句,以此来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该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囡囡”一词运用了重复的修辞。“囡囡真的很难理解这种事情”,“囡囡首先想到的就是枫糖浆”,“这里囡囡要暂停一下”等,“囡囡”一词多次出现。文章作者魔都囡,该作者在文中自称囡囡。看到这标题点进来的除一些被标题吸引点进来的读者,主要受众者是子女在外留学的家长。而囡囡一词更是进一步的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起到了一定的心理推动作用。

该文章中口语较多,如“抽他耳光”,“加拿大人脑子是不是有点问题”,“绝对绝对超级无语”,“做出来的很多事情都不上路”等等,用词简单朴实易懂,不似新闻用词的正规。文章作者为使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意图,其以明白无误的明说方式在表达信息。关联理论认为,最佳关联产生于受众的理解当中,受众获得最佳关联后没有必要再付出不必要的加工努力。读者对该文章内容无需费太多努力和心思去解读,就能了解到作者的信息意图,达到了最佳关联。作者的不满和谴责多次出现,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激起读者的情绪与情感反应。

3.3.2 报道2中译者信息意图的体现。

在报道2中,可见如下译者的个人主观意见、态度的表达:

(1)“大麻合法化”的说法是带有相当高的歧义性的。如果对此不能正确认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在加拿大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而言。

(2)也就是说,一个在加拿大读书、访问或工作的外国人(包括加拿大永久居民),如果因为违反联邦政府对大麻的监管法规而被刑事起诉并被定罪,产生刑事犯罪记录,那么该当事人就很有可能被遣返

(3)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加拿大已经实施“大麻合法化”,大麻目前仍是联合国禁毒公约规定的严格管制品,在绝大多数国家携带、吸食大麻仍属违法。

译者意欲传达的设想如下:

设想1.受众对“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这一事件了解不充分,甚至可能被一些负面新闻所误导;因此,设想受众应准确“大麻合法化”的意涵,如(1)。

设想2.受众对“大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因此,设想受众需要了解“大麻”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风险,如(2)、(3)。

该新闻报道中,译者的意向受众为国内读者,尤其是不了解事件真实内容的读者,以及与此事件息息相关的海外居住人。译者对意向的读者作出设想,并将一系列设想或更加显现给意向读者。

4.结语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特点。但在对国际新闻进行翻译报道时,由于译者是有意识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的主观性,其意图在翻译过程中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关联理论认为信息意图会改变说话人的认知环境,翻译的过程即交际的过程是产生某种刺激,此类刺激能给听话人带来语境效果。在新闻报道中,译者在信息意图的传达过程中创设语境,以此来对新闻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如两篇报道中,由于两位译者所创设的语境不同,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认知环境的产生。报道1创设的认知环境为:大麻将肆意泛滥,对中国民众产生极大的危害;报道2创设的认知环境为:加拿大大麻是合理的、更为严格的规管,中国民众应对此法规做正确认识。不同的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态度的报道,从而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发生变化,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

猜你喜欢
客观性大麻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大麻二酚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科技在线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大麻是个啥?
大麻促进骨折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