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微课中“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

2020-09-10 07:22隋金梅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隋金梅

摘要:历史微课教学中“情”与“思”的交融,历史微课教学从“知识型课堂”向“情思型课堂”的转变,是微课教学成功与否的一项衡量标准和重要追求。创设课堂情境、确立情感主线、史料突破课堂、问题引领思维、创新微课形式、唤醒心理认同,是“情思结合”微课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

关键词:历史微课教学 “情思结合” 微言大义

“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越发明显,任何个体都无法逃避和对抗这一历史发展的洪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微课教学异军突起。由安徽省利辛中学主持立项的省级课题《基于微信的初中历史微课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模式微探》应运而生。课题组立足初中历史微课教学实践,探索出了“情思结合”微课教学模式。本文拟以初中历史微课教学实践为抓手,以省级课题组的微课教学研究实例为例证,谈一谈历史微课教学中“情思结合”的建构原则。

一、创设课堂情境,奠定“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引领,借助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情境,由境入情,以境激情。

马培君老师的历史微课《雅典的民主政治》,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虚拟身份——一名要参加公民大会的雅典妇女,从而把学生带入微课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的探究,进而实现 “情”“思”的结合和“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达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确立情感主线,打造“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亮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言颇具奥义,对现代微课教学也深有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教材中的“情”挖掘出来,确立情感主线。

笔者曾经制作了历史微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微课教学的情感主线,用歌词来贯穿整个微课教学:民族危险,始于九一八;不愿为奴,血肉筑长城;张扬怒吼,万众成一心;勿忘国耻,振兴我中华。慷慨激昂的旋律、一气呵成的主线、沉抑顿挫的情感,既创设了历史教学情境,又突出了良好的情感,正符合“情思结合”的思维。生动直观的情境、一脉贯穿的情感是在学生的认知与教材间搭建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成長以及历史素养的内化提升。

三、史料突破课堂,构筑“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基石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历史教学的一贯原则与要义追求。教育改革的热点“核心素养”正推动着课堂改革进入“后课改时代”,历史教学更是加强了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正是我们“情思结合”教学模式所展现的要义与追求的内涵。当然,我们必然要深刻认识到,构筑“情思结合”微课教学模式的第一块基石就是要基于史料分析,借助史料突破微课教学。

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微课教学中,孙志祥老师通过呈现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尼克松的《不战而胜》等史学著作中的一些史料,请学生思考:“中美两国关系由不正常到走向正常化这一过程中,中美两国各有哪些考量?”引导学生从中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并得出“这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诉求使然,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然”的结论。整个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史料、引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难点也得以突破,“情”“思”得以更好结合。

四、问题引领思维,聚焦“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

“情思结合”,是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把“情”与“思”结合起来。“情”为先导,“思”为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除了要广泛地阅读和收集相关史料,还要基于思维引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味、有梯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郑兆领老师在执教《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制作了微课教学视频,创设了卡通人物形象“大米”与“小米”。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视频聊天的情境,通过大米与小米二人分别到陕西半坡氏族聚落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实地“淘宝”的考古经历,设置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这些问题涉及原始生产工具、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居住的房屋等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始终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学习方法,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又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五、创新微课形式,搭建“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桥梁

课堂最忌一成不变,微课常喜百变求新。历史微课教学要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设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引起学生内在的积极的心理反应,使历史课堂 “情”与“思”相融相促,推进整个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微课课程的思维设计与制作技术,如能常变常新,则其功不可小觑。当然,微课并不同于一般的视频资料,微课有着强烈的目标性、指向性、教育性、创造性和引领性。微课使历史情境能够按课程的思维需求点“重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聚焦某一个知识要点,有效激发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六、唤醒心理认同,实现“情思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要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入手,设计在于“如何打动学生心灵深处”,而不是只让学生接受没有生命的死知识。

夏悦老师在历史微课《西安事变》中制作了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何应钦、宋美龄、中共代表、美国代表和日本代表等QQ群聊天信息记录,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播放历史微课时,学生全神贯注地留意每位代表的发言,很多学生踊跃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的微课教学设计,唤醒了学生的心理认同,在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印象的基础上,让他们逐步形成相关历史见解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了其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提升。

课堂实践证明,有生命、有活力的历史微课教学都是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史实基础上,巧妙运用“情”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思”,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心灵感悟的震撼,追求一种“情”与“思”相融相合的活力课堂,最终实现学生的“乐学”“乐思”,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洪义,刘洪娜.“情思历史”主题的设计原则与路径——以岳麓版《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为例[ J].中学历史教学,2017 (7):23-25.

[2]李涛.初中历史教学应重视“诱思”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6):68.

[3]林良展. 扎根人本主义之源,追求生命课堂之本——读陈洪义《“情思历史”教学概论》[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53-54.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立项课题“基于微信的初中历史微课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模式微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201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