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语文教学批注策略探索

2020-09-10 07:22蔡屏屏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

蔡屏屏

摘要:语文批注策略的学习要读懂教科书的编排意图,理清单元间的内在逻辑,找寻教学立足点,架设提问策略和批注策略的关联,形成策略指导的系统;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做好学情分析,重新设计教学起点,用好教科书的例子,重视学习清单示范模仿作用,掌握多角度提问方法;要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将质疑问难和读写感悟相结合,循序渐进,激发批注思维,建立批注结构,掌握批注策略,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形成阅读能力训练阶梯,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 提问单元 批注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的有效方式。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把学写批注编进了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教学中,教师应用好教科书的例子,引导学生习得策略,从而在课外自动自主阅读。

一、读懂编排意图,形成单元学习的关联

批注单元不是统编教科书显性系列阅读策略单元,只能称为准策略单元。通过日常教学及省市级教学观摩发现,由于是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这个策略,如果仅在这个单元才开启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学生更好地掌握策略,仅靠一个单元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要读懂编排意图,清楚这个单元在整本书的位置,注意前后联系,形成策略指导的系统,才能有效教学,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这一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与第六单元是有密切关联的,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问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批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交流平台”提出,写得好、有疑问、有启发的地方都可以做批注。由此可见,提问也是一种批注的方法。而在两个单元的策略上,更有相通之处,提问单元《蝙蝠和雷达》课后的情境对话中提出:提问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如《牛和鹅》一课,从对课文内容的疑问、对写法的点评、对课文内容的体会、获得的启发等角度引导学生批注。两个单元语文要素提到的角度几乎是一致的。提问单元的前两课,都使用了旁批和课后总批的方式,这也是在给学生提供学习样本:批注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两相比较,教科书的编排存在螺旋上升的逻辑,教好提问单元,让学生掌握提问方法,是学好批注策略的基础。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度思考,寻找答案,动笔实践,从已有的认知层面探索有价值的问题,也直接决定着批注策略的习得效果。

二、遵循认知规律,找准提问的起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由此可见,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关注“提问”的重要性,能够遵循认知规律,找准提问策略的起点。作为特殊的单元,提问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第一篇未出现批注,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尝试提出问题;第二篇采用批注的形式,给学生样本示范;第三篇继续提供学习样本;第四篇不再出现旁批,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尝试质疑问难。

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处于通过阅读来读懂文本、获取信息的阶段,这段时间也是结合阅读实践、获取策略、获得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顺应学情,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的起点,在文本信息与即将进行的提问之间搭建支架,引導学生深入思考。

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的“问题清单”,模仿提问:五粒豌豆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课文第3~12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文章题目是“五粒豆”,为什么重点写最后一粒?五粒豌豆的经历让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提供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让思维变得可视化,让学习看得见。教师再利用泡泡提示语以及情境对话逐一梳理解读,有了这些示范效果和模仿作用,学生不再觉得提问题很难,从而愿意主动实践。教师除了在随后的课文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还提供课外文本长效性检测。经历了“方法感知—例子引路—策略理解—小组合作—练习巩固—不断运用”的环节,教学评一致,使学生不断提高问题质量,开启深度阅读的“高速路”,确保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搭建批注结构,发展深度阅读的能力

批注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第一篇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做批注 ,提供了旁批样本;第二篇引导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与提问策略单元一脉相承;第三篇教学生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整个阅读策略不同于以往其他教材的方法习得,需要教师把策略的学习当作核心目标、显性目标。

通过学习起点调查发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所得所悟仅限于一两个词或短语,有的虽然会写一两句话,但更多局限于对内容的理解。从学生角度分析,在这之前,他们平时课外阅读更多的是休闲式阅读,课堂上虽有写体会,但不成系统,不分角度,只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记录。有的虽然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但不懂得有条理地写下来,尤其是对于语言鉴赏的体会几乎没有。

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以往教学以理解内容为主要方式,造成了学生文本阅读思维的固定模式。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批注更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重新以表达思维来提升学生的概括、推论、评鉴、想象、运用、创新等能力,引导学生跳出思维的既定区。

以第三篇《陀螺》为例,学生在前面两篇学习的基础上,对交流平台所提出的从不同角度做批注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从写法角度怎么做批注,从哪些方面写批注,是学习的难点。以课后思考题的第二题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的句子为例,教给学生在批注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一是“恍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词,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你能用“恍惚”说个句子吗?引导学生批注。如从这个词体会到作者渴望拥有好陀螺的心情。

二是这枚“鸭蛋”指什么?文中还有几处类似这样加引号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这几个引号表达的意思一样吗?通过批注,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对陀螺使用了不同名称,说明喜好程度不一样,还明白了标点符号不仅可以表达特定称谓,能传递不一样的心情,真是“字词能传情,标点有温度”。

三是你体验过文中这些句子所描述的时刻吗?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能结合其中一句话,联系自己以往的经历来谈谈吗?你能模仿这些句子写写自己的心情吗?

批注也是一种表达,以上引导的过程 “疑”“悟”结合,思维清晰可见,体现“内容”“写法”“启示”三种角度的相互交融,这种以语用为主的思考题是以观察作者表达方式进行的感知,蕴藏着作者用词造句、标点符号、布局谋篇的匠心,让学生在理解文本信息、整合文本内容、运用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阅读文本、表达倾吐,激发学生的批注思维,构建全新的内容感知与表达体会相结合的批注结构,形成批注策略从检索、理解、评析、想象、运用、创新方面螺旋上升的能力训练阶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国才.领会编排意图 用活阅读策略“范例”[ J].小学教学,2019(1):14-17.

[2]金磊.跳出思维舒适区,让语文教学在“陌生化”中求发展[ J ].语文教学通讯,2020(3):61-63.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
把握好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
基于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谈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亮点
用德滋润儿童心灵,用法护佑儿童成长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