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偏向修正的作用机制

2020-09-10 07:22童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作用机制

童娴

摘 要:研究者发现情绪易感性较强的个体易受到自身解释偏向的影响,在模棱两可的情境的决策中会做出消极或威胁的判断,进而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解释偏向修正(IBM)是近十几年兴起的新型认知修正技术,通过让被试评价模糊情境并给予反馈训练,从而可“自下而上”地改变其认知偏向。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相对CBT,IBM具有操作简捷、经济方便的优势。本文从IBM的研究方式、个体差异等方面探讨了其修正效价、作用机制以及研究争议,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释偏向;认知干预;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48-02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校级项目“基于民族文化差异的解释偏向修正研究”(GZSKLLH[2019]QN04)

人们在对模棱两可的情境进行选择加工时,会受到自身信息加工方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遇到模糊情境时,人们可能会对结果进行三种效价的预估,大多数个体会做出积极或中性的评估,采取符合需要的决策,而对于焦虑或抑郁情绪的易感者来说,则可能存在歪曲的解释偏向,将这些模糊的情境误读为消极或威胁的信息,从而产生消极效价的评估,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降低生活质量,威胁心理健康[1]。

现今,对于消极的解释偏向的治疗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解释偏向修正(Interpretation biases Modification,IBM)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疗法,通过“自下而上”的认知训练来实现对个体解释偏向的修正,从而消除或减少其消极解释偏向。例如,研究者让被试阅读模糊事件的描述,想象自己是主要参与者,在进行不同效价词训练之后,要求被试解释新情景,结果发现,被试明显受到情绪效价训练的影响,即被试的消极解释的描述变少了。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由于具有便利性与有效性,IBM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应用于对焦虑、抑郁及PTSD个体的认知干预。

一、IBM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IBM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文字或视频模拟模糊场景,引导被试想象自己身处其境,采用不断重复的反馈性训练,增加或减少其特定的解释偏向。常采用的研究范式有两种:模糊情境范式和词语句子相关范式。

(一)模糊情境范式

模糊情境范式是IBM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创建特定的模拟场景,要求被试想象自己是场景中的主角,设身处地地思考自己在该情境中会采取的行为,在经过解释偏向进行矫正训练后,测量被试的解释偏向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在采用该范式进行研究时,通常提供几十个不等的描述性模糊场景,这些场景的最末行空缺,要求被试在极短时间内用积极含义或消极含义的词汇进行补笔,再根据补笔词的含义选择一条理解性问答,主试方根据补笔词的含义给予反馈,以达到强化训练效果[2]。例如,研究者让被试阅读模糊情境的描述并想象身临其境,在补齐段尾残词之后,被试需要回答一条理解性的问答(如:大家对你今天的表现是否感到满意?),最后呈现反馈答案“你是正确的”或“你是錯误的”。为提高情境的生动性,给予被试更好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模糊情境范式发展出新的视频版本,研究者让被试观看一段描绘情境的视频,然后在视频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暂停播放,在被试进行理解性回答后继续观看视频,这种方法旨在用不同情绪效价的视频结局引导被试产生不同效价的解释偏向。此外,研究者为巩固解释偏向的干预效果,采用长周期的IBM进行干预,使其疗效更为稳定。目前,为了提高IBM的便利性,许多研究者开始采用网络进行多次干预,同样改变了被试的解释偏向。模糊情景范式的版本较多,应用也更广泛,并且也具有较好的修正效果。

(二)词语句子范式

词语句子范式是研究者在模糊情境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是通过向被试展现一些描述模糊情境的语句后,呈现一个具有情绪效价含义的词,让被试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词义进行相关性判断,以此来测量其解释偏向。如首先向被试呈现一个启动词“惊喜”,再呈现一段模糊情境的描述,然后让被试快速地判断情境与启动词的相关性,即词义与句义是否相同。之后,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深化,加入对语句的反馈机制,在被试进行相关性判断后,紧接着出现反馈“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或“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以此来对这种特定解释偏向进行强化。这种研究范式通过在模糊情境之前展现具有情绪效价的启动词,可激活个体在解释过程中预先存在的信念,达到启动的作用是一种较为适合研究解释偏向的方法。此外,它比模糊情境范式的信息量小,被试无需进行大量阅读,方法简单快捷,可以同时测定多种指标[3],因此,也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

二、IBM干预效果的个体差异

IBM的干预效果在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同时也发现其干预效果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研究者对健康个体、亚临床个体和临床个体实施IBM干预,结果发现三种被试均存在解释偏向的变化,而焦虑程度的改善只在临床个体和亚临床个体中普遍出现[4]。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IBM可以有效改变其解释风格,且自立水平高、心理素质强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积极解释倾向[5]。在青少年与儿童群体方面,IBM的干预效果差异较大。Vassilopoulos等对儿童被试进行的单一干预表明,消极训练组与积极训练组之间解释偏向的改变并无显著差异[6],因此,IBM的适用群体可能存在特异性。

三、IBM的技术优势

IBM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干预疗法,与传统CBT这种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激活焦虑个体的策略化加工不同,IBM更为强调减弱自动化或超价的原始威胁模式,激活更有适应性的认知加工模式,且操作更为简捷、经济方便。

第一,IBM是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解释偏向,不需要唤醒自主意识的参与,减少个体因回忆创伤事件而产生心理痛苦和回避行为,从而降低阻抗效应和不可控风险产生的概率。此外,IBM不需要个体回忆和描述创伤事件,所以也不会受到理解水平的制约。

第二,IBM是通过大量“自下而上”的练习来改变个体的消极解释偏向,因而整个训练过程中可按固定的操作程序进行,不需要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引导或指示,从而避免了期待效应对心理干预的干扰且节约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成本。

第三,现今的研究更加注重IBM的便利性,研究者将操作程序迁移至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端,同时增加了IBM的训练周期,在巩固疗效的基础上,使治疗过程不受限于实验室或医院条件,从而扩大了IBM的受益人群。

四、IBM的争论与展望

IBM的疗效在实验室实验与临床治疗中均得到了大量的肯定,但也有研究者表示其修正效果仍不穩定,这也是 IBM大规模应用受限的原因之一。研究者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使用同一研究范式反复验证IBM对个体解释偏向与焦虑情绪状态改变的情况,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研究结论,研究者在社区医院的环境中对越战退伍PTSD被试采用模糊情境研究范式开展IBM训练,结果发现:被试的解释偏向与情绪状态相比干预前均有所改善。Mathews等人的研究证实,IBM可以有效降低个体的特质焦虑水平以及他们在应激情境中的状态焦虑[2],在对社交焦虑障碍被试的IBM研究中也同样取得了可观的疗效[4]。然而,其他研究者在采用相同研究范式进行IBM验证时,却得到了与之前不同的结果,在实验室环境中运用模糊情境范式对社交焦虑症被试进行IBM训练,结果发现被试的焦虑症状与解释偏向相比干预前没有显著差异,Turner等人使用IBM干预早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交焦虑症状,同样没有发现显著的组间差异,Fu等人对焦虑障碍的青少年进行IBM矫正,也未能发现干预对情绪的作用[7]。因此,IBM虽然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但对于它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尚无法解释IBM的作用机制,如受益人群的个体差异、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尽管对于IBM的疗效仍存在多方争论,但这种极具潜力的修正方式有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改进现有研究范式,开发新型的实验材料,将其与不断发展的脑神经科学相结合,以期探寻与验证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涛,冯菲.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研究范式、特征及矫正[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2):2196–2203.

[2]Mathews,A,& Mackintosh,B.Induced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 bias and anxiety.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0,109(4):602–615.

[3]刘冰茜,李雪冰.解释偏向矫正:“自下而上”地改变社交焦虑个体的解释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5):859–871.

[4]Beard,C,& Amir,N.A multi-session interpreta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Changes in 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anxiety symptom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8,6(10):1135–1141.

[5]方小平,刘建平.不同自立水平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事件上的解释偏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709–713.

[6]Vassilopoulos,S.P.,Blackwell,S.E.,Misailidi,P.,Kyritsi,A.,& Ayfanti,M.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written and spoken presentation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judgmental bias in children.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14,42(5):535–554.

[7]Fu,X.X.,Du,Y.S.,Au,S.,& Lau,J.Y.F.Reducing negative interpreta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A preliminary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a single session of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3(4):29–37.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作用机制
电子商务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机制研究
翻转课堂在海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机制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低频超声透皮给药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企业动态能力对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沟通体系的作用及建立研究